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山西大同]

華嚴寺[山西大同]

華嚴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內,是著名的遼金古剎。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廟。 華嚴寺的始建年代已很難知道,一說建於唐代,一說建於北魏。目前公認的創建年代是遼代清寧八年(1062),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位顯赫。後毀於戰爭。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後來,華嚴寺又幾經戰亂,屢遭破壞,雖多次重修,但依然千瘡百孔,破敗不堪,一片淒涼景象。 寺院的重要建築是大雄寶殿和薄伽教藏殿。自明代中葉,華嚴寺分為上(以大雄寶殿為主體)、下(以薄伽教藏殿為主體)兩座寺院,自成格局,建築風格古樸嚴謹。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有關部門多次撥款對華嚴寺進行維修保護。1961年,上華嚴寺和下華嚴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將上、下兩寺重新合併為一寺。 “文革”時期, 華嚴寺改做博物館,使寺內建築、佛像、經典、文物都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1984年,寺院交還佛教界管理使用。經過整理和修繕,這座珍貴的佛教名剎重現了往日的光華。

基本信息

概況

華嚴寺[山西大同]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大同市中心的清遠街{原大西街],是依據佛教的七大宗之一——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而修建的,故名華嚴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築、塑像、壁畫、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國遼代藝術的典範。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寺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壯觀,是遼金時期中國華嚴宗重要寺廟之一。始建於遼,遼代佛教華嚴宗盛行,道宗亦曾親撰《華嚴經隨品贊》十卷,故云中(即雲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帶)特建華嚴禪寺。因寺內曾奉安諸帝石像、銅像,當時還具有遼皇室祖廟性質。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後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為雲中巨剎。明宣德景泰年間大事重修,補塑佛像,勃然中興。明中葉以後分上下兩寺,各開山門,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復遭摧折,幾經修繕,成今日之規模。現上下二寺雖連成為一體,仍各以一主殿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寶殿為主,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高低錯落,井然有序。下寺以遼建薄伽教藏殿為中心,保存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櫃及天宮樓閣。下寺磚雕二門以東,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門,別為一院。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東方,這與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習俗有關。2005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對華嚴寺進行了修復,將兩寺合併增加了山門和門前廣場,鐘樓、鼓樓彌陀殿、普光明殿、山門大殿、藥師殿等,並對下寺坡街進行了擴建增加了牌樓等,拆掉了周圍的高樓,使華嚴寺舊貌變新顏,更加突出更加雄偉壯觀。從而吸引了更多的遊人參觀遊覽。

上寺

華嚴寺[山西大同]華嚴寺
上華嚴寺俗稱上寺,是以大雄寶殿為主體的一組建築。進入山門,可見方門兩側門楣分別磚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間”三字,均出自於佛家典故。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清寧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毀於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舊址重建,以後歷代予以修補。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 1559平方米,是中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遼寧省義縣奉國寺大殿)。殿內佛壇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稱五方佛。正中三尊為木雕,其餘二尊及其他脅侍菩薩都是泥塑。佛壇兩側各塑十尊諸天像(護法神),神情各異,身軀前傾。殿內四壁滿布清代繪製的21幅巨型壁畫,色彩艷麗,金碧輝煌,保存完好,面積在山西省寺院壁畫中居第二位,僅次於芮城永樂宮

華嚴寺大雄寶殿:在華嚴寺內北隅。始建於遼,保大之亂(1122年)毀於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舊址重建。殿身東向,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 面積1,559 平方米,矗立在4米餘高的台上,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 檐高9.5 米,廡殿項,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甚大,高達4.5米,北端鴟吻系金代遺物, 歷經雨,至今光澤燦然。當心間及左右梢間辟門,形制古樸,為金代舊物,門前所飾壺門,為已知較古者。殿內採用減柱法,減少內柱十二根,擴大了前部空間面積,便於布列佛像和進行佛活動。殿內有五方佛和二十諸天等明代塑像,四周壁面為清代罕見。頂部天花板彩面共973塊,大部為清代製作,所繪圓環、龍鳳、花 卉、梵文等圖案,極富變化。殿內還有一座2.5米高的木構樓閣模型,是仿製明代大同城西北角的乾樓而作,為研究明代大同城樓結構的重要實物資料。

殿內四周牆上,繪滿了巨幅壁畫,規模之大,為中國的寺院壁畫所罕見。內容豐富,除了佛講《華嚴經》的“七處九會”外,還有佛傳故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羅漢圖和千手千眼觀音等,均為鴻篇巨製,頗有氣魄。

