蓬洞村

蓬洞村

蓬洞村隸屬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江東鎮,居於韓江下游,東溪西岸,是江東鎮最末一個自然村,有600多戶,人口2585人,位置近饒平,接澄海,解放前夕是潮澄饒交界的革命根據地。旅居海外華僑較多,素有僑鄉之稱。自古到今為劉氏一姓,村民奉敬劉備、關公、張飛“桃園三結義”的三義帝君,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為最隆重的民俗紀念活動。工副業逐步發展,改革開放春風吹遍大地,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治窮致富蒸蒸日上。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語言(方言):潮州話
行政隸屬: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
蓬洞村隸屬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江東鎮,系東津開基祖表公(宋大理寺評事)桃坑劉氏昉公(龍圖公129世祖)世裔朴叟公、大興公於明朝永樂四年(公元一四0六年)從海陽縣(今潮安縣)的東津桃坑遷此創村至今已二十一代約六百年了。先祖初來時這裡樹木茂盛蓬勃,地勢高低不平,多谷洞而取名蓬洞。

該村居於韓江下游,東溪西岸,江東洲島東南,東臨韓江,西聯佘厝洲,南接澄海橫隴,北望龍口,是江東鎮最末一個自然村。地勢為全鎮最低,多為沖積土,有“堅如火石,濕如膏藥,三日無雨大旱,一場大雨水滿洋”之農諺。舊社會幾百畝“湖田”(地名)每年幾乎只種一造。解放以後村民們用勤勞和智慧,餐風宿雨進行平埔改土,改造低洼田,改良土質,挖溝排澇,興修水利,把荒埔變為良田使糧食產量逐年增加。

該村有600多戶,人口2585人,(大興公派下一支移居豐順縣,東溜下埔村人口為一千多人)以前全村住的是杉木結構的平房。自改革開放以來,村民艱苦創業,居住環境逐步改善,現在約有三分之二是二層樓房全是鋼筋水泥結構。

人文景觀

該村位置近饒平,接澄海,解放前夕是潮澄饒交界的革命根據地,一九四九年中共潮澄饒地下組織武工隊在本村進行活動,受澄海澄南武工隊和江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直至解放。通過統戰對象劉賢名的影響,當地保甲長對地下革命同志採取暗中支持的態度,建立兩面政權。一九四八年二月成立地下民兵組織為武工隊打掩護,送情報,向當地地主借槍募糧,還參與炸毀敵人設於橫隴(今上華鎮橫隴村)的兩座炮樓。一九四九年劉朝乾(已故)、劉堯軒(已故)兩人參加游擊隊,所以我村被評為解放戰爭游擊隊根據地村莊(革命老區)。

該村自古到今為劉氏一姓,村民奉敬劉備關公張飛桃園三結義”的三義帝君,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為最隆重的民俗紀念活動。是日,遊子回鄉,嘉賓雲集,高朋滿座,敘舊話新,人們共慶豐收喜悅,互祝新年如意吉祥。全村游神賽會是該村民俗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世代相傳。

桃園三結義桃園三結義

僑鄉風采

該村旅居海外華僑較多,素有僑鄉之稱。大部分華僑居於泰國,其次是新加坡香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和地區近百戶,人口約一千多人,僑胞們昔年離鄉別井,漂泊異邦,思鄉念親日久。一九八0年,劉深盛鄉親發啟回鄉觀光團,回泰國後。於一九八六年劉德盛僑胞等十九戶及我村民捐資人民幣四萬元先重建蓬洞古廟,村民做不計酬的義務工。一九九0年由泰、港僑胞劉洽合等三十九位捐資港幣十五萬五千元重建關帝廟新建土地宮,廣大僑胞這種愛國愛鄉之精神深受村民敬仰,更可貴的是一九九四年劉洽合等二十五位華僑又捐資十萬多元港幣興建一長三百多米的華僑新道,繼之一九九六年二月二日劉松茂儷偕兒媳劉漢彬先生,陳華珍女士獨家捐資人民幣七十五萬元由劉深盛先生三次帶款回鄉興建了管區辦公樓,大禮堂,幼稚園三座一體的綜合大樓。使蓬洞村面貌煥然一新,僑胞們的慷慨解囊義舉是千古留芳。

