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主根據地

抗日民主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在敵後建立的以抗日民主政權為依託的戰略基地。

抗日民主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在敵後建立的以抗日民主政權為依託的戰略基地。抗戰後期亦稱“解放區”。它是抗日游擊力量賴以存在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的戰略基地﹐是游擊戰爭的後方

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組建與劃分

抗日民主根據地

1937“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路軍﹑新四軍和其它人民抗日武裝﹐挺進敵人後方﹐開闢了廣大的敵後戰場。在華北地區﹐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後﹐國民黨軍隊棄地南撤﹐八路軍派遣一一五師一二九師一二○師進入五台山太行山等地。1938年﹐八路軍又由山西分兵東進至冀魯豫平原齊魯平原冀中平原﹐並北進至綏遠的大青山地區和河北東部。在這些地區﹐八路軍廣泛組織民眾﹐武裝民眾﹐打擊敵人﹐建立政權﹐先後開闢了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等抗日民主根據地。同時山東地方黨組織於1937年冬領導平津流亡學生和當地農民民眾﹐在徂徠山等地進行武裝抗日﹐並於1939年與進入山東的八路軍一一五師共同創立以泰山沂蒙山區為中心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在華中地區﹐新四軍於1938~1940年間﹐成立了江南﹑江北指揮部﹐在長江兩岸廣泛發動游擊戰爭。隨著戰爭的勝利發展新四軍先後建立了蘇北蘇中蘇南﹑淮北﹑淮南﹑浙東﹑皖中﹑鄂豫皖等抗日民主根據地。在華南地區﹐1938年10月﹐日軍在廣東大亞灣登入﹐國民黨軍隊撤退﹐共產黨領導人民成立了惠寶人民抗日游擊隊(後改為東江人民抗日游擊縱隊)﹐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東江抗日民主根據地。1939年2月﹐日軍侵入海南島﹐當地的瓊崖紅軍游擊隊和抗日武裝改編的民眾抗日自衛團獨立隊合編為瓊崖獨立總隊﹐在澄邁縣美合山區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

抗日民主根據地取得的成效

抗日民主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中國共產黨依託這些根據地﹐領導廣大軍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見彩圖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農民開展減租減息運動)﹐開展大生產運動﹐進行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改善人民生活﹐壯大人民的革命力量﹐克服了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反共摩擦﹐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多次“掃蕩”﹐廣泛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在華北﹑華中和華南創建了陝甘寧﹑晉綏﹑晉察冀冀熱遼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北蘇中蘇南淮北淮南皖中浙江廣東瓊崖湘鄂贛鄂豫皖河南等十九塊抗日民主根據地﹐總面積近一百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億二千萬。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鍛鍊了人民軍隊﹐培養了革命幹部﹐教育了人民民眾﹐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全國的解放創造了良好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