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塘村

華塘村

華塘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南部,距縣城35公里。據《(民國)宣平縣誌》載:周圍都是山,當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清朝末年,人口增多,改名為華塘。村落層巒環抱,溪流圍繞似弓。村東岱石峰,峭拔似劍,直插雲霄,舊為宣陽(宣平縣)八景之一,名岱石流霞。武(義)坦(洪)宣(平)公路經過村前。宋代屬麗水縣應和鄉。明景泰三年(1452)屬宣平縣應和鄉。1930年屬華塘鄉。1937~1949年5月屬保華鄉。1949年後至1958年5月宣平撤銷縣建制前屬雲華鄉。1958年,為勝利人民公社華塘大隊,1959年為桃溪人民公社華塘大隊。1961年10月改屬雲華人民公社。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華塘村華塘村
1983年屬雲華鄉。轄華塘、山後坑、李水壟、後齊、舍弄5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華塘。1992年有274戶、815人。水田548畝,旱地31畝。工農業總產值7997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584萬元,占9483%,工(企)業總產值413萬元,占517%。工農業總產值比1984年4835萬元增長6046%。
武義縣柳城畲族鎮華塘村曾是貧困村,80年代末,人均純收入僅650元(集體收入7200元)。1990年以來,在上級政府與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該村大規模發展名茶,至今,戶戶有名茶基地、63%的農戶用機器加工名茶;茶葉面積已達1513畝,人均2.4畝,茶葉總產值1200萬元,僅茶葉人均純收入達到6200元(集體收入43700元),
華塘村歷來注重文化教育。清末至民國時期,村內一批傑出人物,居家講學,創辦學校,推行新政,培養眾多人才,被譽為歷史文化村。
清同治、光緒年間,貢生陳以忠(1814~1912)居家設芸香草堂教學40餘年。其次子、廩生陳逢庚(1863~1930)為父佐助執教後,慕名到陳家求學者更多。光緒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885~1906)先後受業生2000多人,其中考取拔貢一人,廩生、庠生50多人。在戊戌變法前後,陳以忠父子關心國事,常對學生進行時事啟蒙,鼓勵研討時務,芸香草堂一時成為宣平進步青年的聚學之所。清末民初宣平知識界知名人士陳鶴書、陳丹書、鄭如璋、鄒家箴、王錫三、俞
華塘村華塘村村貌
師昌、周耀樞、邱兆麟、陳逢甘、曾懋修潘文淵陳逢時等都曾就讀於此。
1949年後,華塘村發揚重教興文的優良傳統,努力實現義務教育,積極發展幼兒教育,1978年為華塘國小建新校舍680平方米。至1992年,村人在外地有高級職稱的7人,其中屬教授級高工、研究員的有陳振誠、陳漢德、陳雷3人。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畢業生6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人),現在校大學生6人。中專畢業生和在校中專生9人。
華塘村還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7年10月成立中共宣平縣委時,村人陳俊為縣委委員,負責宣傳工作,併兼宣平北營紅軍黨代表。1928年春夏間,宣平縣中共黨組織前後成立了5個區委會,華塘區委設華塘村,區委書記由村人陳祥雲擔任。時有共產黨員32人,其中華塘村27人。

經濟發展

華塘村華塘村茶葉市場
華塘村民聰明勤勞。清道光年間,便開始大片營造用材林和封山保護森林。其後又發展蓮子、菸葉、製糖。1917年由陳鶴書、陳逢甘、陳逢時邀集村人,在大溪灘、鄭回、澤村開闢模範桑園,植桑2000餘株。1919年又在村內舉辦養蠶傳習所,延聘東陽縣機工教織綢絹,於是蠶絲生產在當時宣平縣迅速推廣。
1949年後,由於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不斷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糧食生產成倍增長。全村平均畝產由50年代初的200多公斤,至1992年提高到697公斤。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為迅速發展農村經濟,從60年代開始,在村前琴山開闢成片茶園。70年代已有收益,以後茶園不斷擴大,1992年已有成林茶園232畝,1992年春又新辟茶園180畝、柑桔150畝、桑35畝。
村內建有茶廠1座,廠房20間,建築面積850平方米。廠內設有粗製、精製設備,包括炒青機2台、揉捻機7台、大型自動烘乾機1台、乾炒機1台、鋸塊機1台,以及長斗、圓篩、滾筒、風選機等設備。
1991年3月,中國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在華塘村試點,舉辦了有20名學員參加製作龍井名茶培訓班,華塘村女青年陳旭峰在培訓班上學到一手製作龍井名茶的技術要領。爾後,村又請師授課,舉辦了兩期60多人參加的製作龍井名茶培訓班。從而逐步形成了一支製作龍井名茶的技術隊伍。
在茶廠的引導和製作名茶技術隊伍幫助下,全村戶戶種茶,並有206戶精製龍井茶,占種茶戶數7518%。1992年,全村生產茶葉30噸,其中烘青綠茶27噸,龍井茶3噸,年產值達186萬元,戶均679元。其產品銷往杭州、上海等地,華塘被稱為龍井華塘村。

文明建村

華塘村華塘村南岸學校
全村有共產黨員28人,每逢農曆十五日定期組織全體黨員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照黨員標準,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並通過民兵、共青團、婦女、治保、調解等組織,對村民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識,開展創建文明村、戶活動。因此村民互尊互愛,村容村貌發生了新的變化。鄉里的敬老院辦在村區。全村戶戶裝上自來水和主要路道鋪上水泥路。1992年經全體村民相互評議,全村評出文明戶、五好家庭和愛國守法戶共239戶,占總戶數的87.22%。1987~1992年連續被評為金華市文明村。黨支部書記陳冠忠,帶頭推廣制茶先進技術,獲得高產,1984年由國家經委、科委、農牧漁業部、林業部授予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稱號。
到1992年止,全村共結紮146人,其中男扎3人,女扎143人。村里對獨生子女、婦女產假和懷孕流產等,還在經濟上給予一定的照顧。全村1978年後無一個計畫外生育。據1984年至1992年的統計,每年生與死人口相抵後,9年內全村僅增加26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