殿外的殿牆上嵌有四塊石碑,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書寫的《易經》碑,彌為珍貴。

下寺

華嚴寺[山西大同]華嚴寺
下華嚴寺座落於上寺的東南側,以遼代建築薄伽教藏殿為主,大同博物館就設在下華嚴寺。薄伽是梵語,譯為“世尊”,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釋伽牟尼所說的經典教藏,薄伽教藏殿自遼代中葉以來,就是華嚴寺的藏經殿。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殿內四壁排列重樓式雕木藏經閣38間,殿後壁正中間懸一天宮樓閣。這些精巧玲線的木構模型,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其為“海內孤品”。這座天宮樓閣和晉城宋代二仙觀的天宮樓閣、應縣淨土寺大殿的金代天宮樓閣一起構成了山西古代建築獨有的地方特色。殿內完整地保存著31尊遼代塑像。最為經典的兩尊塑像歷為深受學者與遊客的推崇與讚賞,合掌露齒菩薩塑像體態裊娜,婉麗動人,藝術價值最高;普賢菩薩像流露著細膩動人的感情,魅力獨具。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在華嚴寺內。為存放經的殿堂,故名。遼重熙七年(1038年) 建,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身東向,單檐歇山頂。深五作雙抄,梁架折平緩,檐柱升起顯蓍,出檐深遠,整個建築結構嚴謹,比例適當,猶存唐代建築,是中國遼代殿堂建築的優秀遺構。殿內斗八藻井等亦是遼代舊物,內槽彩畫中所繪網目紋、三角柿蒂等遼代通行的紋樣尚依稀可辨。寬闊的佛壇上布列遼代塑像三十一尊,技法嫻熟,如出一手。四壁列重樓式壁,為國內僅見之遼代小木作,堪稱藝術珍品。

華嚴寺[山西大同]華嚴寺
合掌露齒菩薩是大同華嚴寺薄伽教殿內的著名彩塑。相傳,遼代皇家崇信佛教,徵調能工巧匠修建華嚴寺。城外有個雕造技術出眾的巧匠,不願為皇家賣命,而且也不忍心留下年輕的獨生女兒一人在家。這惹惱了官府,總管以“違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頓。由於眾工匠的請求,才免於更大災禍。他女兒惦念老父親,便女扮男裝,假充工匠的兒子,托人說通總管,前來照顧老父親,並為皇室幹活。修建工程浩大,監管人員經常責打工匠。那姑娘主動替大夥煮飯燒菜,端茶送水。她見父親和工匠們塑造神像時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雙手合十、閉目誦經的姿態,為他們祈禱。雕工們受到啟示,便依著她的身段、體形、動態塑造修飾。這對工程進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姑娘的舉動,引起一個年輕工匠的注意。他覺察她並不是老工匠的兒子,而是老工匠的女兒,並且擔心被監工發現,那姑娘就會碰上厄運。事情果然發生了。一天,總監工發現老工匠的包工活沒幹完,就命人痛打他。就在這時,姑娘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責任。總監工似乎發現了這兒的秘密,就勒令剝光上身毆打。眼看情況就要暴露,她深情地望了望大家,隨即莞爾一笑,縱身投入鑄鐘造塔的滾沸的鐵水中。沸騰的鐵水濺了老高,老工匠的女兒化為一朵白雲,飄向了天空。那總監工被濺起的鐵水燒死了。年輕工匠記住了老工匠女兒臨去之前的露齒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態、形體、眼神鵰成了一尊菩薩像,放在顯要位置,特別把那露齒莞爾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

歷史氣息

華嚴寺[山西大同]華嚴寺
很多歷史建築只剩下標本意義,獨存一份形體在世上,已失去了建造它的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精神氣質。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外兩種,一是後人大修或改建破壞了原有結構,二是在當初建造時它就是一棟低劣建築。時間不會僅僅保留各代的建築精品,恰恰相反,現存的古建大多應該並非傑作。而大同華嚴寺大殿卻顯然是個例外,特殊的“出身”和相對完好的後世保護,讓它成為現存古建中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華嚴寺大雄寶殿建於遼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遼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被金兵所毀。到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又在舊址上重建。不論是遼還是金,大同都是西京,而華嚴寺大殿其實是遼太廟的正殿。依循契丹族“拜日”的習俗,大殿坐西面東,這給它盛唐氣質的身姿平添了幾分異族色彩。金重建時依舊使用了原來的平面柱網,至於前後兩座大殿的異同則已無從考證。不過金時的重建是幾名和尚自籌資金,想來其規模應該不如遼代原作。

華嚴寺現分為上下兩寺,大雄寶殿在上寺,下寺在上寺東側,其主殿為薄伽教藏殿,是建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的遼代原構。依上、下華嚴寺的布局推測,大雄寶殿北側應該還有一與薄伽教藏殿規模相似的配殿。三殿東西一字排開,成一組完整建築群。這種東西向一字排開的格局顯然又是契丹人對漢人傳統的一次顛覆。

