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加拿大人在梅宗納夫公園修建了規模巨大的梅宗納夫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它占地面積750畝,包括奧林匹克體育場、室內游泳池、跳水池和自由車賽場等。

基本信息

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體育場名稱: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所在位置:加拿大蒙特婁梅宗納夫公園
設計者:由塔利伯特(RpgerTaillibert)和達歐斯特設計
容納人數:可容納71,920名觀眾
主要用途:奧運會開幕式、閉幕式、田徑和足球比賽

中心簡介

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加拿大人在梅宗納夫公園修建了規模巨大的梅宗納夫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它占地面積750畝,包括奧林匹克體育場、室內游泳池、跳水池和自由車賽場等。奧林匹克體育場 (Stade Olympique) 是由塔利伯特 (Rpger Taillibert) 和達歐斯特設計的,能容納71,920名觀眾,有著質量非常好的標準400米塑膠跑道。整個體育場呈橢圓形,四周用34根鋼筋水泥柱支撐,所有預製構件安裝在柱子上,固定在柱子上的懸臂長達100米,離地面最高處為54米,看台頂棚由懸臂支撐 (所有固定看台均有頂棚)。體育場設有213米高的鷹咀式高塔,塔頂懸掛覆蓋整個體育場的頂棚,電鈕一開,整個由鋼索懸掛的頂棚便可使體育場變成前所未有的室內運動場。場內有兩塊巨大的長20米、寬10米的記分牌,各裝有1萬9千多個燈泡,從場內任何一側,都可清晰地看到牌上所顯示的比賽成績。奧林匹克體育場看台下面共有6層,安排有各種用途的廳室,還有一個體育博物館。場館設施表面,都裝飾了茶色玻璃,熠熠生輝,顯得富麗堂皇。

設計概念

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肯定是史上最漂亮的體育場之一,它的設計概念是像一艘揚帆出航的船,而那個標誌性的“桅桿”是最麻煩也最費錢的。當年奧運如期舉行時這個“桅桿”根本沒有完工,這個夢幻的體育場是在奧運結束十幾年之後才正式完工的,而且據說還沒有完全按原設計師的設計來做。

修復與改造

這座現代化的建築是法國人 Roger Taillbert 的作品。在 1976 年的奧運會上,秉承了法國浪漫血統的魁北克人想通過這座建築揚名天下。最初的構想是通過傾斜的高塔將體育館巨大的頂棚吊起來。如此浪漫新穎的構想即使是在 30 年後的今天也是充滿了新意的。但是法國人的幻想卻在現實面前碰了壁。在試驗階段,粗大的鋼纜相繼被拉斷,蒙特婁人不得不將那巨大的頂棚牢牢地焊接住,夢想畢竟沒有變成現實。
而且麻煩接踵而來,巨大的奧運會開支,使這屆奧運會成為歷史上最賠錢的奧運會,直到 2006 年底,魁北克政府和蒙特婁人才支付完高達15 億的債務!而且每天冬天用於清除體育館頂棚積雪的維護費用就高達幾百萬加幣!
2006時由於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場的屋頂每年要花費納稅人大量的資金進行更換,因此,SNC-Lavalin工程公司向奧林匹克體育場安裝委員會(Olympic Installations Board)提交了一個永久性解決方案,該公司計畫用一個永久性的新屋頂代替現在的設計,這也是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場屋頂的第一個解決方案。

輝煌歷史

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1976年7月17日至8月1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蒙特婁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主要工商業和金融中心。城市環蒙特婁山而建,蒙特婁意為“皇家山”。
共有88個國家和地區的6189名運動員(其中女運動員1274人)參賽。為抗議紐西蘭的橄欖球隊1976年6月訪問南非,非洲國家退出比賽。本屆奧運會參賽運動員數最多的國家是:美國425人,加拿大416人,蘇聯409人。申辦本屆奧運會的有蒙特婁、洛杉磯莫斯科佛羅倫斯4個城市。蒙特婁市是自申辦1940年奧運會以來第5次申請。在1970年國際奧委會阿姆斯特丹會議第2輪投票表決中贏得主辦權。加拿大耗費巨額資金,在城北建立了蒙特婁奧運中心,新建可容納8萬觀眾的主運動場,以及游泳池、賽車場、奧運村等。本屆奧運會耗資約為24億美元,其中1.6億元由納稅人負擔。
開幕式於7月17日在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和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寧出席。本屆奧運會的奧林匹克火種傳遞有別於以往各屆奧運會。7月13日在奧林匹亞引燃火種後,火炬接力傳遞到雅典,然後用衛星傳遞到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此後再進行火炬接力跑,於開幕日傳送到蒙特婁。利用衛星傳送奧林匹克火焰是個創舉。本屆奧運會在開幕式上,由加拿大兩名英、法血統的15歲童男童女點燃聖火,象徵加拿大的民族融合傳統,這是奧運會史上第一次由兩人共同來執行這項任務,有趣的是這一對童男童女後來結成了夫婦。利用衛星傳送,使本屆奧林匹克火焰從奧林匹亞到蒙特婁僅用時4天。但體育界對此頗多異議,認為不利於宣傳奧林匹克理想。因此,衛星傳送方式也僅用於本屆奧運會。
本屆奧運會比賽項目為21個大項。單項中增加了女子籃球、女子手球等,其他項目,如游泳等,作了相應的調整和增刪,單項數由上屆的195增加到198項。

