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厄斯·儒略·凱撒

蓋厄斯·儒略·凱撒

蓋厄斯·儒略·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前44,著名的羅馬軍事和政治領袖。具有多方面的天賦。他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傑出的將領,優秀的演說家和作家。他的描寫征服高盧的《高盧戰記》一書長期被看作是一部第一流的文學作品,許多學生認為在所有的拉丁文學著作中它最通俗易懂,最動人心弦。凱撒果斷勇敢,雄姿颯爽,瀟灑倜儻,他最聞名的風流韻事是與克麗佩脫拉之間的著名羅曼史。

蓋厄斯·儒略·凱撒蓋厄斯·儒略·凱撒

南征北戰

凱撒出生在一個有悠久歷史的貴族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年青時就步入政壇,有關他所擔任過的各種職務、結過的各種聯盟和政治崛起的詳細情況紛繁複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58年,他42歲時被任命為羅馬所轄的三個行省的總督。這三個行省是阿爾卑斯山南側的高盧(位於義大利北部)、伊利里可姆(在今塞維亞沿海地區)和納博尼茲高盧(法國南部沿海地區)。那時他統帥四個羅馬軍團,大約有兩萬將士。
在公元前58年到前51年期間,凱撒率領這四個軍團,入侵併征服了高盧所有其餘的地區,大體上包括今日法國和比利時以及瑞士、德國、荷蘭的部分地區。雖然他的部隊在數量上還不及他的對手,但卻戰勝了高盧地區的部落,把直到萊茵河畔的所有領土都納入了羅馬的版圖。他還派遣兩支部隊渡海到英國,但未取得永久性的戰果。
凱撒由於征服了高盧,回到羅馬後即成了一位受到普遍愛戴的英雄,他深得民心;強大至極,但他的政敵則對他嫉恨不已,當他完成軍事指揮後,羅馬元老院下令讓他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即不許帶部隊返回羅馬。凱撒感到憂慮不安,如果他不帶部隊返回羅馬,他的政敵就會利用這個機會幹掉他,他的這種想法不無道理。於是在公元前49年1月10日至11日的夜晚,凱撒率領他的部隊越過義大利北部的盧比孔河,長驅直入抵達羅馬城,以表示對元老院的蔑視。這種明顯的不法舉動引起了一場內戰,一方是凱撒的軍團,一方為忠實於元老院的部隊。這場內戰持續四年,以凱撒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最後一戰是在公元前45年3月7日在西班牙曼達進行的。

功成名就

蓋厄斯·儒略·凱撒蓋厄斯·儒略·凱撒
公元前44年,愷撒被推舉為終身獨裁官。元老院、公民大會和各種職官形式上雖然保存,但實際上一切聽命於愷撒。他的出身被神化,他已經成為羅馬世界至高無上的主宰者。

在愷撒獨裁統治期間,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鞏固統治基礎,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這些改革措施,愷撒一方面加強了羅馬帝國與其它帝國的聯合,另一方面,提高了各行省的地位,而削弱了元老貴族的勢力。所以,愷撒的獨裁和改革遭到一部分元老貴族的堅決反對,其代表人物是布魯圖和卡西烏斯。而布魯圖是愷撒的主要政敵龐培的部下,現在又被凱撒寬恕,並繼續信任和重用。

愷撒和龐培早年曾經擔任執政官。當愷撒在羅馬帝國西部打仗的時候,龐培在帝國東部(今天土耳其敘利亞的一部分)也屢建戰功。龐培雖然是愷撒的親密朋友,卻十分嫉妒愷撒。愷撒征服的地方越來越多,在士兵中的威信又日益增高,使龐培深感不安。公元前49年,他慫恿元老院解除愷撒的兵權,命令他立即從高盧返回羅馬。

愷撒接到命令,知道這是龐培的陰謀。他反覆考慮,決定帶領軍隊打回羅馬,利用這次機會在羅馬建立獨裁政權。

愷撒帶領軍隊,走到一條叫做盧比孔的小河邊。羅馬法律規定:任何將軍沒有接到命令,不得帶領軍隊越過這條小河。否則,就要當作謀反來治罪。愷撒當機立斷,對著部下大聲喊道:“骰子已經擲下去了!”他跨上戰馬,躍進溪流,大軍緊緊跟隨在後,很快就越過了盧比孔河。

龐培沒有料到愷撒會這樣果斷地進軍羅馬,迎戰不及,只得帶著2.5萬人倉皇逃往希臘。愷撒進入羅馬後,迫使元老院同意他成為羅馬的“獨裁者”,隨後又得到了統治整個義大利半島的權力。等羅馬局勢稍稍穩定以後,愷撒立即進軍希臘,討伐龐培。龐培被打敗,逃到了埃及。愷撒也跟著追到埃及。埃及國王為了討好愷撒,派人刺殺了龐培,把血淋淋的人頭送到愷撒面前。誰知愷撒卻把臉一沉,轉過頭去。這個高傲的獨裁者不願意看到他的政敵被別人殺害,他下令處決了殺死龐培的人。