薄伽教藏殿連同台明在內面積為838平方米,殿體端秀挺拔、古味濃郁。“薄伽”是印度梵文的譯音,是佛的意思,“薄伽”教便是佛教,“薄伽教藏”便是佛教的經藏,而薄伽教藏殿就是專門存放佛經的殿堂。此殿內完整保存著31軀遼代塑像,其中有一尊脅侍菩薩上身微裸,頭飾華麗,長辮垂肩,面如滿月,體態豐滿,光腳立於蓮台之上。最關鍵的是她合掌露齒,在漢人寺廟之中恐怕是不能允許這種塑像出現,因為即使輕浮算不上,多少還是有點傻氣的。

華嚴寺[山西大同]華嚴寺
如果說薄伽教藏殿是端秀挺拔,那么大雄寶殿就是雄渾霸氣了。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淨面積1559平方米,連同四檐台明在內為2400餘平方米。其坐落在4米多高的月台之上,由於上月台的台階陡峭,登台之時無暇抬頭觀看。等到上得月台,大殿已在眼前,其雄偉身姿帶來的逼人氣勢會不由得讓你心頭一緊,並對此建築平生出幾分敬佩之情來。想來在幾百年前,此殿對於那些看慣低矮平房的古人會具有更大“殺傷力”吧。而不論是作為遼之太廟彰顯祖宗威儀,還是一座寺廟大殿教化民眾,此種“殺傷力”無疑都是對建築本身的一種褒獎和認證。

華嚴寺大殿在繼承盛唐遺風的基礎上,糅合了契丹人的豪氣和血性,讓自己擁有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深深烙上了時代印記。而與它同時期的北宋建築,如正定隆興寺的摩尼殿則已經有了幾分南宋建築的秀雅之氣。其實就在這血性和秀雅之間已經標示出了中國其後幾百年的歷史走向。

其他地區

華嚴寺[山西大同]華嚴寺
陝西長安華嚴寺

華嚴寺是唐代長安城南樊川八大寺之一,位於現在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半坡,居高臨下,俯瞰樊川。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唐代樊川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唐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餘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台漢園,斜陽暮草。"華嚴寺南望終南山,詩人岑參的"寺南幾千峰,峰翠青可掬",道盡了它景致最佳處。華嚴寺周圍的自然景色,雖不是佛經中描述的華嚴世界,卻也是人間的華嚴天堂。

華嚴寺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祖庭。華嚴寺由初建到以後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築的記載,而只記有鑿原為窟,以安置佛像及僧眾居住,華嚴寺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裡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但在清乾隆年間,發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僅存磚塔兩座,其餘全毀。一九三0年陝西大旱,朱子橋居士來陝西賑災,與佛教界人士瞻禮華嚴寺塔時,見到元代重修碑內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於塔前發願"重修兩塔,祝願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橋遂與佛教界人士動工修塔。

華嚴寺[山西大同]華嚴寺
廣東揭陽華嚴寺

廣東揭陽普寧洪陽鎮水吼鄉北側慧花岩高山上的華嚴寺。相傳創自唐代,清潮州總兵、洪陽西村方耀及其弟方勛等遊歷於此。“華嚴幽探”為古代普寧八景之一。1988年10月20被縣政府頒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6月1日起被批准登記開放。據乾隆十年(1745年)縣令蕭麟趾主撰《普寧縣誌·文藝》載,該寺相傳系1千餘年前唐朝高僧釋大顛所肇趾。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後毀於颱風,存下斷牆殘壁。至清中期,在寺前建慧花岩,稱“新庵”,即今之華嚴寺。其大雄寶殿供釋迦藥師彌陀三聖佛祖,殿前供彌勒、韋馱伽藍三菩薩,左殿萬德莊嚴供達摩祖師,右殿萬家生佛供大顛祖師,左右兩旁殿供十八羅漢,後廳大殿福慧慈悲供準提菩薩、桃花公主。環境清幽,山泉迷人,故“華嚴探幽”古為普寧八景之一。因歷史多故,古寺遭破壞嚴重。 1988年10月,普寧縣政府把華嚴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同意復建,在眾善信資助下陸續小規模修建。如今,寺宇坐東向西,總建築面積1千多平方米,典雅堂皇。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奉三如來及達摩祖師、大顛祖師),後廳(奉準提菩薩並桃花公主塑像)、兩側設觀音閣地藏閣(旁設佛母殿記念佛祖之母)。 1998年10月22日(即九月初三)重建開光,又修通車大路並築路亭5座,成為莊嚴禮佛地、旅遊區。

相關條目

山西大同旅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