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翁岩

葛翁岩

葛翁岩位於賓陽縣新橋鎮北5公里處的白岩山半山腰上。是賓陽八景之一,距賓陽縣城約8公里。葛翁岩在古代是賓陽往上林的必經之地,也歷代兵家必爭之所。歷代州縣官吏、文人墨客多往岩洞瀏覽涉趣,題詩岩壁。

葛翁岩葛翁岩

基本信息

葛翁岩位於賓陽縣新橋鎮北5公里處的白岩山半山腰上。是賓陽八景之一,距賓陽縣城約8公里。山上林木濃蔭如蓋,風景秀麗。據傳,宋乾道年間(1165年~1173年),知州葛翁建設涼亭於葛仙嶺而得名(另一說是普代葛洪曾於岩內煉丹而得名)。岩口寬敞高大,“葛翁岩”三個大字刻於岩口上方。岩前有一平地,進洞向下走數十步便是一個深邃的洞府,洞頂平圓,可容數百人。
洞壁怪石嶙峋,鍾乳倒懸。左邊洞壁上有一石鼓,敲之冬冬作響;有一石柱,頂上抵下;洞左邊大石上有一石泉,人稱丹井,又稱瑤泉,常年水滿不溢,飲之甘冽清爽,傳說當年葛翁就是用此泉水來煉丹的。洞內一年四季清爽怡人,清舉人陸生蘭曾有詩一首贊道:“葛翁岩上透重霄,夏日登臨暑氣消。
渴解唯憑丹井汲,涼生不待洞風搖。好將棋局邀紅友,合設琴床傍綠蕉。得得歸來鞭影遠,荷香催送馬蹄驕。”歷代州縣官吏、文人墨客多來此岩遊覽涉趣,題詩岩壁。抗日戰爭時期的崑崙關大戰中,中國參戰部隊總指揮、時任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曾在此設指揮部指揮作戰。
葛翁岩有東面兩個洞口,東洞口寬敞高大,“葛翁岩”三個大字刻在洞口上方。洞外,古樹參天,枝藤 繞,蒼翠秀麗。洞左邊大石上有一石泉,人稱丹井, 葛翁岩屬石灰結構,經過億萬年的溶蝕而成。據傳因宋朝乾道年間〈1165—1173年〉知州葛翁建設涼亭於岩上,為游息之所而得名(另一說為晉朝葛翁曾在岩洞裡修仙學道,日夜燒丹鍊汞,得不死之藥治病救人,日久功深得道成仙。一日從天空飛來一隻白鶴,從此騎鶴升天,縹緲無蹤“跨鶴尚留三字跡”就是詩人描繪他得道升天時鶴去字留的情景)。
葛翁岩 葛翁岩在古代是賓陽往上林的必經之地,也歷代兵家必爭之所。宋代儂智高手下一名姓莫的大將,曾在這裡及附近山頭設螺鏇營盤,稱為莫家寨,以抗擊狄青。抗日戰爭里時期,桂系第16集團軍曾利用岩洞掩蔽,設軍械修理所。民國28年(1939年)12月,日軍侵占崑崙關,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駐此設前線指揮所,指揮30萬國軍作戰。當時白崇禧在葛翁岩坐鎮指揮月余,經常乘坐小車視察前線,日本飛機常來轟炸,雖把洞前古廟炸毀,而葛翁岩卻絲毫無損,白崇禧亦無恙,時人甚為稱奇。葛翁岩還是傳播革命為種的地方。1932年,原紅七軍21師黨委委員、韋拔群的助手白漢雲,曾在這裡以國小教師的身份,秘密開展革命活動。
葛翁岩歷史文化底蘊更為豐富。歷代州縣官吏、文人墨客多往岩洞瀏覽涉趣,題詩岩壁。

相關詩句

明代賓陽知州梁魚題詩曰
“葛翁去後留丹室,人來一樂百憂失,
火棗交梨不復存,丹崖翠壁如前日,
一泓流水靜無塵,半榻松風清徹骨,
不徒消暑洿畫 ,更興群黎洗蒸 ” 清代舉人陸生蘭題:
葛翁岩上透重霄,夏日登臨暑氣消,
解渴惟憑丹井汲,涼風不待洞風搖;
好將棋局邀紅友,合設琴床旁綠蕉,
得得歸來鞭影遠,荷香催送馬蹄驕。 前廣西中巡防司令呂春琯游岩題聯:
與諸君同游競日,共話武安家世,
太傳流風,因知泗水宗支,茲分一派;
問仙人去自何年,空留丹灶常溫,
白雲無恙,合讓香山俎豆,獨有千秋
民國賓州知事詹鴻逵也題聯云:
此處擅壑之奇,懷萬傾膏腴,千家煙火,
仰觀層巒聳翠,俯瞰飛閣流丹,不覺於浮太白;
我來值青黃之際,喜天成祠宇,地辟町畦,
閒話僕射當年,細尋真人遺蹤,恍如躬歷東岩。

相臨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