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故居

蒲松齡故居

在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原是一處普通的農家庭院,1938年遭日軍焚毀,1954年人民政府修復。1958年政府專門設立了管理機構“蒲松齡故居管理委員會”,對其進行妥善保護。“文化大革命”時期,故居一度被占,但文物遺失不嚴重。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蒲松齡紀念館,對故居、柳泉、墓園進行了修茸、擴建,徵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書畫題詠展室,資料室,接待室,辦公室,增設了南大門,使故居的管理日趨完善。現在,故居已成為一處初具規模的蒲學研究陣地和馳名中外的旅遊點。

基本信息

簡介

蒲松齡故居蒲松齡故居

蒲松齡故居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1938年遭日軍焚毀,1954年人民政府修復。1958年政府專門設立了管理機構“蒲松齡故居管理委員會”,對其進行妥善保護。“文化大革命”時期,故居一度被占,但文物遺失不嚴重。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蒲松齡紀念館,對故居、柳泉、墓園進行了修葺、擴建,徵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書畫題詠展室,資料室,接待室,辦公室,增設了南大門,使故居的管理日趨完善。現在,故居已成

蒲松齡故居蒲松齡故居

為一處初具規模的蒲學研究陣地和馳名中外的旅遊點。今日的故居,是一座恬靜的院落。故居門前是幾株古槐,蔭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題寫的“蒲松齡故居”的金字門匾,高懸於故居大門。

穿門北折是一正兩廂的庭院。其中正房3間,東西廂房各2間,為1954年修建。正房兩側的檜柏、石榴,以及廂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紅等,均系後人所栽,院內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復後增添。故居正房為磚石、土坯結構的普通民房,木欞門窗,房內路大荒手書的“聊齋”匾額迎門高懸,匾下懸掛著蒲松齡

74歲時江南著名畫家朱湘鱗為其畫的肖像,兩旁是郭沫若手書的楹聯,房內還陳列著他生前用過的端硯1方、在畢家教書時用過的床1張、手爐1個;還陳列著與蒲松齡有直接關係的綽然堂匾、靈璧石、三星石、蛙鳴石各1塊,此外,室內擺放的桌、椅、幾、架、櫥和木影爐均是蒲松齡曾設館30餘年的西鋪畢家舊物。

故居東西兩廂,茅檐低小,狹窄簡陋,近年又作重修。院內之東北隅,尚有一隙之地,蒲松齡撰文和與其有關係}的3塊碑記置於此。蒲家莊外,還有著名的柳泉和墓園。柳泉在蒲家莊東門外的“滿井溝”底。泉口青石砌就,約0.6米見方,旁立沈雁冰書的“柳泉碑”。柳泉本是一眼地下泉井,傳說他曾在此設茶待客,蒐集創作素材。墓園在蒲家莊東,長40米、寬38米,內有古柏37株。蒲松齡及其父親、長孫的墓均葬於此。1980年,蒲氏始族蒲璋之墓碑也移存墓園中。

此外,故居中還收藏有當代名人題詠蒲松齡及其故居的墨寶,總計200餘件,其中郭沫若的“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對蒲松齡及其作品作了比較正確的評價。

景點

蒲松齡故居是一座幽靜古樸的庭院。院落坐北朝南,前後四進,西

蒲松齡故居蒲松齡故居

有側院。門楣上懸掛著郭沫若題寫的匾額“蒲松齡故居”,院內月門花牆,錯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正房三間,為蒲松齡的誕生處和其書房“聊齋”。室內陳列著他74歲時的畫像,上有其親筆題字。南院有平房兩間,舊稱“磊軒”,是以蒲松齡長子蒲箸的字命之。西院系新建的陳列室,蒲氏家譜、手跡和其多種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聊齋正房後為6間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種論著,以及當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豐子愷、李苦禪、俞劍華、李樺、戴敦邦等書畫家為故居所作的書畫、題詞100餘幅。1977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柳泉 又名滿井,在淄川區蒲家莊東側約百米的山谷中。據載,早年井中清泉涌流,外溢為溪,大旱不涸,古稱滿井。最初蒲家莊也由此得名滿井村,至明朝末年,蒲姓日繁,因而村始易為今名。當年井四周有翠柳百株,故後人又稱之為“柳泉”。相傳蒲松齡曾多次在此設茶招待過往行人,蒐集創作素材。蒲松齡酷愛此地,自號“柳泉居士”。1980年,柳泉旁新建草亭、涼亭,井口圍加了欄桿,井旁“柳泉”石碑為著名文學家沈雁冰所踢寫。柳泉北面原有一座龍王廟,也叫滿井堂,廟西廡原有《新建龍王廟碑》一塊,碑文系蒲松齡所撰。現廟已無存,碑已移存蒲氏故居內。