奧運故事

2007年最後的日子,蒙特婁傳出兩條訊息,一條是1976年奧運會的債務終於還清,據說是在2007年11月結算了最後一筆。另一條是加拿大國寶級音樂大師、爵士鋼琴家奧斯卡·彼特森(OSCAR PETERSON)因病逝世,享年82歲。他曾是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藝術聯歡節的主角,史上最重要的搖滾爵士(Swing)樂手之一以及在世的最負盛名的爵士音樂大師之一。儘管他是在美國成名並走向輝煌,但他的家鄉蒙特婁還是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音樂廳。蒙特婁幾十年來一直把奧斯卡·彼特森當作城市形象代言人。
但對蒙特婁人來說,奧運債務一日沒還清,奧運會似乎就沒有完全結束。這是一屆長達31年之久的奧運會,謝天謝地,現在它終於謝幕了。
體育場正式落成後,已有上千萬人乘纜車登上過這個“桅桿”的頂端,在那兒,蒙特婁的美麗風光盡收眼底,它成了遊客的制高點,現在每張票14美元,但門票收入恐怕不夠用來維護維修這座龐大的體育場——對一座只有50多萬人口的城市來說,一座可容納5萬多人的體育場實在是太可怕了,按照10比1的比例,以北京最新統計的1630萬人口,鳥巢就應該可以容納160萬觀眾了!因此,與其用“經濟陷阱”來做蒙特婁奧運歷史的總結標題,還不如用另外四個字:“船大廟小”。
蒙特婁奧運會組委會最大的失誤,是沒有算好經濟賬就倉促上馬。奧運後漫長的工程建造,也給蒙特婁人一種自己身上的肉不斷被人一丁點一丁點地割下來的感覺。因為事過境遷,人走茶涼,奧運的熱情一過,很難要求市民還對一座體育場有興趣。加拿大人迷的是冰球,這座龐大的體育場沒有足球,也幾乎沒有橄欖球,像1978年平克·弗洛伊德那樣的超級音樂會也是十年難遇。這個體育場壞在缺乏實用性,30多年來出過好幾次嚴重事故,當年修建工程就死過幾個人,前幾年冰雹又把一個館差點兒砸塌,幸好沒什麼人在場而未造成傷亡,但這座體育場的形象再度受損。
蒙特婁奧林匹克體育場未能控制預算和造價,未能確保建築安全萬無一失,當是蒙特婁奧運會主政者的兩大錯誤。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我們又可以看到與中國的“舉國體制”和“全民奧運”相去甚遠的一種奧運路子。最大的區別是,國家和政府絕不會無條件地投入奧運。這在中國人看來是無法想像的事情:奧運場館因資金問題無法如期建造完工,而國家在危難關頭並沒有挺身而出,打開國庫慷慨解囊。國家不會不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但在民主體制下,公共工程的投資需要經過嚴格的監督和控制,以及不可缺少的程式,而且一切都必須是透明的,必須明白地告訴納稅人你的錢用到哪裡去了,蒙特婁奧運會的財務債務至少做到了透明,市民可以罵他們愚蠢,但無法罵他們腐敗或欺騙。
國家形象並不能凌駕於個人權益。歸根到底,這有助於我們重新考慮效率與公平的矛盾,政府效率與社會民主的矛盾。
1976年奧運會的規模遠不能夠跟現在相比,所以即使主體育場沒有完工,也還是可以保證奧運照常舉辦,只不過有些難堪罷了。蒙特婁不堪承受之重,是它太想用一座前無古人的偉大體育場,來表現時代精神和魁北克民族的獨立精神以及藝術才情了。

國外著名體育場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