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門箋

過門箋

過門箋又稱掛錢、羅門箋、門吊、花紙、吊掛、吊錢、紙掛、活門錢等。是一種古老的民俗藝術品,春節期間貼在門楣上、窗上、水缸上等處的裝飾刻紙。是中國傳統的年節門(窗)楣吉祥裝飾物。

史籍

在山東集中流行於臨沂、濰坊、棗莊等地。“門箋”一詞最初見於《後漢書·禮儀志》,到了南宋,開始把春幡勝與元旦(既春節)懸掛於門首。從幡勝到門箋,從絲絹到五色紙,走過了千餘年的漫長歲月。

起源

過門箋,一般都用紅棉紙或其他彩紙裁製而成,呈長方形,長約一尺左右,寬約七寸左右,四周鐫有圖案,鏤空的背飾有方孔錢紋、萬字紋、水波紋等。上為吉語題額,中為“吉慶有餘”、“五穀豐登”之類吉祥語或吉祥圖案,下呈多種多樣變化的穗狀。每逢春節(舊曆新年),貼上於門楣上,稱作“喜箋”。過門箋”是中國古老而富於傳統的一門民間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不僅是普及最廣的一種節日裝飾,而且是一門獨特的文化遺產。在民間每逢春節來臨之際,各家各戶都把備好的“過門箋”取出張貼在門楣上,與春聯交相輝映,給節日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歡樂和喜慶。

“過門箋”又稱“過門彩”,是一種用紅、綠、黃、粉紅、紫、藍等彩紙刻制而成,在春節期間和春聯一同張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藝術,在莒縣及其周邊地區極為盛行,是當地春節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相傳在明清時期就已盛行。

“過門箋”製作工藝有單色、套色之分。套色就是將各色彩紙疊放在臘盤上按刻,刻完後調換彩紙的顏色、位置、紋樣,進行“換膛子”,實形填補

虛形,背面用紙片貼上住,套色過門箋色彩便更加豐富有序。傳統的“過門箋”用象徵、諧音、寓意等手法表現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與農民和農村的居住特點相適應,具有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構圖美觀、色彩鮮明等藝術特點和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

“過門箋”題材多樣,寓意十分豐富。既有“錦上添花”、“福祿壽喜”、“竹報平安”、“年年有餘”、“鴻福臨門”等傳統題材,也有“四海歡騰”、“一家瑞氣”、“萬里春光”等具有現代氣息的作品。張貼在門楣上的“過門箋”迎風飛舞和春聯交相輝映,給節日增添了無盡的喜慶氛圍,深受民眾喜愛。

近年來,當地政府對該項目加強了引導和扶持,通過鼓勵投資、提供場所、規範市場等措施,引導學校開展過門箋美術教育,民間剪紙藝人帶動剪紙傳承,過門箋季節性加工輔助增收的“過門箋”產業,推動這一民間藝術形式不斷發揚光大。2008年《莒縣過門箋》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民間張貼“過門箋”歷史由來已久。據歷史記載:宋王朝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物質文化生活蓬勃發展,有了專門製作“過門箋”的藝人出現。《志雅堂雜鈔》中記載汴梁的藝人:“向舊都天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有少年能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可見當時用途之廣。沿襲唐朝皇帝在春日賜彩勝的制度,南宋時,開始把春幡勝在元旦懸掛於門,這種普及的春幡勝應該是最早的“過門箋”。

據山東省莒縣來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89年),來氏祖先來自立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人,因社會的變化,從浙江蕭山縣移民遷徙到莒縣定居(當時村名叫千家店子,地處莒縣東南角),由於當時的社會戰亂,路途遙遠,加之長時間的徒走,所帶的一些價值連城的字畫、文物大部分都已失落,只剩下一少部分文物,其中就有“過門添子”。

乾隆二十一年,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也相應提高。為慶祝社會的繁榮、家族的昌盛。當時來氏祖輩來棧(生於乾隆四十一年,是一位博學多才又愛好藝術的人)又開始製作“過門箋”,當時只是製作少許,分給本家族各家各戶過春節時張貼。

嘉慶四十年,來氏族人來廣遠繼承祖業,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生活條件變好,又加之他文化程度更高(貢生學位),就自費辦學,以教學為主。此後就把製作“過門箋”的技藝由老組母傳授於更多的喜愛藝術的家族人中。當時男孩在學堂讀書,女孩在家紡織、繡花、製作“過門箋”成了主要技藝。當時的“過門箋”內容為:一帆風順、二字平安、三陽開泰、四喜齊來、五穀豐登、六契約村、鴻福臨門、風調雨順、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等,七種顏色為一門,(大紅、大綠、黃、粉紅、蘭、紫、黑),這可能與詞語“七彩繽紛”有一定的關聯。