蒲松齡墓 位於淄川區蒲家莊東南約500米處。墓地四周系磚石砌圍牆,內松柏樹10株古木陰翳,鬱鬱蔥蔥。墓院系蒲氏老林,內有古墓幾十個,蒲松

蒲松齡故居蒲松齡故居

齡墓在墓園北側,封土高約兩米,墓穴呈頭向西南,足向東北之勢。墓前立清雍正三年(1752年)同邑後學張元撰文的《柳泉蒲先生墓表》。1954年建立了一座四腳碑亭,1979年又在亭前建立沈雁冰撰寫的《蒲松齡柳泉先生之墓》碑。

聊齋園,位於淄川蒲家莊村東,建於1987年,占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100平方米。聊齋園分為藝術陳列館、狐仙園、石隱園、聊齋宮、滿井寺、觀狐園六部分。藝術陳列館共三個展室:第一、二展室陳列反映蒲松齡生活的詩詞、文稿及頌揚蒲松齡的圖畫、詩歌、書法等藝術作品;第三展室展出了18組蒲松齡生平塑像,形象逼真。“狐仙園”內建築錯落有致,小巧美觀,包括共笑亭、留仙橋、柳拉碑、奇幻門、聚仙峰、臥狐、獨眼狐等景觀。“石隱園”內建有遠心亭、同春堂、遲月亭、九迴廊、文梓樹、蔓松橋、霞飴軒及各種石景等,並有假山、怪石及花草。“聊齋宮”內有《羅剎海市》、《席方平》、《畫皮》、《嬌娜》、《屍變》等聊齋故事藝術雕塑作品,並採用燈光、音響、電影特技等現代科技表現手法,再現了蒲松齡筆下神鬼狐妖的藝術形象。“觀狐園”內有各種狐狸1400餘只,具有極高的觀賞及經濟價值。

個人生平

蒲松齡像蒲松齡像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出生於公元 1640 年,卒於 1715 年,終年 76 歲。蒲松齡一生屢試不第,貧困潦倒,後人用 8 個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讀書、教書、著書、科考。蒲松齡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文人家庭,由於家道中落,請不起教書先生,便隨父讀書。他自幼聰慧過人,經史過目不忘。 18 歲完婚,應父母之命,娶本縣文人劉國鼎的次女劉孺人為妻。 19 歲初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試第一考中秀才。文章深受山東學政施愚山先生的賞識,一時名聲大振。為了求取功名,實現理想, 20 歲的蒲松齡與同鄉好李友梅、王鹿瞻、張歷友共結“郢中詩社”,潛心治學。淄川的留仙湖、般陽河等地就是他們當年經常活動的地方。 25 歲時蒲家因妯娌不合,兄弟分家,蒲松齡只分得“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生活陷入困境。迫於生計,於康熙九年應同邑好友孫蕙的邀請,到江蘇寶應為知縣孫蕙做幕賓。那段時間蒲松齡開闊了眼界,寫下了不少詩文,但也飽嘗了寄人籬下之苦,加上思鄉心切,第二年便辭幕還鄉了。

歸來後的蒲松沒有考取功名,便屢屢設帳於縉紳之家,其中約三十年的時光是在淄川大家畢際有府上為塾師,在畢家他結識了當時的一批著名文人如王士禎、高珩、朱緗等,這對於《聊齋志異》的創作和傳播有極大的影響。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他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蒐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蒐集將其編定為《蒲松齡集》。

蒲松齡74 歲時妻子劉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絕,倍感人生苦短,就這樣過了兩年,蒲翁也於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 年正月 22 日,在故居聊齋與世長辭。蒲翁墓中出土的東西,有錫酒壺、錫酒杯、旱菸袋、念珠、宣德爐、四枚壽山石印章,還有其夫人用的銅鏡、耳勺。一代文學大師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但是他為後人留下的財富卻是永不磨滅的 !