特色產業

該村農業採用科學種田,耕地配套機械排灌,水田種糧,旱園種瓜果,沙洲連片種植一千多畝麻竹,年竹筍產量一千五百多噸,產值一百五十多萬元,收穫的竹筍是遠近聞名的,其優點有二:一是屬無公害蔬菜;二是竹筍內質甜脆。因沙洲是韓江流域的沉澱土,前種地瓜,是有名的蓬洞雞茨生產基地。一九七四年,村民為防洪水之害在沙洲沿江邊苦戰一年肩挑沙土築成沙堤圍洲,使竹筍不為水害確保麻竹正常生長,筍產量逐年增加。

鄉村企業

工副業逐步發展,改革開放春風吹遍大地,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治窮致富蒸蒸日上。

該村工副業不斷發展,先後辦起服裝廠大小十多家,從業人員500多名。工廠多是來料加工,年產值一千一百多萬元。還有電繡廠、機繡廠、毛衣廠、毛衣來料加工、家私廠(生產的家私是自己設計、雕刻、製造、油漆到出售一條龍),這些工廠解決部分勞力就業,增加村民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家私廠家私廠

文化教育

該村文化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為家鄉培育人材。其發展過程是:清末辦一私塾十多人,推翻滿清,民國初年辦起“光漢初級國小”,學生數十人,一九三五年以後改名蓬洞國小,只辦初級兩個班,複式(1-2、3-4年級),入學人數不足百人,老師由董事長聘請,無工資,由學生派米為薪。校址設於朴叟公祠內。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時期),井美建有中心國小,有錢的可到距村七華里的井美村就學高小。一九四九年才辦完全國小,因教室不夠,增設三個班於大興公祠內(1-3年級)學生已有二百多人。一九七五年,村自籌建成一座三千平方米磚木結構的平房。新學校學生已近三百人。二00二年因學校校舍破舊(已被列為危房)。再投資一百五十萬多元辦一所占地面積八千平方米,建築面積四千多平方米,有四層樓,全鋼筋水泥結構的教學大樓。水電、教學設施具全,學生三百多人。還在一九九八年辦起松茂幼稚園配幼師幾名。現在,村民文化不僅普及了國小教育,讀國中、高中的不計其數,歷屆大學生也有幾十名。

該村文化娛樂場所解放後,組建鑼鼓隊,音樂組,成立術明劇組,每逢村裡有重大節日,常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娛體育活動。如燈迷象棋競賽,鑼鼓隊化裝遊行、大、小機電影等,活躍了村的文化生活。

設施建設

村民過去生活用水是到韓江邊挑水飲用,在村幹部的指導下,齊心協力籌資建水塔,大大解決全村飲水難問題。修橋造路,改建村道鋪水泥路,自二00一年以來,全村投資八十多萬元把泥沙路改建為總長一千八百米長的水泥路及村道修建涵洞橋樑幾座,村的幹道都進行平整改建並安裝路燈照明,做到路通財通,方便村民各項農事活動。

以前村里是垃圾成堆,到處都有,污水橫流,現在已建成二大排水溝,垃圾有專人清理,逐日運出,改造廁所,平整道路,清除衛生死角,定時噴藥消毒。除害滅病,全村村民都參加合作醫療,確保身體健康。

該村原是一個偏僻小村,而今已成一個四通八達的村容村貌全新、村民安居樂業的蓬洞文明新村,雖然全村人民辛勤奮鬥在隱定的社會主義環境裡,儘自己的努力,農業、工副業得到騰飛猛進,而尚未能有知名人物,但藉先祖名氣(昉公是宋代先賢)。緊跟時代前進,祖國經濟日新月異,也鼓舞著全村乾群,在共同努力、團結一致協作下,去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家園——蓬洞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