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石窟

蒲江石窟

四川省蒲江縣西南10公里處的朝陽湖山崖上和鶴山鎮蒲硯村。飛仙閣摩崖造像、蒲江石窟即二郎灘摩崖造像,沿崖長約200米間有歷代石窟摩崖造像現存87龕,其中唐代68龕、五代1龕、宋代7龕、明代1龕、清代10龕。有佛、菩薩、天王、力士、金剛、夜叉、飛天等五百五十多軀造像。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
四川省
蒲江石窟VI-853

簡介

蒲江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北朝至清代石窟寺及石刻。主要包括飛仙閣摩崖造像、龍拖灣摩崖造像,分別位於四川省蒲江縣西南10公里處的朝陽湖山崖上和鶴山鎮蒲硯村。飛仙閣摩崖造像、蒲江石窟即二郎灘摩崖造像,沿崖長約200米間有歷代石窟摩崖造像現存87龕,其中唐代68龕、五代1龕、宋代7龕、明代1龕、清代10龕。有佛、菩薩、天王、力士、金剛、夜叉、飛天等五百五十多軀造像。佛像最大者高6米,最小者30厘米,刻工精細、線條流暢,神態各異。還有一尊高2.5米、長3.5米的大石獅,16通碑刻題記。附近有傳為西漢文帝時莫公將軍舍官隱居地,後人為紀念他而建的飛仙閣,北宋稱莫佛院,南宋僧文意撰《飛仙洞跋》,改今名。附近還有水龍洞、旱龍洞、仙人洞等。龍拖灣在古佛山西麓,有南北朝至唐宋造像10龕80尊。還有十六國時期西涼嘉興元年(417年)題碑文。
飛仙閣摩崖造像飛仙閣摩崖造像

飛仙閣摩崖造像位於蒲江縣西南朝陽湖鎮二郎潭兩岸山崖上,共92龕,造像777尊。其中北岸87龕,南岸5龕。最早造像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唐代造像64龕491尊,主要有唐永昌元年(689年)所造瑞像龕、釋迦、三世佛、華嚴三聖、彌勒、觀音、千手觀音、如意輪觀音、地藏、天龍八部、胡人天王。五代造像17龕256尊,有一佛六菩薩、西方淨土變等。清代造像11龕30尊,有南海觀音、訶梨帝母等。龕形多為長方形,最大的造像為大佛坪8號龕,龕內雕高達6米的唐代彌勒佛。
飛仙閣摩崖造像分布於西南絲綢之路古道上,以唐代為主,造像形態各異,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題材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尤其是瑞像龕,是四川省年代最早的菩提瑞像。
龍拖灣摩崖造像位於蒲江縣鶴山鎮蒲硯村古佛山,主要分布於龍拖灣、庵子岩、土地嘴、石馬庵4處相鄰的地點。龍拖灣在古佛山西麓,有南北朝至唐、宋造像10龕80尊,主要有西涼嘉興元年(417年)摩崖題名碑1通、唐代觀音像、釋迦像、宋代釋迦像。庵子岩在古佛山東麓,明代造像3龕34尊,為西方三聖,有明成化、嘉靖題記。土地嘴造像在庵子岩東北500米,唐代造像13龕,263尊。有千佛、彌勒佛、釋迦佛、唐天寶題記。石馬庵造像在庵子岩東1000米,造像共9龕91尊,其中唐代5龕81尊,千佛、釋迦佛等,有唐會昌、大中、鹹通、大順等題記。清代造像4龕10尊,主尊分別為牛王菩薩、訶梨帝母、二郎神。
龍拖灣摩崖造像,從南北朝到唐、宋、明、清各個時代造像都有,具有較高的歷史、宗教和藝術價值。

胡人雕塑

研究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
飛仙閣是一個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蹟。相傳漢文帝時,一個名叫莫公的將軍遠征雲南,凱旋後駐軍於此,見這裡山清水秀,便留下來隱居潛修,後騎仙鶴白日飛天而去。後人建閣塑像祭祀他,此閣便稱為飛仙閣。飛仙閣有一處大規模的唐、五代至清代的摩崖造像群,在這些摩崖造像中,還有幾尊胡人雕塑,體現出了胡人在南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對研究古代中外文化和藝術交流來說是重要文物。
飛仙閣9號龕,有釋迦牟尼座椅飾金翅鳥、童子騎獸王像,雕刻精細。壁上高浮雕印度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則充分表現了古代中國與印度的文化、藝術交流,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載入《中國美術全集》、美國《亞洲藝術檔案》。飛仙閣55號龕,以地藏王為尊,為武則天時期所造,獨特罕見。而飛仙閣60號龕的瑞像是唐代專門派人到印度臨摹回來的,該瑞像龕是四川省年代最早的菩提像,對於研究瑞像在中國的流傳有著重要的作用。

組成

飛仙閣摩崖造像
飛仙閣摩崖造像位於蒲江縣西南朝陽湖鎮二郎潭兩岸山崖上,共92龕,造像777尊。其中北岸87龕,南岸5龕。最早造像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唐代造像64龕491尊,主要有唐永昌元年(689年)所造瑞像龕、釋迦、三世佛、華嚴三聖、彌勒、觀音、千手觀音、如意輪觀音、地藏、天龍八部、胡人天王。五代造像17龕256尊,有一佛六菩薩、西方淨土變等。清代造像11龕30尊,有南海觀音、訶梨帝母等。龕形多為長方形,最大的造像為大佛坪8號龕,龕內雕高達6米的唐代彌勒佛。飛仙閣摩崖造像分布於西南絲綢之路古道上,以唐代為主,造像形態各異,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題材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尤其是瑞像龕,是四川省年代最早的菩提瑞像。

龍拖灣摩崖造像

龍拖灣摩崖造像龍拖灣摩崖造像
龍拖灣摩崖造像位於蒲江縣鶴山鎮蒲硯村古佛山,主要分布於龍拖灣、庵子岩、土地嘴、石馬庵4處相鄰的地點。龍拖灣在古佛山西麓,有南北朝至唐、宋造像10龕80尊,主要有西涼嘉興元年(417年)摩崖題名碑1通、唐代觀音像、釋迦像、宋代釋迦像。庵子岩在古佛山東麓,明代造像3龕34尊,為西方三聖,有明成化、嘉靖題記。土地嘴造像在庵子岩東北500米,唐代造像13龕,263尊。有千佛、彌勒佛、釋迦佛、唐天寶題記。石馬庵造像在庵子岩東1000米,造像共9龕91尊,其中唐代5龕81尊,千佛、釋迦佛等,有唐會昌、大中、鹹通、大順等題記。清代造像4龕10尊,主尊分別為牛王菩薩、訶梨帝母、二郎神。龍拖灣摩崖造像,從南北朝到唐、宋、明、清各個時代造像都有,具有較高的歷史、宗教和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