這個時候,埃及托勒密王朝正發生爭奪王位的糾紛,愷撒支持了以美貌聞名的女王克婁巴特拉,並且在她的深宮裡住了半年之久。

接著,他的軍隊又進入小亞細亞,只用5天的時間,就平定了龐培部下本都王子的叛亂。他用最簡潔的拉丁文寫了一份捷報送回元老院,上面寫的是:“Veni,vidi,vici”(“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這個戰報充分顯示了愷撒用兵神速的特點。再過兩年,愷撒從北非轉戰西方,又在西班牙撲滅了龐培兩個兒子的反抗。但他寬恕了龐培手下的將領,把他們收為自己的部下。其中最被重用的就是布魯圖。

愷撒的凱鏇受到羅馬人熱烈的歡迎。有些人想擁戴他當皇帝。從公元前509年塔克文被趕走以後,羅馬就沒有過帝王。羅馬人仇視帝王,反對恢復帝王的職位。愷撒雖然內心十分想當皇帝,也不敢輕舉妄動。在一次節日盛會上,執政官安東尼突然把一頂皇冠戴在愷撒頭上。可是只有少數人鼓掌,大多數人都在嘆息。愷撒一看這種情況,認定還不到稱帝的時候,就取下王冠扔在地上。安東尼連忙拾起皇冠又給他戴上,他又扔掉了。人們看到愷撒一再拒絕戴上皇冠,就歡呼起來,紛紛向他致敬。

愷撒雖然沒有當上皇帝,卻已經擁有許多尊貴的稱號:“終身保民官”、“祖國之父”等等。法律規定他坐在黃金象牙寶座上處理公務,他的畫像同天神放在一起。他獲得了無限期的獨裁權力。

有些人看出,愷撒的權力愈來愈大,總有一天會戴上皇冠的。因此,他們組織了陰謀集團,決心除掉他。這些陰謀者當中,有一個就是那位受到愷撒信任的布魯圖。

凱撒在他的晚年期間,開始籌劃一場生氣勃勃的改革運動。他計畫在整個羅馬帝國內重新調配軍隊元老,讓羅馬的貧民到新社區去重新安家落戶。他把羅馬公民權擴大到新征服的幾個民族中去。他計畫在義大利城市中建立起統一的市政體制,還計畫了一個龐大的建築工程和羅馬法典的編纂,還實行了許多其他改革。但是他未能為羅馬建立一種令人滿意的立憲政體,也許這是使他早歸西天的主要原因。
凱撒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他自己最適合擔當建立羅馬所需要的有效而開明的專制制度的任務。公元前45年10月他返回羅馬,不久就成為終身獨裁者。公元前44年2月有人要為他加冕,被他拒絕了。但由於他是一個軍事獨裁者,所以這並未給擁護共和制政體的反對派消除疑慮。公元前44年3月15日(著名的三·一五),在一次元老院會上凱撒被一夥陰謀者暗殺。

凱撒之死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元老院舉行會議。愷撒單身一人來到會議廳。雖然他事先已經得到警告,說有人這天要謀刺他,但是他仍然拒絕帶衛隊。他說:“要衛隊來保護,那是膽小鬼幹的事。”愷撒大步走進大廳,坐到黃金寶座上,笑著說:“現在不就是3月15日嗎?”這時候,陰謀者都身藏短劍,像朋友一樣圍在他身邊。其中的一個人跑到他面前,抓住他的紫袍,像是有什麼事要請求他似的。原來這就是動手的暗號。眾人一擁而上,用短劍刺向愷撒。愷撒沒帶任何武器,他奮力奪下紫袍,進行反抗。他的腰部中了一劍。接著,一劍又刺進了他的大腿。他看見這一劍正是他最信任的布魯圖刺的,不由得驚呼:“啊,還有你,布魯圖!”他放棄了抵抗,頹然倒下,用紫袍蒙面,聽任他的仇敵亂刺、亂砍。他一共被刺23處。其中3處是致命的,恰巧死在龐培雕像的腳下。

愷撒被殺死以後,布魯圖說:“我愛愷撒,但我更愛羅馬!”可是羅馬的平民沒有一個人對愷撒之死表示高興。當兇手們手提著血淋淋的短劍走出元老院的時候,和他們所預料的歡呼場面相反,看到的只是表情冷漠、充滿懷疑目光的人群。

在出席元老會的前一天,愷撒和他的騎兵長雷必達一起用餐時,突然提出一個問題,“怎樣一種死法是最好的?”大家紛紛發表意見,最後,愷撒表示,他願意突然而死。誰料想,第二天他的預言就應驗了。

凱撒的影響

德國的皇號Kaiser和俄國的皇號Czar都源自“Caesar(凱撒)”一詞,這是他的名字所享有的威望。他的名聲一直都比他的甥孫──羅馬帝國的真正創始人奧古斯都·凱撒顯赫得多。但是儒略·凱撒對歷史的影響並不等於他巨大的聲望。他在推翻羅馬共和國中無疑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誇大他在這方面的重要性,因為羅馬共和政體本來已搖搖欲墜,瀕於覆滅。

凱撒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征服了高盧,他所征服的領土差不多被羅馬統治了五個世紀。在此期間,這些地區已經完全羅馬化了,實行了羅馬的法律、風俗和語言,以後還實行了羅馬基督教,當今的法語基本上是來源於拉丁語的口語。

凱撒征服了高盧,對羅馬本身也有重要的影響,確保了義大利幾個世紀不受來自北方的侵略,其實對高盧的征服也是確保整個羅馬帝國安全的一個因素。
在他所有的改革中,最有持久影響的一項是實行一種曆法:儒略曆。他實行的曆法從那時起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