蒲松齡遊蹤圖蒲松齡遊蹤圖

蒲松齡故居,是一座幽雅古樸的庭院。院內月門花牆,錯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故居門前是幾株古槐,綠樹成蔭。金字門匾,高懸於故居大門。穿門北折是兩廂的庭院。房內,“聊齋”牌匾迎門高懸,匾下掛著蒲松齡七十四歲時的肖像:他眉頭緊鎖,好像在思索下一篇文章;他手捋鬍鬚,好像在感悟人生百態;他嘴唇上揚,好像在對自己的一生感到滿足……房內還陳列著他生前所用過的物品。一九七七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坐落在蒲松齡故居東部的聊齋園,占地二點四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為六千一百平方米。聊齋園分為藝術陳列館、狐仙園、石隱園、聊齋宮、滿井寺、觀狐園六個部分。藝術陳列館保存著蒲松齡生平的各種資料;狐仙園內的建築錯落有致,小巧美觀;石隱洞內建有各種石景;觀狐園內有各種各樣的狐狸一千四百多隻,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經濟價值;聊齋宮內有《羅剎海事》、《席方平》、《畫皮》、《嬌娜》、《屍變》等聊齋故事的藝術雕刻作品,並採用燈光、音響、電影特技等現代科技表現手法,活靈活現地再現了蒲松齡手下的各種神鬼狐妖的藝術形象。

大事年表

蒲松齡大事年表蒲松齡大事年表

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先生降生。

清順治七年庚寅(一六五0年》 ,先生十一歲,是年從父讀,經史過目輒了,父蒲槃最鍾愛之。

清順治十四年丁酉(一六五七年)先生十八歲,是年與劉孺人完婚。

清順治十五年戊戌(一六五八年)先生十九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

清順治十六年己亥(一六五九年)先生二十歲,是年與張篤慶、王鹿瞻,李希梅結“鄖中詩社”,撰《郢中社序》 。

清康熙九年庚戌(一六七0年)先生三十一歲,是年應孫蕙聘,去寶應縣署任幕賓次年辭歸。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一六七二年)先生三十三歲,是年後在同邑豐泉鄉王家坐館。

清康熙十八年己未(一六七九年)先生四十歲,《聊齋志異》書成,自有序,同年去西鋪畢際有家設館執教。

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一六八七年)先生四十八歲,秋應鄉試,闈中越幅被黜,為文《責白髭文》

清康熙二十七年戊辰(一六八八毛). 先生四十九歲,重修族譜,自有序。

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一六八九年), 先生五十歲,王士禎為《聊齋志異》 題七絕一首“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先生依韻答之“誌異書成共笑之,布袍蕭索鬢如絲,十年頗得黃州意,冷雨寒燈夜話時”。

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一七一O年)先生七十一歲,是年援例歲貢生、並撒帳返里。同年春,舉鄉飲介賓。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已(一七一三年), 先生七十四歲,妻劉孺人卒,同年江南朱湘鱗為其肖像,自有跋。

清康熙五十四年己未(一七一五年)先生七十六歲,正月二十二日酉時,三月二十四日合厝村東妻劉孺人壙。

書館

蒲松齡書館蒲松齡書館

蒲松齡書館坐落在山東省淄博市周村西南崑崙路旁、王村鎮西鋪村西鋪大街。原系明末戶都尚書畢自嚴故居的一部分。先生一生的職業是教書,他在其三十二歲時,應好友畢際友[公元一六七九(康熙八年)至一七0九年(康熙四十八年)]之聘離開家鄉淄川區蒲家莊,在此設館教塾三十餘載。直到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一年),先生在度過了近四十年的塾師生涯,七十一歲高齡時,才撤帳歸里田園,連續教了三十八年的書。在漫長的三十八年中,先生憑著自己的才能,棲身於王村西鋪的高牆內,寓居於畢家的松齡書院,領銜伴讀在綽然堂,可以說,西鋪是先生的第二故鄉。

彈指三百餘載,當年先生執教著《聊齋》的書院──“ 畢尚書府”,幾經蹉跎歲月的風風雨雨,歷盡滄桑,到文革時期一度破敗不堪、面目全非。

春風又綠“江南”岸。從一九八五年以來,淄博市人民政府暨周村區人民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民族遺產,加強蒲學研究,紀念一代文化偉人,相繼撥款四十九萬元,分兩期工程對蒲松齡書館進行了徹底修復,並作為淄博市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對外開放。