道光二十六年至鹹豐四年之間,此手藝由來廣遠之祖傳授與來摩、來錫、來紳等。

光緒年間,大莊子村來氏家族發展到數百人。居住、生活各方面的條件都逐步好起來,學習製作“過門箋”的人隨之增多。當時由來摩、來錫、來紳又將此技藝傳授與來昭君、來昭春、來昭宴、來昭遜、來昭壁、來昭蒼等人,隨著來氏族人的發展,男婚女嫁,親朋好友的往來,製作“過門箋”的技藝後又傳於莒縣浮來山鎮石灰窯村、閆莊鎮的當門村、莒南縣的大店、沂南縣的七姓官莊等(由於當時製作精緻,道具鋒利,別處也有的變為用木棒敲砸等形式)。

民國時期,由來昭燕、來昭春等把“過門箋”製作技藝又傳與來成忠、來成永、來成愛、來成美、來成軍、來成儉、來國禎(女,時任縣婦聯主席,抗日戰爭時期犧牲,革命烈士),當時在他們的帶動下,全村各家各戶、男男女女都開始製作“過門箋”。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戰爭不斷,又加上一代傳人放下農活,投身於黨的革命事業,“過門箋”一度冷落。當時祖輩教訓:要保護好祖上傳下來的這門兒事業。族人們把當時的“四喜齊來、五子登科、富貴有餘、人壽年豐、麒麟送子、觀音送子、青雲直上、過門添子、合家興旺”等樣板保存了下來。

製作工藝

古老製作方法代代相傳

“過門箋,落門箋,落到地上都是錢”。張乃蒼隨口哼出的一句民謠就反映了當地農民對門箋的美好寄託。張乃蒼是郯城縣馬頭鎮萬高冊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也是該村現在僅存的幾家手工製作門箋的手工藝人。

提到門箋,張乃蒼非常激動,連忙把記者迎進了自己的家。在張乃蒼的印象中,自己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家人學習製作門箋了,剛開始是乾一些技術含量不大的補門箋的活,後來慢慢地耳濡目染,十幾歲的時候自己就能獨立製作門箋了。

據馬頭鎮政府宣傳委員徐玉清介紹,郯城掛門箋始於明末年間馬頭鎮小馬頭村,馬家開始做,後傳到盛村,該村一王姓藝人技藝高超,由於他製作的門箋式樣精美,且又能給人們帶來喜氣盈門的吉兆,結果銷路打開,村人紛紛登門拜師學藝,一一都被回絕,後有鄰村姓凌的一戶大家與其聯姻,始學得製作門箋的技藝,19世紀30年代傳到萬高冊張家。

製作工藝很簡單

門箋由膛子(中心花紋)、框線(上、左、右)和穗子(俗稱牙子)三部分組成。郯城掛門箋是套色門箋。其製作工具很簡單,只有三件:木板(臘板)、刻刀(鑿子)。主要製作程式是鑿刻、套色、鑲嵌、貼粘。由於製作者不同、風格也各異。有的比較精細,有的比較古樸,有的又以挖補套色取勝。

據張乃蒼介紹,門箋是用五色紙鑿貼而成的,具體製作方法是:將已準備好的五色油光紙(大紅、粉紅、黃、綠、藍),剪下成15×20厘米的長方形,每邊各留3厘米左右的框線,中間部分用鑿子鑿掉(當地叫做換膛子),再把鑿掉的部分放在蠟盤上刻成各式各樣的新年祝福語和圖案,如福、祿、壽、喜、財五個字最常用,配上象徵吉祥的青松、白鶴、紅梅、喜鵲、蝙蝠等,外框不動,內部膛子依次調換,拆開後重新組成搭配,如大紅外框配綠膛子,綠色外框配黃膛子,以此類推,這就成了多種顏色的門箋了,這就是常說的“套色”。為能形成一個整體,且又牢固,門箋的背面各連線部分再用膠紙粘住,使之懸掛張貼時不易脫落。

製作的過程很簡單,但是製作挖補門箋最主要的工作是畫圖紙,門箋做出來好看與否,關鍵在圖紙設計的好壞。

手工製作近乎絕跡

據了解,萬高冊村有190多戶,前幾年幾乎家家在家手工製作門箋,來自全國各地的批發商就住在村民家裡等著拿貨。

上世紀90年代末,製作門箋的機器出現了,一台機器一天能製造門箋5000多門(一門是由不同顏色的五張門箋組成),而手工製作門箋全家人齊上陣一天也就製作十幾門,加上因為機器門箋的出現,門箋市場的價錢也變得很低,很多村民製作門箋無利可圖,便選擇外出打工而放棄了自己的手藝。現在在萬高冊村,還保持手工製作門箋的人家已屈指可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