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區

莆仙方言通行於莆田市所轄的莆田縣、仙遊縣、城廂區和涵江區。 莆仙方言以莆田市的城關話為代表。 由於莆仙地區地盤小,兩個縣市之間來往頻繁,因而本區方言的內部差異比較小,彼此可以通話。

仙方言通行於莆田市所轄的莆田縣、仙遊縣、城廂區和涵江區。這些縣、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好在福州和泉州之間,即閩東方言區閩南方言區之間。莆仙方言以莆田市的城關話為代表。
從歷史上看,莆仙地區的開發比較早。據史載,早在7世紀,這兩個地方都已置縣,屬泉州府管轄。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設立興化軍(後為興化府)。宋代,這裡已有3萬多戶人家。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不僅長期過著共同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而且創造了自己的地方文化,具有悠久歷史的莆仙戲,是流行這裡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它不但保留許多優秀劇目,生動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風俗與思想,也保存著許多方言語彙。
早期的莆仙方言,當屬閩南方言系統,這從它在語音上所保留的文白讀音系統可以得到證明。但是由於它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時間裡受到閩東方言(福州話)的影響,並吸收了閩東方言的一些成分,因而形成具有過渡色彩的方言。不論是從外地人或莆仙地區的本地人看來,這裡的方言確實既不屬於閩南方言、又不屬於閩東方言,而是一個頗具特點、自成一系的閩語次方言。50、60年代方言普查之後,研究閩語的專家學者把這裡的語音、辭彙和語法同閩東方言、閩南方言進行詳細比較後,提出了分立莆仙方言區的主張。
莆田城關的方言,通行於全區各個角落。莆仙戲的唱腔、道白,長期以來也以城關話為標準,所以,城關話成為莆仙方言的代表是很自然的。由於莆仙地區地盤小,兩個縣市之間來往頻繁,因而本區方言的內部差異比較小,彼此可以通話。莆田和仙遊兩地也有明顯不同的口音,例如,莆田市一般無鼻化韻母,仙遊縣仍保存相當數量的鼻化韻母。因此人們通常把莆仙方言分成兩片,即莆田話與仙遊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