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家鎮

荊家鎮

荊家鎮位於桓台縣縣境內西北部,距縣城13.5公里,東與起鳳鎮為鄰,西與馬橋鎮接壤,南接田莊鎮,北隔小清河與高青、博興兩縣相望。南北最大縱距5.5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7公里,面積55.7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0.5%。轄荊一、荊二、荊三、荊四、高王、陳橋、姬橋、里仁、東孫、前孫、後孫、王莊、灘子、姚王、前高、後高、吳元、柳村、辛莊、雙躍、大元、小元、崔家、前劉、後劉、周董、伊家、東劉29個行政村。2002年,全鎮有12805戶,45130人,均系漢族。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荊家鎮荊家鎮
地貌特徵東西長,南北短,地勢西高東低,西南向東北緩衝。海拔標高由9.6~6.9米,地面起伏不大,東部為錦秋湖,東北部為馬踏湖區,屬山前洪沖積與黃泛沖積的疊交地帶。孝婦河、二支流由西南向東北注入馬踏湖。全鎮有耕地39065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9.29%。土壤分褐土、潮土兩大類,褐土占27.74%、潮土占72.36%,適種小麥、玉米、高梁、大豆、棉花、蔬菜等農作物。境內平均埋深2米即可取水,流經鎮域河流均發源於境外,為西南和南北流向,除小清河為常年河外,均為四季河。境內交通便利,南有起鳳至馬橋公路,北有定向路橫貫鎮境東西,周家至荊家公路縱穿鎮域南北越小清河直通高青。小清河橫枕北境,有航運之利。境內地下有豐富的石油、石膏和天然氣。

農業發展

荊家鎮蘆葦
1988年,全鎮農業總產值4683萬元,糧食總產量2312.93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770元。1991年,全鎮農業總產值6057萬元,糧食總產量2864.29萬公斤,農民人均收入1033元。2002年,全鎮農業總產值8383萬元,糧食總產量1915.2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4027元,比1988年增長5.2倍。

1、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1988年,全鎮平均畝產856公斤。1989年,實現玉米千斤鎮。1990,實現噸糧鎮。1997年,小麥、玉米播種面積減少,單產穩中有升。2002年,小麥播種面積1.8萬畝,耕畝單產468公斤,總產842.4萬公斤,玉米播種面積1.75萬畝,耕畝單產613公斤,總產1072.8萬公斤。

2、經濟作物以蔬菜、果樹、棉花、蘆葦為主,有蔬菜之鄉美稱,以四色韭黃、實桿芹菜聞名遐邇,暢銷省內外。

(1)四色韭黃呈白、綠、黃、紅(紫)四種顏色,從根部至葉尖依次與眾不同,以冬末春初之品為最,風味獨特,生則清香撲鼻,熟則味美爽口,系荊家鎮特產之一。清初同治初年,由東孫村園藝師孫景宜、孫景禮兄弟二人用秫幔蘆苫之法培植而成,距今已有130多年歷史,遠銷北京、東北、天津、大連、雲南等地,畝產400公斤,收入達7000元。1988年和1989年1月,兩次赴北京參展。1998年,被評為淄博市名優蔬菜。2002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認定為綠色無公害食品。

荊家鎮實桿芹菜
(2)實桿芹菜也是荊家鎮特產之一,1904年由菜農孫保庶培植而成,因其芹桿充實,肥厚鮮嫩得名,其色綠如翡翠,食之香脆可口,不打渣,成株可達1米多高,重達1.5公斤左右。1957年被農業部授予“土特名產”稱號。1989年,全鎮播種面積達4000畝,單產3226公斤,總產1290.4萬公斤,經濟收入774.24萬元。1990年,播種面積6859畝,單產1195公斤,總產819.65萬公斤,經濟收入491.79萬元。2002年,全鎮經濟田2.4萬畝,糧經比例為5:5,其中種植蔬菜1.1萬畝,果樹4000畝,棉花4500畝,其他類4500畝。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1988~1991年,先後對全鎮五個灌溉區,20餘條渠道以及水利配套工程,進行綜合治理,總投資104.33萬元,用工20.87萬個,動用土方41.73萬立方米,修防滲渠40.75萬米,建機井房367個,新打機井46眼。1996~2002年,全鎮投資294萬元,復墾各類低效葦田、易澇窪地4000畝,修建各類大型防滲渠7萬米,動用土方120萬方,先後對孝婦河、小清河、二支流、一支流、姚王、王明、祁家等溝渠進行疏挖治理,為引黃補源,緩解鎮域西南部旱情打下良好基礎。

