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家嶺阻擊戰

華家嶺阻擊戰

在敵眾我寡、力量懸殊、缺衣少食、裝備落後的情況下,紅軍指戰員英勇頑強、浴血奮戰,終於突破重圍,轉危為安,烈士們用鮮血保衛了三大主力勝利會師,贏得了長征的最後勝利。在紅軍會師前後的十多次戰鬥中,華家嶺阻擊戰是其中最為艱苦激烈的一戰。

基本信息

戰爭背景

1936年10月,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實現會師之際,國民黨仍不甘心失敗,蔣介石調集了胡宗南、王均、關麟征、丁德隆、毛炳文、于學忠、王以哲等部約二十五萬人,繼續圍追堵截紅軍,企圖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壓迫於黃河東、西兩岸一舉"殲滅"。在敵眾我寡、力量懸殊、缺衣少食、裝備落後的情況下,紅軍指戰員英勇頑強、浴血奮戰,終於突破重圍,轉危為安,烈士們用鮮血保衛了三大主力勝利會師,贏得了長征的最後勝利。在紅軍會師前後的十多次戰鬥中,華家嶺阻擊戰是其中最為艱苦激烈的一戰。

戰爭過程

紅軍長征進入甘肅後,按中央指示,紅二、四方面軍揮師北上,從幾個方向直向靜寧、通渭、會寧集結,會師後北渡黃河,直取甘北、寧夏。蔣介石命令保兩寧(會寧、靜寧)、定西封鎖線,並組織通渭會戰。1936年9月3日至5日,紅四方面軍的三十一軍及先遣部隊進入通渭縣榜羅鎮,後四方面軍陸續進入通渭。10月初,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離開通渭縣,於10月8日進抵會寧清江驛和靜寧的界石鋪,與一方面軍勝利會師。隨後,指揮部於9日到達會寧城。這時,國民黨第三軍王均部、第三十七軍毛炳文部也緊追而來;毛炳文部整編九個團緊跟紅軍已到馬營、華家嶺一帶;敵二十五師已趕至定西、會寧、通渭交界處堵截;敵第三軍王均部的飛機在華家嶺一帶偵察、轟炸。

當紅軍主力部隊在由通渭向會寧進軍的時候,紅五軍擔任四方面軍的後衛。10月20日,紅五軍車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的命令,在通渭、會寧交界的華家嶺地區設伏阻擊敵人。華家嶺當時是西蘭公路的必經之地,敵人想在這一帶控制紅軍北上、西進,而紅軍必須禦敵於西蘭公路以南。指戰員們在紅軍勝利會師訊息的鼓舞下,鬥志旺盛,士氣高昂,連夜構築了野戰工事。軍長董振堂在戰前動員說:"我們一定要打好會師後的第一仗,多消滅敵人,掩護主力部隊會合和休整,用實際行動來保證會師部隊北進!"

10月22日,四方面軍已經全部離開通渭進入會寧縣境。趕到華家嶺下馬營鎮的敵三十七軍九個團自恃人多勢重,裝備精良,氣焰十分囂張,排著四路縱隊沿公路向華家嶺撲來。董振堂命令三十七團在華家嶺南一帶阻擊敵人。這樣,一場空前激烈的阻擊戰就在從馬營到華家嶺二十多公里的山樑和溝壑間打響了。當時,紅軍埋伏在華家嶺公路兩側山頭的戰壕里,當敵人進入伏擊圈後,前沿陣地的紅三十七團立即發起攻擊,子彈、手榴彈雨點般地射向敵群,敵人驚慌失措,倉促應戰,有的就地臥倒還擊,有的抱頭鼠竄。一聲衝鋒號響,該團一營、二營、三營的指戰員衝出戰壕撲向敵陣,殺聲震天,血染戰刀,敵屍遍野,來不及逃命的三十多人被俘。短短三十多分鐘,一場伏擊戰於淨利落的結束了。