來到蒲松齡書館,踏上西鋪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一條名曰:“松齡路”的新拓寬的長三百米,寬六米的高標準水泥路引我走向蒲松齡書館。

這是一座具有濃郁明清朝代風貌的古建築群。占地面積2 千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765平方米。館內共有大小建築22間。抬眼望,前門上橫掛著一塊漆黑烏亮的牌匾,上書“蒲松齡塾館”五個姿媚酋勁、超逸入神的鎦金大字、熠熠放光,奪人耳目。旁邊則有社會各界損資碑記。(左圖為前門)

拾級而上,進門向里走,迎面便是古樸宏麗的綽然堂。原有牌額上題“綽然堂”三個隸書大字,落款崇禎甲戊白陽老人題(白陽老人即畢自嚴,該匾原件現存蒲松齡故居)。它是幢三間高大的大廳房。先生來到畢府,便選定了綽然堂設館住教。但見青磚灰瓦,飛檐斗拱,端莊俏拔,氣勢壯觀。北房二間,東邊暗間,作先生的寫作和住宿的地方,著名《聊齋志異》及大量詩詞皆出於此,中外間作為學生們肄業的課堂。現有塑像來體現當時的情景。身臨其境,可以看到幾個畢氏子弟正伏案忙於學業。有的誦書、有的習字,還有的在沉思。先生則側耳傾耳,神態怡然。

綽然堂

綽然堂綽然堂

先生一生從教。他經常結合幼年學生的接受能力,專意編寫與教學有關的通俗讀物。如他在58歲時,編寫了兩部這樣的書。一是著《國小節要》,對當時塾館所用的道德教材刪繁就簡,取其中精要縮編而成。二是選編了《宋七律詩選》,對其教學所用的宋詩去粗取精,擇選佳句,選擇了22首作為學習宋詩用。先生教書,有別於其他人多數的塾館教書先生。他厭惡舊式教學那種墨守成規的死記硬背,不滿故弄玄虛的“師尊”,毅然與學生平等相處,誠心以待,既悉心教育引導學生刻苦攻讀學業,又不壓抑孩子們天真活潑的純潔童心。正是這種實際感受,使他寫下了至今膾炙人口的《綽然堂會食賦》。賦文幽默,風趣,生動描述了孩子們每當吃飯時《出兩行而似雁,足亂動而成雷》的場面。

據記載,綽然堂曾於”清光緒三十年傾圮“,今在原址重建是以紀念蒲松齡創作寫書育人三十年之業績。

轉過“綽然堂”向北,正對的是省書法家朱學達題“振衣閣”門前楹聯上書:萬卷書當南面窗、一簾風拂北窗涼。這是在綽然堂後修建的一幢與之對稱的磚木結構雙層樓閣建築,閣上花窗雕欞,舒朗明快;閣下朱紅漆柱承托重荷。整個閣的外壁飾有飛檐、禪獸、雕欄、花欞。“振衣閣”是“畢尚書府”藏書之地,有萬卷詩書”,可供先生任意博覽,成了先生的文庫。它為先生搜挾奇聞異事、著書立說提供了不少文獻資料。因此,素日裡的軟事傳聞便很快在天才的筆下“遂以成篇”。

振衣閣

振衣閣振衣閣

走進下層閣樓里,牆上掛有先生的畫像。他身著歲貢生服(生前沒坐官,71歲官府授貢生)。正襟端坐,室內設有古玩架、先生曾用過的雙耳瓶、暖手爐、筆筒架等陳列其上,給室內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典雅。

萬卷樓

登上閣樓上層,園內別致的圓心亭、絢麗的霞綺軒、奇特的臥龍石等大小各異、二十餘景歷歷如畫,盡收眼底,教人心曠神怡,難怪多次被先生寫進其作品中呢。

萬卷樓萬卷樓

這振衣閣是先生寫作的地方,先生知識淵博,卻屢試不第,一生懷才不遇,從而激起了他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決心以志怪的藝術,假筆於花妖狐魅、精靈怪異以超塵絕俗的筆,遊刃於鬼狐世間,抒發自己內心憤郁的情感,並暴露和鞭撻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撫慰善良人受創的心靈。他在一道題為《感憤》的詩中曾這樣寫:“漫問風塵試壯遊,天涯浪跡一孤舟……北邙芳草年年綠,碧血青憐恨不休”。道出了先生髮憤著書,妙筆寫盡人間不平事,“生花”繪出月下女兒情,不成書誓不罷休的志向和決心。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聊齋志異》

