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是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一處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第三大隊機關所在地的建築群體,屬於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該舊址包括9處文物點。其中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糧食加工場、操場6處抗日舊址位於大王嶺村,醫務所、中山書院、連平聯鄉辦事處3處舊址分別位於瓮窯村、油古嶺村和連平髻嶺村。1940年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根據中共前線東江特委的指示,挺進東莞大嶺山地區,開闢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該舊址是東江縱隊主要領導人指揮東寶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機關所在地,在中國華南地區的抗戰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舊址於1978年5月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建設歷史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於1978年5月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5月,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撥款3000萬元,在抗日舊址最為集中、歷史環境風貌保存較好的大王嶺村興建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計畫在200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建成開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被列為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的“南粵錦繡工程”(即廣東省文化建設工程)項目之一,將成為廣東省省級水平的抗日戰爭專題博物館,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立原因

廣東東江地區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開展武裝鬥爭的重要地區。1938年10月,抗日的烽火在華南燃起,惠陽、東莞、寶安、增城等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紛紛拿起武器,建立了以今龍崗坪山客家人曾生為首的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龍崗坪山一帶成為革命根據地,同時成立以王作堯為首的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在戰鬥中不斷發展壯大。1940年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根據中共前線東江特委的指示,挺進東莞大嶺山地區,開闢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1943年12月2日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在曾生、林平、王作堯、楊康華的領導和指揮下,轉戰東江一帶,深入港九敵後,挺進粵北山區,成為中外聞名的一支堅強的抗日武裝,廣東人民解放鬥爭的一面旗幟。

主要展覽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各箇舊址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各箇舊址

該舊址群體包括包括9處文物點。 其中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糧食加工場、操場6處抗日舊址位於大王嶺村,醫務所、中山書院、連平聯鄉辦事處3處舊址分別位於瓮窯村、油古嶺村和連平髻嶺村。(一)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大隊部舊址位於大王嶺村,是一座泥磚民房,長11米,寬7米,面積77平方米。1940年9月,中共前線東江特別委員會召開部隊幹部會議,決定把東江地區的人民抗日武裝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第五大隊,堅持在惠(陽)東(莞)寶(安)地區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領導中心設在東莞。同年10 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奉命從寶安布吉挺進大嶺山地區,開闢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在此設立大隊部。這裡同時作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領導機關。

(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會議室舊址位於大王嶺村,是一座清代劉氏宗 祠,三開間兩進四合院式布局,長11米,寬16.5米,面積184平方米。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領導人林平、梁鴻鈞與第三大隊負責人曾生、鄔強和盧偉良等,經常在此開會,研究部隊和抗日根據地的建設,討論敵後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等問題。1941年5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軍事訓練班在此開班,學員住在會議室內。

(三)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大家團結報社舊址位於大王嶺村,是一座泥磚民房,長9.3米,寬11米,面積102平方米。1941年1月,第三大隊在此創辦《大家團結》報,這是抗戰時期廣東敵後地區第一份革命報紙。該報為油印版,每個星期出版一期,共出版了20期,主要進行抗日游擊宣傳,報導國內外新聞及日偽軍的活動等。1941年9月與第五大隊在寶安陽台山抗日根據地創辦的《新百姓》報合併。

(四)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交通站舊址位於大王嶺村,是一座泥磚民房,長9.9米,寬8米,面積79.2平方米。1941年10月初,國民黨頑軍進攻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主力轉移外線作戰,留下小部隊以及抗日自衛隊在大嶺山堅持內線作戰。為保持部隊之間以及部隊與地方中共組織的聯繫,在缺乏現代交通和通訊工具的困難條件下,在此以小商店作掩護設立交通站,秘密開展交通聯絡工作。

(五)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糧食加工場舊址位於大王嶺村,是一座泥磚民房,長10米,寬7米,面積70平方米。1940年10月初至1941年10月初,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為了加強後勤軍需工作,保證部隊的糧食供應,在此開設糧食加工場,把稻穀、雜糧運到這裡,請村民用竹籠磨、腳踏碓等工具進行簡單加工,然後送到部隊各一伙食單位。

(六)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操場舊址位於大王嶺村,是一片露天空地,長46.5米,寬分別為11米、21米,面積約1000平方米。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於1940年10月挺進大嶺山後,為了提高指戰員的軍事素質,增強部隊戰鬥力,把此地開闢為操場,開展軍事訓練。1941年5月,為了適應部隊迅速發展壯大和游擊戰爭的需要,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在大王嶺舉辦軍事訓練班,第三、第五大隊選送班、排幹部參加,也利用這個操場進行軍事訓練。

(七)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中山書院舊址位於油古嶺村,是一座清代天主教堂,長32米,寬19.2米,面積614.4平方米,建築面積占地206平方米。1941年7月,第三大隊在此創辦中山書院,仿照陝北公學的辦學方法,舉辦了一期幹部訓練班,招收東莞、廣州、香港、九龍等地的知識青年數十人,學習政治、文化、時事政策等。學員經過短期培訓,結業後分配到部隊和地方工作。

(八)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醫務所舊址位於瓮窯村,是一座泥磚民房, 長7.6米,寬7.1米,面積54平方米。1941年4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在此設立醫務所。當時部隊醫療條件極差,藥品缺乏,醫療器械簡陋,醫務人員克服困難,用鹽水代替消毒水、採摘草藥、自配藥水等方法,救治游擊隊傷病員。

(九) 山抗日民主政權連平聯鄉辦事處舊址位於連平髻嶺村,是一座清代李氏宗祠,三開間兩進四合院式布局,長16.9米,寬11.4米,面積192平方米。1941年5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配合地方中共組織,在大嶺山區已建立八個鄉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成立全區性的政權機構——連平聯鄉辦事處,負責處理根據地內的民政事務,實行減租減息,組織生產,支持游擊隊的敵後游擊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