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駝絨藜

華北駝絨藜

華北駝絨藜(學名:Ceratocarpus arborescens)是莧科角果藜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的甘肅、四川、河北、內蒙古、山西、吉林、遼寧、陝西等地,生長於海拔2,500米至3,600米的地區,多生在荒地、固定沙丘、沙地以及山坡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植物名稱

華北駝絨藜(駝絨蒿)
Ceratoides arborescens (Losinsk.) Tsien et C. G. Ma, comb. nov.——Eurotia arborescens Losinsk. in Bull. Acad. Sci. URSS Phys.-Math. 999. 1930;中國高等植物圖鑑1: 583. f. 1165. 1972.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華北駝絨藜
華北駝絨藜
種拉丁名:Ceratoides arborescens (Losina-Losinskaja) Czerepanov
種別名 :駝絨蒿、白柳、優若藜
科中文名:藜科
科拉丁名:Chenopodiaceae
屬中文名:駝絨藜屬
屬拉丁名:Ceratoides

形態特徵

株高1-2米,分枝多集中於上部,較長,通常長約35-80厘米。葉較大,柄短;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2-5-(7)厘米,寬約7-10-(15)毫米,向上漸狹,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楔形或圓形,通常具明顯的羽狀葉脈。雄花序細長而柔軟,長可達8厘米。雌花管倒卵形,長約3毫米,花管裂片粗短,為管長的1/4-1/5,先端鈍,略向後彎;果時管外中上部具四束長毛,下部具短毛。果實狹倒卵形,被毛。花果期7-9月。

分布及生境

我國特產植物。產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南部)和四川(松潘)。生於固定沙丘、沙地、荒地或山坡上。模式標本采自鄂爾多斯烏蘭木陵河谷。

生態特徵

北駝絨藜根系發達,主根長,側根多,經栽培測試,當年生幼苗主根長91cm,側根126條;二年生苗主根平均長145cm,最長達171cm,根系總長度為245.30m,表面積達13239.8cm2 ;三年生苗主根平均長169.6cm,最長達190cm,根系總長度為588.78m,表面積達54140.9 cm2,以0--60cm的土層中根量最多。根莖粗壯,最大直徑可達10cm以上,並可產生大量的不定芽而發育成枝條。莖叢直徑為70一200cm。華北駝絨整生態幅度較廣,抗旱、耐寒、耐瘠薄,適應性較強,除低濕的鹽鹼地、流動沙在外,各類土壤均能生長,但它喜沙,以土壤表層具淺覆沙的地塊生長最好。華北駝絨絨的根系,垂直根及水平根都很發達,因而可充分吸取土壤淺層、深層的水分和養分。當土壤含水量在2%時,它仍能正常生長發育。華北駝絨藜耐寒性強,它的生長期長達180—200天,於4月初便開始萌動,生長新的枝葉,8月上旬現蕾,8月中、下旬開花,9月末或10月初種子成熟。華北駝絨藜的種子(胞果)種皮雖薄,但因其被花被管包裹並有毛保護,據測試已保存三年的種子仍具有50%的發芽率。其種子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發芽速度很快,在25℃的恆溫下,48小時的發芽勢為51%(發芽率為54.5%)在田間播種觀察,當土壤濕度適宜時,2—3天即可出苗齊全。 華北駝絨黎的生長發育速度很快,在適宜的條件下,當年即可開花結實,2—3年就能長為成株。但由於水、熱、土壤條件差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據觀察,在灌水條件下,當年即可開花、結實,株高一般達60—70cm,最高達110cm,分校平均8.3個;第二年株高80—120cm,叢徑達60cm,可形成枝葉茂密的灌叢。在乾旱貧瘠的沙地上直播,當年出苗稀疏低矮,高僅達10—20cm,不能開花,推遲第二年才能開花結實。它的再生性較弱,年僅能刈割1次。華北駝絨藜為旱生半灌木,是乾草原草場的偶見種,常零星散生或以斑塊狀形成以其為建群種的灌叢層片。它喜砂,多生於砂質坡地或山地溝谷兩側礫石坡地及坨甸地帶的砂質坡地。它適宜在≥10℃年積溫2200—3000℃,年降水250—450mm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主要分布於乾草原草場,有時也進入草甸草原及荒漠草原草場。

飼用價值

華北駝絨繡為良好的飼用半灌木,在天然草場上,駱駝、山羊、綿羊、馬四季均喜食其當年枝葉,牛採食較差。它的葉片經霜後也不掉落,仍能很好地宿存。莖葉比:莖為45.4%,葉為54.6%。是良好的放牧飼草,又是乾旱地區建立半人工別草地的良好半灌木。據分析,在營養成分中,以粗蛋白質和無氮浸出物含量較高,又富含鈣,見表94—1。從胺基酸的含量來看,以亮氨酸和賴氨酸的含量較高,其胺基酸的含量高於高粱和玉米的籽實。這對家畜、家禽蛋、乳、肉的生產較好。

栽培要點

華北駝絨藜的種子小而輕且帶毛,易與枝葉等雜質混在一起不便播種,故播種前首先應去雜。它時種子小,頂上能力弱,因而覆土不宜過深,以1cm為宜。華北駝絨藜種子發芽時要求較高的土壤濕度,不論育苗或進行旱直播都要抓住土壤墒情這一關鍵。種子發芽快,播後兩天即可發芽,第三天開始出苗,4-5天即可出齊苗。抓苗的關鍵是覆土深度及土壤濕度,只要抓好這兩個環節,即可保證抓苗。華北駝絨藜的播種方法較多,可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宜的方法。植苗移栽:華北駝絨藜生長快,一年生苗高可達60-70cm,於第二年即可移栽定植。育苗要選擇適宜的地塊(壤上或沙壤土)作畦播種。撒播、條播均可,但要視田間雜草而定,雜草少的可撤播,雜草多時則宜條播,行距30-35cm,每畝播量1.5-2kg。植苗移栽可在春秋兩季進行。春季移栽可在萌動前的4月初,秋季移栽在10月中、下旬。植茵的方法分截乾和不截乾兩種;土壤墒情差又無灌溉條件的,宜採用截乾植苗法,即將地上枝剪掉,留茬7-10cm,以減少水分蒸騰利於成活。如在土壤墒情良好,有灌溉條件的地塊,可用不截乾植苗。一般在土壤含水量達8%時,即能保證移植成功。華北駝絨黎植株含水量及持水能力較低,所挖起的苗木要特別注意失水,否則不易成活。直播:選好地塊進行條狀或全部耕翻。在乾旱地區最好是壓青整地。將地塊耙耱好待雨後播種。條狀耕翻的宜點播;全耕翻的宜撒播。營養缽植苗:在乾草原或荒漠草原地區,由於雨季的遲早及降水量的多寡,在年度間均有差異,一般在7月末、8月初,則不利於幼苗越冬。採用營養缽植苗,提前育苗,然後再進行定植,是建立華北駝絨藜放牧地和刈草地的有效方法。華北駝駝絨是陽性植物,苗期因生長緩慢易受其他植物的抑制,故在苗高 15-20cm時,應進行鋤草,或將高草割掉,以促進其生長.採種方法:當種子成熟後用手持較為適宜,這樣既不損害種子,又能減少雜質的混入,捋後的種子放在通風的室內或棚內陰乾,每天要翻動,以防發霉散熱,降低種子的發芽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