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山橋

荊山橋

荊山橋,諧音金山橋,原位於徐州市金山橋經濟開發區(現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座橋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3年)開工建造,四十二年(公元1704年)竣工,歷時21年,費銀26800兩。橋身原長362.5丈,頂寬1.9丈,為159孔石拱板橋。其中石板橋南頭95孔,北頭45孔,中間有19個大孔。橋體有欄桿,中孔雕有12條蛟龍於拱頂,龍頭朝向上游,橋中間刻一對石獅子。此橋結構堅固,全橋用花崗石料砌成,接縫處除加糯米汁澆灌外,另有元寶形鑄鐵扣接相連,橋面上鋪有青磚。乾隆[愛新覺羅·弘曆]親筆題寫的“萬世津梁”四個大字橫匾,鐫刻在橋頂一對石獅子之間。

基本信息

簡介

荊山橋位於徐州城東北10公里處,因橫跨荊山河而得名。該橋建造於清康熙年間,全長1599米,曾為全國第一長橋,並以其精美的造橋工藝著稱於世。荊山橋歷經300年風雨,先後四修四建,後於1958年開挖不老河工程中被爆破。

荊山河發源於微山湖,河面寬廣,水流豐盈,其以下河段叫做不老河,注入運河。建荊山橋之前,荊山河上曾經有一座橋,因年久而倒塌。由於兩岸地勢低洼,洪水湧來便成澤國,沒有橋通,往來不便。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彭城張膽父子捐資白銀二萬六千兩,歷時數年,造成長362.5丈、頂寬1.9丈、規模宏偉的石橋。橋身有石欄桿,中孔雕有12條龍於拱頂,龍頭翹向上游。橋中間刻有一對石獅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引橋南北端各立有牌坊,河北為主建,形制寬大,河南略小。整座橋基結構堅固,全部用長條花崗石砌成,接縫處除用糯米汁澆灌外,另用元寶形鑄鐵扣相聯,橋面鋪有青石。

荊山橋建成後,橋身可並行兩輛馬車,對岸百姓交通稱便,周邊商賈往來頻仍,荊山橋逐漸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徐州人民更將此處作為郊遊覽勝之地。

修建規模

荊山橋荊山橋

荊山橋修建於1682年,它北枕荊山,南抵土山,腰部微向東弓,雄跨廣闊的不老河,仿佛一道長虹橫越天險,又恰似一條巨龍在煙波渺渺的水面躍躍欲飛。石橋全長1615米,中段主橋高6米,頂寬7米,底寬10米,有29孔拱形橋洞。南北兩端引橋為梭形橋爪隔開的文武橋洞,其中南岸95孔,北端45孔,總計169孔。引橋南北端各立有牌坊,河北為主建,形制寬大,河南略小。

整座橋基結構堅固,全部用長條花崗石砌成,接縫處除用糯米汁澆灌外,另用元寶形鑄鐵扣相聯,橋面鋪有青磚。橋身可並行兩輛馬車,商賈往來頻仍,遠遠望去,非常壯觀。

古蹟遺存

荊山橋荊山橋

乾隆11年,也就是張膽修成荊山橋60年之後,荊山橋得到了重修。橋身加長120丈,總長度達到482丈五尺,大概1600米左右,共有橋洞149個。有人說,荊山橋的橋洞就像盧溝橋上的獅子一樣數不清。一個賣黑碗的山東老漢不信,推著獨輪車,見一個橋洞擺一個黑碗,結果擺來擺去,自己也擺糊塗了。

荊山橋地處交通要道,歷代官吏莫不以維護此橋暢通為任上政績。志書記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兩次路過荊山橋,皆留有詠橋詩詞。始建荊山橋時,橋北頭有一茶亭,乾隆坐於其中,縱目遠眺青山綠水,盛讚此亭“位建絕佳”,遂揮筆作《荊山橋歌》:“石橋三里許以長,如虹蜿蜒飲兩塘;南北咽喉形勝控,春秋節宣計畫良。東接睢邳耕桑野,西連豐沛王霸鄉;我曾坐照資利涉,發帑修築乃如常。”

乾隆又親筆題詞“萬世津梁”四個大字,鐫刻在橋頂一對石獅子間。至此,荊山橋因了龍氣而聲名鵲起,他曾小憩的茶亭後加蓋亭帽經二次整修,改名逍遙亭。石牌坊西南處60米又建有皇亭。橋北二亭與橋南龍亭、虎亭遙相對應,昭示著大橋不俗的身份。

據考證,在荊山橋兩端大小32統石碑中,計有御碑14統,足見當朝對荊山橋的重視。

至今,荊山橋北殘存的石牌坊橫額上,乾隆御筆“荊山橋”仍清晰可見,其背面另刻有“利涉大川”四字。牌坊石柱北側有對聯:虹影飛空百世津梁歌利涉;湖光澄碧九州行旅沐恩波。南側為:山近彭城水映雲龍瞻瑞靄;人遵玉路功成砥柱履周行。

文物挖掘

荊山橋荊山橋

2002年,在江蘇徐州市60項重點工程之一荊馬河拓寬治工程的工地,施工人員在抽水清淤過程中從河底挖出康熙年間建造已有300多年歷史的荊馬橋上的一尊石獅子。

博物館考古人員對石獅子進行考證,這座石獅子連座約有1.8米高,約300多公斤重。從獅子頭上的髮髻等可以判斷出是個母獅子,是徐州市著名的荊山橋橋頭的兩尊石獅子之一。荊山橋坐落在徐州城東北十公里處荊山口,橫跨於荊山河上(京杭大運河段)。是1682年動工至1691年竣工,歷時十年,費銀26800兩。全橋長達1599米,是一座有159個孔的石拱石板橋。橋造型美觀,橋身有石欄桿,中孔雕有12條龍,龍頭翹向上游。乾隆六次南巡,曾兩次路過荊山橋,作詩《荊山橋歌》。乾隆親筆詞題“萬世津梁”四個大字的橫匾,鐫刻橋頂一對石獅子間。該橋於1958年疏浚運河時被拆,石獅便不知去向。

藝術價值

荊山橋荊山橋
荊山橋規模在蘇北乃至全國都屬罕見,有些書籍將荊山橋列在我國古代著名石橋中第四的位置。

荊山橋的傳說淵源流長,昔日遊客、文人雅客、遊子貴賓紛紛前來目睹風采,留下許多傳說、典故等,被後人傳為佳話。從清代到民國時期,荊山橋始終是徐州一景,市民踏青、學生郊遊大多首選荊山橋。

1958年,政府開挖不老河時,用爆破的方法將荊山橋拆除,存在了350年的荊山橋從此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而荊山橋的傳說至今家喻戶曉,被《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徐州市區卷》收錄在冊。荊山人姚老黑與清初徐州驃騎將軍張伯量打賭建橋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除了細節的誇張,張伯量建造荊山橋確有事實,《徐州府志》中有史為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