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縣三義鎮

蒙城縣三義鎮

蒙城縣三義鎮位於蒙城西南部,屬大陸性氣候,國土面積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000畝。全鎮地表水資源充足,地下水源豐富,埋藏較淺,水質良好,適用農業灌溉用水。陳寨大黃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在廣交會展銷,馳名中外,獲得國際聲譽。

三義鎮位於蒙城西南,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1公里,地處北緯32度28分至32度41分,東徑116度28分至116度38分之
蒙城縣三義鎮蒙城縣三義鎮
間.東臨楚村鎮,北與辛集鄉相連,西接利辛縣,南與籬笆鎮接壤.
全鎮共有人口7.4萬人,國土面積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萬畝.年平均降水量880毫米.全鎮地表水充足,地下水含量豐富,埋藏較淺,水質良好,適宜農業灌溉。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保水能力低,有機質含量低,經過改良,單位面積產量和村網覆蓋率逐年提高。全鎮以農業生產為主,常規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雙孢菇、瓜菜等。畜牧業主要以黃牛、生豬和山羊養殖為主,禽類重點以規模養雞為主。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

簡介

三義鎮位於蒙城西南部,屬大陸性氣候,地處北緯32°28′——32°41′,東經116°28′——116°38′之
蒙城縣三義鎮蒙城縣三義鎮
間,東臨楚村鎮,北與呂望鄉相連,西接利辛縣,南與籬笆鎮接壤。全鎮轄32個行政村,333個自然莊,336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000畝,西北、北部地勢較高,東南逐漸平緩低下,溝渠支流北入芡河,南流入茨淮新河,崗河由利辛入境,再曲向東南流入籬笆,全境屬黃淮沖各層,海拔22.3米—22.8米,無山。年平均降雨量為880毫米,全鎮地表水資源充足,地下水源豐富,埋藏較淺,水質良好,適用農業灌溉用水,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保水能力低,有機質含量低,林網覆蓋率達12%。年平均溫度為14.8℃,全年日照數為280天。陳寨大黃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在廣交會展銷,馳名中外,獲得國際聲譽。
三義集命名來源,並無歷史可考。據傳說:三義集境內因建有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三義閣廟宇而得名。
據傳說經過是;在明朝時代,三義集這個地方為一偏僻的鄉村野店,南北商旅往來歇飲茶於此,當時人叫魏家店
蒙城縣三義鎮蒙城縣三義鎮
子,不稱三義集。因村有戶富人家,名叫李泰然,很有權勢,生性懶散,自覺到遠處趕集不便,隨用錢顧了兩個大漢去鬧田集,一個叫魏大個子,一個叫劉青。那時南邊田集街道繁榮,商賈絡繹不斷。李泰然暗自唆使兩個大漢,拔了兩棵碗口粗的刺棗樹,經常去田集來回打鬧,田集便無法逢集。他們並宣揚到魏家店子上集,公買公賣,老少無欺,三義集從此興起。他們三人喜上眉尖,便取“桃園三結義”為名,在魏家店子建立劉、關、張三人的廟宇,命名“三義閣”。每年二月二十二、三月二十三,香火不斷,後改稱三義集,延傳到今。
河溝集位於我鎮西部,一條小街南北伸展。古有小溪流經此地而得名。民國四年,屬青坊村,舊高隍鎮,隔日逢集,共35戶,逢集300人,圩長徐先修、陳甲賓,地保王茂春、董桂良。交通閉塞。古有北首面南三間磚廟,供有張飛神像。南道街東有一座土地小廟。供韓文宮塑象。
三義集西北約三里許,有一塊地勢平原,稍高,人們都傳說叫做“永樂集”。這塊地方方園約百畝,北靠公路,
蒙城縣三義鎮蒙城縣三義鎮
南近小橫溝,在高莊和郭莊之間,現在舊址依然可見。
相傳明朝,朱洪武三代燕王(年號永樂),帶兵北征,路經此處安營住下。說是整頓兵馬,去老換幼,求取兵精,再繼續北上。在“永樂集”駐兵12年之久,大營就住在正西孟莊,所以後來人們都稱孟莊“孟老營”。燕王住在“永樂集”,又傳說從此以後,夏季沒有蚊子。燕王住在這裡的第一個夏天,一天晚上,燕王睡在床上,被蚊子叮咬的翻來覆去,難以入睡,極煩惱說:“要這東西幹啥?快給我滾開!”連用扇子扑打數下,蚊子便紛紛遁去,一夜安然無事。後來,這塊地方,方圓數十米內,無蚊子,云云。現在的“五子牛飲品公司”所用之水就是“永樂聖泉”之水,傳說燕王當年人團馬乏,到處找水都找不到,最後在孟老營東南的一棵大樹下掘出泉水,後經人再次用磚砌成的“永樂聖泉”。“五子牛飲品公司”前身是三義鎮礦泉水廠,三義鎮礦泉水廠於1992年2月立項,歷時一年,於1993年2月經送南京大學,安徽省地礦局中心實驗室和青島海洋大學礦物資源研究所分析測定,認定為含鍶礦泉水。現在由“五子牛飲品公司”進一步開發利用。
1950年建立三義區文化站,站址設在大街張金生藥店對門半間屋內,由張殿俊負責,只放些書報刊物。1951年9月,站遷移到曹子固處,是劉保漢同志負責。後來又遷移到大街東頭大廟前兩間屋內,工作仍簡單化。1953年,他希讓同志負責主持工作,並開始實行工資制(按工分,130分折合大米110斤)。1954年,負責人葛理信,當時主要任務是結合中心工作,宣傳集體化的優越性,破除迷信等,主要方式,利用黑板報、廣播筒。1956年撤站設館,1965年工作內容有了擴展。增設圖書、科學普及,負責宣傳方針、政策,同時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另外還有黑板報、漫畫、土電影、戲劇、創作、文藝會演、民眾借書、閱覽等內容。地址在大街(現菜市街)西頭路北,建成瓦房4間。當時已有世人十四個,並成立梆劇團、泗州戲團各一個,多半是自編自演,演員共58人,先後新編劇目有:“新風頌”、“豆花朵朵”、“這樣好”、“機聲隆隆”等。“新風頌”、“豆花朵朵”均獲縣優秀獎。1984年春陳文藝會演,評為紅旗單位。自1992年撤區並鎮後。文化站一直不正常辦公,站長未德強主要負責管理文化市場、及每年春節搞一台晚會。
1951年6月,新華書店委派李廣德同志來三義開設了新華書店三義分店。書店設在三義集東街東,稅務所附近。以後又遷移到水廟裡,最後設在東西街北供銷社對門。主要任務是負責為縣新華書店代銷全區中國小課本和各種文化用品。1975年分店改為自負盈虧,人員社選,資金由縣裡撥給。從1964年到1985年,分店由區供銷合作社經營。後改成私人辦。
國民黨統治時期,也只能看看無聲電影(幻燈片)。1949年,我區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懷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電影事業也隨之有了發展,1954年,縣電影放映隊,開始到各鄉巡迴放映。我區農民民眾破天荒第一次看電影,享受了文化藝術生活。1974年以來電影事業更為發達,電影隊完全可以按時分區分鄉輪流放映,民眾看電影更為方便。每月可巡迴1—2次。95%的戶都有了自己的收音機,還有部分幹部民眾機關有了電視機,基本上滿足了人民民眾的文化娛樂活動。1995年為方便民眾能及時看到電影,讓民眾能觀看大型的文藝活動,宣傳我鎮文化科技知識,鎮政府籌資40萬元建起一座可容納500人的電影院,取名為“科技文化中心”。1997年我鎮為節約用地把原來的有線廣播改為無線廣播。我鎮又於2000年安裝了有線電視,大大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近年來三義鎮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帶領全鎮人民克服困難,頑強拼搏,艱苦奮鬥狠抓農業結構調整,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我鎮農業實施了“22221”工程,即:2萬畝棉花,2萬畝花生,2萬畝脫毒紅芋,1萬畝瓜果蔬菜。周樓、劉元、未莊的大棚蔬菜、無籽西瓜;三義、雙仙村的果樹基地,梁橋村的蔬菜基地等。三義村波爾山羊養殖一條街,大力發展個體私營企業,繁榮集貿市場,豐富物流。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4604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173元,其中,一、二、三產業構成的比例為:一產增加值為9121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2.46%,一產增加值為1355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3%,三產增加值為4128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24%,其中,二、三產業增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7.54%,2001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00元,全鎮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是各村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經商,財政收入去年末達500萬元,是財政負債鄉鎮。全鎮去年末大牲畜存欄達到18000頭,生豬存欄6萬頭,山羊存欄7萬隻。全鎮年末存款餘額(信用社)5900萬元。
三義鎮黨委、政府在今後的工作中,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環境,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把歷史文化古鎮打造成現在名鎮,把三義的明天建設的更加美好,同時誠摯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到三義投資興業。