敵軍原以為紅軍經過長途跋涉不堪一擊,沒想到戰鬥力如此強盛,受挫後敵人警覺了。午後,敵人先用追擊炮轟擊紅三十七團陣地,隨後以整營、整團的兵力集中衝鋒。紅五軍二十七團與三十九、四十三、四十五四輪番上陣,阻擊9倍於紅軍並有7架飛機配合的敵人。三十七團團長李連祥和政委謝良接到命令後,立即指揮部隊搶先占領了雙墩梁、回回灣、營方灣、老站、大石灣、孫家梁等高地,利用有利地形阻擊。為了減少傷亡,完成阻擊任務,確保主力部隊的安全,三十七團在雙墩梁、回回灣、營方灣等地各以5人防守,在老站和大石峽各以一個營防守。尾追而來的敵第八師二十五旅糾集一個營的兵力沖向雙墩梁,防守在雙墩梁的5名紅軍戰士每人綁好三顆手榴彈,等敵人到陣地前沿時,同時扔出了手榴彈,炸死炸傷敵人一大批,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正在這時,6架敵機在雙墩梁、回回灣一帶(現雷達站、國小附近)輪番轟炸,有11名紅軍戰士犧牲了。天上敵機狂轟爛炸,地上敵軍緊追,槍聲炮聲炸彈聲連續不斷,震耳欲聾。沖天的沙石,滾滾的硝煙籠罩在華家嶺上空。紅軍在武器裝備落後,人又十分疲憊的情況下與敵軍頑強抗爭。指戰員們採用短兵相接的戰術,先用步槍、機關槍壓制打擊敵人,當敵人進攻到跟前時,投出一批批手榴彈,在硝煙中衝出戰壕與敵人拼刺刀、打肉博戰。就這樣,紅軍戰士在華家嶺公路兩側與數倍於我之敵整整鏖戰了一天,三十七團傷亡嚴重,他們邊打邊撤,戰鬥進行得非常激烈。在這一天的戰鬥中,華家嶺新站被敵機轟炸,紅軍手槍隊戰士三十多人犧牲,年僅23歲的團參謀長王力和一百多名指戰員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10月23日,敵第三軍、第三十七軍在猛烈炮火的配合下,合力向華家嶺紅五軍的陣地發起了總攻。紅五軍的臨時作戰指揮所設在華家嶺北段山脈--大墩梁的一個堡子里,指揮三十九團、四十三團、四十五團分別占據周圍山頭的有利地形,接連打退了敵軍的5次衝鋒。敵軍見正面進攻不能奏效,便調來7架飛機參戰。紅軍的作戰工事都在光山禿嶺上,沒有樹木遮擋,敵機的輪番轟炸和俯衝掃射使紅軍戰士傷亡劇增,副軍長羅南輝也不幸被炸彈擊中壯烈犧牲。當三十七團趕到大墩梁時,三十九、四十三、四十五團已經傷亡慘重。敵人在飛機掩護下又開始衝鋒了,紅五軍各團雖組織了幾次反衝鋒,仍未打退敵人的進攻,後被迫沿杜家梁、毛牛川向會寧城方向撤退。但敵機窮追不捨,輪番狂轟爛炸,硝煙土霧籠罩著大墩梁、杜家梁和毛牛川。飛機過後,敵軍蜂擁而來,紅軍在毛牛川被敵人四面包圍。在"報仇!報仇!"的吶喊聲中,紅軍戰士像猛虎一樣躍入敵群,子彈打完了,就用刺刀、槍托、木棒奮勇還擊,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搏鬥。刀槍的撞擊聲,槍炮的轟鳴聲,飛機的尖叫聲,戰士的喊殺聲此起彼伏,響徹山谷。有的戰士犧牲時口中還咬著敵人的手指頭,有的戰士倒下後仍手持卷了刃的馬刀。戰士們浴血奮戰,惡戰一直持續到黃昏。這場悲壯激烈的血戰整整持續了兩天,戰士們勝利地完成了阻擊敵人的任務。

戰爭結果

1936年10月27日,朱德、張國燾致電黨中央及軍委;"五軍此次在會寧一帶激戰兩日夜,敵機七架轟炸,傷亡八百八十七人,炸毀與損失槍枝三百八十條,幹部、彈藥消耗,傷亡甚大,羅南輝同志犧牲。

歷史影響

"這次戰鬥雖然紅軍傷亡很大,但也給敵人以重創,粉碎了敵人將紅軍消滅在西蘭公路以南的企圖,保衛了紅軍勝利會師,為紅軍西渡黃河、東進陝北贏得了時間,打開了通路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