先生白天舌耕育桃李,夜晚在此揮毫潑墨、灑灑點點筆耕著文章,他聚平生之力完稿並日臻完善了《聊齋志異》一書。於是燈下寫道:“……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凝冰,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此外,先生還在餘暇,撰寫了大量的詩、詞、曲、賦、文、銘、、書啟、引、序、疏等。如今振衣閣里有蒲松齡伏案寫書的塑像和有幾面本書的書架。桌子上則擺有先生生前的若干手稿、著作等。

寫作之餘

見情思景,可以想見,先生每每寫得倦了,就走出來在這“萬卷書檔南面窗,一簾風拂北窗涼”的振衣閣上調理一下文思。

駐閣憑欄,會看到樓下有一株冠徑8.5米的“蝴蝶松”(五針松)形態奇特,別具風韻,它那虬曲的枝丫,樹冠如傘,雖不見當年色凝翠碧的繁茂風姿,但仍似超然挺拔,揮身欲躍。宛若一隻振須展翅、翩翩欲舞的巨蝶,又猶如先生那“憤世嫉俗”的風骨和頑強性格。全讓它再現出來!給人以躍躍欲試、奮飛搏擊之感而頓然精神抖擻。據傳,先生下課、寫作之後,常來這蝴蝶松下,觀賞解悶、寄託情思。

閣旁

下的樓來,閣旁東西兩側各有一間青磚白縫的廂房。東廂房內有根據聊齋故事製作的工藝人物造型。可以看到紅玉、馮相如、郎玉柱、顏如玉同登一堂,人物情態各異、栩栩如生;西廂房內,陳列著全國各地書畫名家之精品、薈萃四壁。這些作品匠心獨運,情溢筆端,其中一幅“詩書傳世醒人志,畫幅縱留天地久”,傾吐了對先生之敬仰,抒發了對《聊齋》之厚愛。

啟示

漫步於蒲松齡書館,使人們仿佛看見“嬰寧女笑站柳梢迎遠客,留仙翁漫步書館盼知音”。睹物思人,不免發些思古之幽情,駐足追思,展開先生塾師生涯的冗長畫卷,星轉斗移,日炎月明,盡力度過了三十八個春秋,同時完成了《聊齋志異》、《蒲松齡集》中的大量篇章。但是,先生人生道路的主流,不是吟花詠月,不是小說詩賦,而是在鄉土教育和急庶民所需等社會活動上做出的貢獻。他的教書思想、方法、作風和與學生之間的關係,至今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其他信息

“蒲公應無恙,當喜書館處”。若這位“聊齋”先生九泉有知,看到如今的蒲公齡書館,看到第二故鄉的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定會拈鬚微笑,逸興湍飛,用那支生花妙筆再為他的第二故鄉撰寫新的奇文妙篇

蒲松齡故居蒲松齡故居

筆者清明節期間與家人一同前往淄博旅遊,結果聊齋園與蒲松齡故居混淆概念,遊客大多慕名蒲松齡故居而去,聊齋園建在蒲松齡故居旁邊的停車場上,外地遊客對淄博不熟悉的,一下車看見聊齋園打著蒲松齡故里的旗號就會認為聊齋園就是蒲松齡故居,真正的蒲松齡故居實際是在停車場旁邊的村子裡,車輛無法進入,所以外地遊客往往以為聊齋園就是蒲松齡故居,真正的蒲松齡故居門票為40元,而聊齋園的門票竟然為80元。兩個小景點竟然收門票120元,比濟南的趵突泉和大明湖還要貴許多。這些蒲松齡不肖子孫搞得蒲松齡故居充滿銅臭,兩幫人劃地為牢,各賺黑心錢,如果“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蒲松齡先生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筆者買票進入聊齋園時後面有幾個外地的學生也將聊齋園當成了蒲松齡故居,蒲松齡故居又名蒲松齡紀念館,而在聊齋園中有一建築群起名為蒲松齡藝術館,兩者所用字型完全一樣,聊齋園為當地村民為了掙錢所後來修建的,蒲松齡故居為當地文化館占有的古代建築群,文化館懼怕當地村民,所以蒲松齡故居藏在村落之中連個指示牌都沒有,倒是聊齋園的廣告入目皆是,外地遊客被誤導到聊齋園也就不奇怪了。