現任領導

三義鎮黨委、人大、政府班子成員及分工
劉 卿:黨委書記,主持三義鎮黨委的全面工作;
袁萬德: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三義鎮政府的全面工作:
馬兆祥: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分管組織、紀檢、宣傳、監察、工會、青年、婦女、老幹部、辦公室;
何沛縣:黨委副書記,分管政法、財務、文明創建工作;
徐 建:副書記(掛職),分管鄉鎮企業工作。
宿志遠:人大主席,主持人大主席團工作,分管計畫生育工作;
劉 剛:黨委委員負責文化、教育、衛生和武裝工作:
張建蒙:黨委委員負責政法工作;
孟獻孔:黨委委員負責財政所工作;
徐國程:黨委委員負責統戰、工商聯工作;
王少軍:黨委委員負責組織工作;
張英負:黨委委員責宣傳工作,協助分管計畫生育工作;
曹 文:黨委委員負責辦公室工作;
牛從功:副鎮長分管農業工作;
過之和:副鎮長分管民政、土地管理、勞務輸出、安全生產、招商引資和民營企業工作;
張 永:副鎮長分管企業、科技和科協工作;
值班電話;0558—7792285

相關詞條

相關資料

http://www.bozhounet.cn/sannong/5/20070712/095307.shtml

http://www.bozhounet.cn/sannong/5/20070712/095307.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