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過門箋

莒縣過門箋

過門箋,又稱掛錢、羅門箋、門吊、花紙、吊掛、吊錢、紙掛、活門錢等,是過年(春節)貼在門楣上的裝飾刻紙。也有的貼在窗上、迎壁牆上和櫥門、牆窩子、箱櫃抽斗、糧囤、水缸、井、牲口槽、小車、紡車、織機、大農具、柱子、大樹上,這些地方大抵只貼一張。貼在大門、二門、堂屋門楣上的一般為5張一套,俗稱“一門”。五色紙門箋通常為大紅、綠、黃、粉紅、藍紫(或藍),魯南稱此為“三紅加黃綠”。貼門箋時,五色的排列次序因地而異。莒縣過門箋是莒地剪紙藝術的代表作,春節貼“過門箋”的範圍遍及全境,是流傳久遠的古老習俗。莒地過門箋的淵源雖無文字可查,但從康熙十三年重修朝元宮時壁畫所見,即有貼過門箋的民舍畫面。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宮居漏卮湖東高阜之上,雖創建年代不詳,然明代就已有之,如壁畫為明代所繪,那么莒地貼過門箋的習俗最晚於明代就已在民間盛行。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莒縣過門箋

當地貼有莒縣過門箋的民居所屬地區:山東·日照·莒縣

莒縣過門箋莒縣過門箋

遺產編號:Ⅶ-15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日照市莒縣

遺產級別: 省 級

概述

莒縣過門箋是莒地剪紙藝術的代表作,春節貼“過門箋”的範圍遍及全境,是流傳久遠的古老習俗

莒縣過門箋莒縣過門箋

過門箋,又稱掛錢、羅門箋、門吊、花紙、吊掛、吊錢、紙掛、活門錢等,是過年(春節)貼在門楣上的裝飾刻紙。也有的貼在窗上、迎壁牆上和櫥門、牆窩子、箱櫃抽斗、糧囤、水缸、井、牲口槽、小車、紡車、織機、大農具、柱子、大樹上,這些地方大抵只貼一張。貼在大門、二門、堂屋門楣上的一般為5張一套,俗稱“一門”。五色紙門箋通常為大紅、綠、黃、粉紅、藍紫(或藍),魯南稱此為“三紅加黃綠”。貼門箋時,五色的排列次序因地而異。有的是“頭紅二綠黃當央”,水紅第四,藍紫(或藍)第五。有的張貼習慣是藍紫、水紅、黃、紅、綠。五色門箋單取一色張貼也有不同習俗,有喜事全貼紅的,有喪事全貼藍的,灶上方貼黃的,牲口槽、水磨上貼藍紫不貼紅的。另外還有一種套色門箋。是在五色紙鑿成的門箋膛子中加貼金、銀文字。有些地方的套色方法名為“挖補”,又稱“換膛子”,是把五色紙刻出的膛子花紋取出拆開重新組合。例如,在藍紫框線內換進黃色地紋、粉紅花葉、大紅花瓶;在黃色框線內換進粉紅地紋、藍紫花葉、綠色花瓶等,背面另貼窄紙條連線。

歷史淵源

莒縣過門箋的淵源雖無文字可查,但從康熙十三年重修朝元宮時壁畫所見,即有貼過門箋的民舍畫面。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宮居漏卮湖東高阜之上,雖創建年代不詳,然明代就已有之,如壁畫為明代所繪,那么莒縣貼過門箋的習俗最晚於明代就已在民間盛行。

製作

莒縣過門箋的製作,在清代多為村中巧婦剪制,開始在彩紙上剪上小花或穗頭,增添了花樣,加大了藝術性。自清末民初以來莒縣過門箋的刻制工藝已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模式,即按過門箋的尺寸設計出圖案、刻模板、做蠟盤,把模版放在裁好的彩紙上面,最後再放在蠟盤上,用各種刀具刻制,有時也用木槌敲擊刀具砸刻。過門箋的加工工藝有單色、多色和套色法。所謂套色法其實就是將各色彩紙疊在一起放在蠟盤上按刻,刻完後調換紙的顏色、位置、紋樣進行“換膛子”,實形填補虛形,背面用紙片貼上住,色彩便更加豐富有序。

藝術特色

莒縣過門箋的尺寸大小式樣繁多,一般按實際需要自行設計。過門箋中間為鏤空的字或圖案,周圍分別由萬字紋、魚鱗紋、水波紋、花瓣紋、蝙蝠紋、孔錢紋、菱形紋、格線紋等牽絲組成,千姿百態、異彩紛呈。過門箋的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構圖美觀,色彩鮮明,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用象徵、諧音、寓意等手法表現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功能是祝吉納福,內容均是吉祥的。過門箋是莒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獨特的文化歷史環境中形成的頗具特色的剪紙藝術之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莒縣過門箋莒縣過門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