筆者認為這種旅遊詐欺雖然防不勝防但是有必要在這裡儘可能的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提醒儘可能多的人,在去旅遊景點旅遊時,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馬虎大意,花了冤枉錢,看了自己並不想看的人工景點,畢竟大家的時間和金錢都有限,誰也不想把時間和金錢花在不想花的地方。

大家看了這篇文章,雖然不一定來淄博旅遊,但在別的旅遊景點,這種詐欺行為也不在少數,我的一位朋友就有過花錢參加旅行社,結果卻遊了假長城的經歷,請大家為了自己的權益儘量轉發,畢竟能避免少一個人上當,就儘量多避免一個人上當。

現在各地旅遊景區管理混亂,李逵李鬼分不清楚的情況比比皆是,而各地的旅遊部門為了利益 ,又大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作為消費者,只能自己擦亮眼睛,謹防上當受騙,我又在網上仔細查了一下這兩個景區的情況,這兩個景區早在80年代實際為一個大的景區,2000年以後,這兩個景區為了各自的利益各自為營,又重新劃分為了兩個不同的景點,而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卻完全沒有對消費者做一個應有的說明,而是各自為營,各掙自己的黑錢,這兩個景點共同屬於淄博市境內的蒲家莊,進入景區時,遊客會在莊門口看見一個總的景區門的大牌坊,而這兩個景區的介紹,你在百度中搜尋時,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含混不清,就算你做足功課去,你也會以為他們賣的是通票,另人防不剩防,而當地旅遊部門卻對這種行為視若無睹,另人髮指

相關內容

11月15日至11月22日,“‘鬼唱詩’蒲松齡聊齋文化展”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紅館成功舉辦。本次展覽應台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邀請,由山東淄博市文廣新局和蒲松齡紀念館主辦。這是蒲松齡第一次從故鄉登入台灣,也是聊齋文化展覽首次走出祖國大陸。

主辦方在展覽現場按1:1比例複製了一座蒲松齡故居聊齋正房及柳泉復原模型,再造了蒲松齡當年居家生活和柳泉創作採風的場景。精選了蒲松齡手稿影印件、俚曲抄本、日用俗字抄本,和清鹹豐、道光、光緒、民國等時期的聊齋志異刻本,及英、日、韓、烏克蘭文譯本等部分著作版本,共18套134冊。還帶去了10幅館藏的著名畫家董辰生、戴敦邦、孫敬會、李燕、杜滋齡等聊齋畫意國畫作品和有著名文學家俞平伯、臧克家、何滿子、陶鈍等題詩題詞書法作品,並在現場展出了國家一級文物蒲松齡畫像和印章的複製件。

現場循環播放了為展覽專門製作的蒲松齡專題片。蒲松齡第十一世孫、聊齋俚曲傳承人蒲章俊為現場觀眾奉上7場聊齋俚曲專場演唱會。工作人員還帶去山東特產嶗山綠茶和淄川煎餅,免費提供給觀眾品嘗。

開幕式上名人雅士雲集,台北紅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寤蘭女士擔任主持,淄博市文廣新局局長李貢平代表主辦方致辭,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林聖芬、海基會前秘書長焦仁和、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套用學系系主任朱嘉雯、台灣博物館館長張譽騰等嘉賓分别致辭。為期8天的展覽深受台灣民眾的喜愛,共接待觀眾近兩萬人,從剛剛入學的國小生到耄耋老人,觀眾涵蓋各個年齡層,許多在台的外籍人士也參觀了展覽。幼年隨父親到台灣的蒲松齡第十世孫蒲文光,從廣播中得知蒲松齡展覽和蒲氏後人來到台灣的訊息,急忙帶著妻子、女兒、女婿和外孫女趕來“認親”,通過查閱蒲氏字輩,確定他就是蒲松齡老先生的後人。在隨後的幾天中,蒲文光老先生幾乎天天到展覽現場,與蒲章俊和工作人員交流,詢問家鄉的情況,成為展覽現場的編外“義工”。

據了解,明年恰逢蒲松齡誕辰375周年,逝世300周年,蒲松齡紀念館打算以此次赴台成功辦展為契機,舉辦蒲松齡聊齋文化的全國巡展活動,將蒲松齡和聊齋文化傳播得更廣、更遠。

