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含今海南省)領導創建的堅持敵後抗戰的多塊根據地的統稱。它包括東江、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島、粵北、潮(州)汕(頭)和海南島各一部分地區。

華南抗日根據地

華南抗日根據地,主要包括東江、瓊崖等抗日根據地,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根據地之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重要的篇章。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領廣州等地後,其野蠻暴行激起了廣東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國共產黨廣東地方組織在東江下游、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島等地積極領導、發動人民民眾的抗日鬥爭,各地紛紛組織武裝,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1938年12月,曾生領導的惠(陽)寶(安)人民抗日游擊隊在淡水地區成立,到1939年春夏即開闢了以淡水為中心的一小塊抗日根據地。同時,王作堯領導的東(安)惠(陽)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也在廣九鐵路西展開積極鬥爭。1940年9月,這兩支游擊隊改稱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第五大隊,分別進入東莞大嶺山和寶安陽台山區、廣九鐵路兩側,開展對敵鬥爭,創建了東江抗日游擊根據地。此後,抗日游擊隊的力量不斷壯大,發展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建立了以羅浮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並挺進粵北。

1939年2月,日軍侵入海南島,長期戰鬥在海南島的瓊崖紅軍游擊隊,在1938年12月初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在馮白駒等領導下,獨立隊團結漢、黎、苗各族人民,在瓊山、文昌一帶開展獨立自主的抗日游擊戰爭,建立了瓊(山)文(昌)平原抗日根據地。到1940年底,部隊發展到2500人。在此基礎上,部隊改稱廣東省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縱隊(簡稱瓊崖縱隊),部隊除堅持在瓊文地區活動外,向臨高、澄邁、瓊山交界的美合山區挺進,1941年建立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創建了瓊崖抗日根據地。1945年創建了五指山區的白沙根據地,勢力向全島發展。此外,在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島、潮汕地區,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粉碎敵人多次“掃蕩”,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創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

華南抗日根據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三大戰場之一,它是華南抗戰的一面旗幟,為堅持抗日戰爭,壯大人民革命力量,最後打敗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相關資料

 東江抗日根據地,地處珠江江口、廣(州)九(龍)鐵路兩側,包括東莞、惠陽、寶安、增城、博羅等縣。這裡面向大海,背靠廣州,是日軍進攻廣州、侵犯華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1938年10月12日,日軍在廣東惠陽大亞灣登入,惠陽、廣州淪陷。國民黨軍隊潰逃,華南廣大國土被日本侵略軍占領。中共中央立即指示廣東省委,在東江日占區後方開拓游擊區。12月2日,惠(陽)寶(安)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立,曾生任總隊長。1939年1月,東(莞)寶(安)惠(陽)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成立,王作堯任大隊長。這兩支抗日武裝分別在惠陽縣和寶安縣建立了抗日游擊根據地,初步打開了東江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的新局面。1939年底,兩支部隊發展到近700人。1940年9月,部隊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由東江特委書記尹林平兼任兩個大隊的政治委員。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25日香港淪陷。當時,中國一大批文化界和愛國民主人士被困在香港,情況十分危急。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分別電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迅速將這批人士搶救出來,經澳門、廣州灣或東江轉入大後方。接到指示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立即派出武工隊員、交通員進入港九地區。從1942年1月開始,經過6個多月的緊張工作,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茅盾、鄒韜奮、戈寶權等文化界精英和民主人士及其家屬共800餘人搶救出來,安全送回大後方。此外,還搶救了國民黨官員和家眷等10餘人,國際友人近百人。這一秘密大營救,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擴大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在各界人民和海外的影響,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1942年1月,廣東軍政委員會成立,尹林平任書記。同時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梁鴻鈞任總隊長,尹林平任政治委員,曾生、王作堯任副總隊長。並將部隊進行改編,成立主力大隊、第三大隊、惠陽大隊、寶安大隊和港九大隊。1942年是東江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一年。日、偽、頑軍對根據地進行了多次大規模進攻,使活動在陽台山的主力大隊受到嚴重損失。年底,廣東軍政委員會在九龍西貢烏膠藤村召開幹部會議,傳達周恩來關於要針鋒相對地展開鬥爭的指示,決定堅決反擊頑軍進攻,對日偽採取積極的作戰行動。從1943年1至11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共作戰7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1000餘人,部隊發展到4000多人,恢復和發展了惠、東、寶抗日根據地。

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曾生任司令員,尹林平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二、第三、第五、惠陽、寶安、港九、護航7個大隊。東江縱隊成立後,積極擴大游擊區,壯大武裝力量,部隊得到迅速發展。1945年初,根據廣東省臨委和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精神,東江縱隊派部隊北上,開闢了博羅羅浮山為中心的江北根據地。5月,廣東臨委和東江縱隊領導機關及直屬隊進入羅浮山抗日根據地。

開闢、擴大根據地的同時,各地抗日民主政權也相繼成立。至1945年六七月,東寶、惠東行政督導處,路東行政委員會和博羅、海豐縣民主政府成立。到抗戰後期,東江抗日根據地共建立了5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和游擊區人口達400萬以上。

瓊崖抗日根據地
1938年12月初,長期戰鬥在海南島的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1939年5月,獨立隊擴編為瓊崖人民抗日自衛團獨立總隊,隊伍擴大到千人,瓊(山)文(昌)抗日游擊根據地逐步建立。

到1940年底,建立了瓊(山)文(昌)平原根據地、美合山區根據地和六連嶺等小塊游擊根據地。1940年10月海南成立了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文昌縣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5月後,先後建立了瓊山、瓊東等縣級政權。11月10日,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1944年初,瓊崖特委成立黎苗民族工作委員會。1945年7、8月,根據地從最初的僅限於東北部的瓊(山)文(昌)區和澄邁地區,擴大到全島的16個縣境。瓊崖縱隊從當年改編時的300人發展到7700餘人,在6年多的艱苦鬥爭中,共作戰2000余次,擊斃日、偽軍3500餘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