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桔泉

葉桔泉

葉桔泉,1896年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吳興)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母勤勞儉樸,以種地為主,兼養春蠶。他沒有進過學校,只在家鄉讀過幾年私塾。他是靠自學成才的中科院院士、中醫學家、藥物學家。

基本信息

簡介

葉桔泉葉桔泉
中醫中藥學家。浙江吳興人。1924年在吳興縣拜三代名醫張克明為師學中醫,學到了許多中醫經典著作及臨床經驗。4年後在上海惲鐵橋函授中醫學校就讀。江蘇中醫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醫學科學院江蘇分院副院長。

貢獻

長期從事中醫臨床和中藥研究工作。系統研究中醫中藥學,主張中西醫結合,運用現代科學整理祖國醫藥文獻;並在江蘇崑山和蘇州吳縣等地承擔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為繼承和發展中醫中藥學做出了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醫學著作

葉桔泉始終相信中醫完全能治好病,甚至有時更為有效。他把探索醫理作為已任,孜孜不倦,對章太炎的《猝病新論》,惲鐵樵《函授中醫講義》以及丁福保翻譯的日本漢方醫藥等書反覆揣摩,力求得其精髓,他認為中醫要條理化、科學化、關鍵在於大家的努力。
葉桔泉時常思考“中國醫學向何處去”的問題,主張走兼取中醫之長的我國獨創的道路。1934年他編著了《近世內科國藥處方集》一書,提出醫學不分中醫門戶,搜求經驗古方,以中醫方法治病,以近代科學說理,追求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日本著名醫學家、東洋醫學會會長評論這部著作為“劃時代的好論著”。隨後,他又編著了《近世婦科中藥處方集》、《自然醫療》、《中國醫藥衛生常識》等。
葉桔泉對中醫的研究,始終不離臨床,從臨床入手,實踐前人的經驗,加以總結、提高、發展。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想以科學方法整理中藥文獻,臨床實踐統計中藥療效,並把中藥的套用和科學診斷相結合。於是,繼《近世內科國藥處方集》之後,他又撰寫了《臨證實用藥物學》和《合理的民間單方》等書。解放後,他積極投入中醫學的研究和臨床工作,先後出版了《現代實用中藥》、《中醫直覺診斷學》等著作。
五十年代,葉桔泉參加了江蘇省中醫院的籌建,在此期間,他組織有關人員系統整理研究祖國的醫學遺產,並製作各種傳統中藥製劑,套用於臨床。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先後擔任江蘇省中醫研究所所長,中國醫學科學院江蘇分院副院長。1973年後任南京藥學院副院長。
葉桔泉一生著述宏富,先後出版專著26種32冊,總共不少於5000萬字,在海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是中醫界的一代名醫和宗師。葉桔泉在蘇州的故居“承濟醫廬”也被當地政府闢為“葉桔泉紀念館”,成為蘇州的一大人文景觀。

新中國科學家

新中國成立後,很多海外學子克服重重阻力回到祖國,加入到新生國家的建設中。斗轉星移,六十年過去了,他們中很多人不在了,很多人仍在為國家辛勤工作,他們對於這個國家科技發展,對國家工業建設的貢獻是歷史不能忘記的。我們選取這批科技精英中的一部分,記錄下他們的生活點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