特產

馬踏湖中特產之冠。全湖有藕田近4000 畝,白蓮藕是春暖

蒲松齡故居蒲松齡故居

後植秧,六七月作藕,這時的藕當地人俗稱 " 新藕 ",它潔白如玉,鮮嫩甜脆。采片荷葉把藕包好,輕捶擊碎,拌些白糖,吃起來爽心甜脆。冬季藕完全成熟,這時藕內含澱粉、蛋白高,還有糖、脂肪以及維生素等多種成分,是上等蔬菜。因所開的蓮花是白色,故稱 " 白蓮藕 "。

產於周村區。已有上百年生產歷史。1880年,該地聚合齋燒餅店在焦餅(又名馬蹄燒餅)製作的基礎上創製。分鹹、甜兩種。其形圓色黃,薄如紙片,正面布以均勻密集的芝麻仁,背面自然形成細密小孔,酥脆可口,不硬不艮,存放數周仍保持酥脆;多食不膩,易於消化。有健胃、潤便、清熱之功效。

系對陶瓷施以特殊的裝飾工藝。在已燒成的陶瓷半成品上,用特製刀具鐫刻各種書法、繪畫。成品歷來被列為高級手工藝品之一。

蒲松齡故居蒲松齡故居

淄博刻瓷構圖布局嚴謹,色彩簡而不繁,風格粗獷、活潑。既具繪畫的神形,又富金石韻味。於奔放外不離法度,精微處足饒氣魄。

:為淄博市生產的優質細瓷日用器皿的總稱。其主要瓷種有:滑石瓷、高長石瓷、色瓷、骨灰瓷、高石英瓷等。滑石瓷,質地細膩,典雅別致。高長石瓷,光潤似玉,胎薄如紙,嬌美悅目。骨灰瓷,製成的餐、茶具,在國際上屬高級貴重瓷器。具高強度、高白度、高透明度,玲瓏清雅。色瓷,又稱寶石瓷,製成的餐、茶具,胎骨堅實緻密,適宜機械洗滌及蒸煮消毒。高石英瓷,因其石英含量較一般細瓷高而得名。被選為國家禮賓瓷器。南北朝時期,即以製作青、白、黑釉瓷的各式器皿著稱。明代已達相當水平。

山東景點

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黃河下游,東臨渤海、黃海,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山東東部海岸線上,分布著風光綺麗的海濱城市:青島被譽為“黃海明珠”,前海風光獨具魅力,嶗山為道教勝地,古蹟眾多。“魚果之鄉”煙臺,“人間仙境”蓬萊閣,“海濱花園”威海,景色秀麗……走進山東,感受山東。

淄博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淄博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經誕生、哺育過眾多的政治、思想、軍事、文化巨人。境內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遺址400多處,各類文物點804處。
景點寨里大張古瓷窯址 | 齊長城遺址 | 萊蕪故城 | 高陽故城 | 安平故城 | 小龐遺址 | 桐林田旺遺址 | 中國古車博物館 | 顏文姜祠 | 齊景公殉馬坑 |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 | 聊齋園 | 蒲松齡故居 | 匯龍橋 | 於陵故城 | 齊故城 | 逢陵故城 | 昌國故城 | 磁村古瓷窯址 | 臨淄墓群 | 稷山洞石墓群 | 散落古墓 | 辛店乙烯墓地 | 楊寨塔 | 振衣閣 | 碧霞元君行宮 | 四世宮保坊 | 華嚴寺 | 忠勤祠 | 漁洋祠 | 爐神廟 | 青雲寺 | 趙執信故居 | 碑碣墓誌 | 北魏造像 | 姜太公旅遊中心 | 馬踏湖風景區 | 泉河頭風景區 | 淄川遊樂園 | 留仙湖公園 | 梓童山鬼谷洞風景區 | 文峰山公園 | 馬鞍山抗日遺址 | 王漁洋紀念館 | 焦裕祿紀念館 | 原山國家森林公園 | 源泉 | 樵嶺前風景區 | 魯山 | 沂源溶洞 | 萌山風景旅遊區 | 博山溶洞 | 聊齋城 | 古車馬博物館 | 博山開元溶洞 | 陶瓷博物館 | 王士禎紀念館 | 周村大街 | 淄川奎盛園風景區 | 玉黛湖莊園 | 觀狐園 | 原山泰山行宮 | 淄博市博物館 | 蒲松齡書館 | 沂源九天洞景區 | 周村大染坊 | 魯山國家森林公園 | 管仲紀念館 | 淄博魁聖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