產業特色

荊家鎮荊家鎮
林業發展

1988年,與29個村委簽訂綠化護林契約。1989年,補植、新植林網86個,植樹120萬株,綠化河溝90公里,道路50公里,實現農田林網一步到位,森林覆蓋面積達到87%。2001年,實施綠色通道工程,開始發展種植速生豐產林,年內,沿濱博高速路、周荊路、起馬路、定向路、小清河兩岸種植速生林4000畝,森林覆蓋率98%。2002年,以荊田路、定向路、濱博高速路為主線,擴大速生林種植面積6200畝。

漁業發展

鎮域東部屬湖區,漁業較為發達,放養種類有草魚、鰱魚、鯉魚、鯽魚、泥鰍、鱔魚、羅非魚、甲魚等。1988年,全鎮養魚水面200畝,產值18萬元,2002年養魚水面665畝,產值70萬元。

荊家鎮狐狸
畜牧業發展

1988年,全鎮共養牛1162頭,馬198匹,驢345頭,194頭,豬9326頭,羊2156隻,雞92120隻,鴨4500隻,鵝4500隻,兔7101隻。2002年,發展畜牧小區18個,其中雞15萬隻,豬5000頭,牛320頭,鴨5萬隻,羊1萬隻,狐狸9000隻。全鎮專業養殖戶達到150家,其中規模以上養殖戶72家。

建築業

1988年,有鎮辦、村辦、建築、安裝隊伍33個,其中三級資質3個,四級資質14個,從業人員近1萬人。固定資產2100萬元,流動資金1150萬元。建築隊伍中獲五級以上技術人員4200人,占職工總數的42%,獲中級以上職稱專業技術人員810人,占職工總數的8.1%,完成建築面積80萬平方米,實現建安產值1.05億,勞務收入3750萬元,創利稅950萬元,占全鎮社會總產值的51.2%,工程優良率31%,工程合格率100%。1990年,組建古建築工程公司,建安企業為三級資質。1991年,對建安企業進行治理整頓。1996年,受市場經濟及各方面因素影響,建築業略顯滑坡趨勢。2002年,全鎮三級以上建築企業7家,年創建安產值達1.1億元。

荊家鎮荊家鎮
第三產業

1988年,全鎮有商業網點3處,基層供銷合作門市部和個體工商戶456個,飯店僅有供銷社、荊四飯店和建築公司接待所等8家,農村集貿市場19處,萬人以上大集4處,集市總攤位5000個,上市商品總值50萬元,成交額46萬元。1998年,個體工商戶發展到960個,從業人員2020人,農村集貿市場19處,市場攤位7000個,集日人數平均3600人次以上,成交額68萬元。2001年,荊四、高王、後劉等10個村,先後出現早市和晚市。並帶動崔家運輸、陳橋印刷,東孫“四色韭黃”,崔家、大元草編五個特色專業村的經濟發展。2002年新建喜樂家、樂萬家兩家超市和兩家蔬菜銷售公司。年內,成功舉辦“名優蔬菜展銷會”。初步形成以物資交流大會、大集、早晚市互補的市場體系,貿易額達到1.3億元。

工業發展

荊家鎮荊家鎮
1988年,鎮辦工業經濟基礎相對較好,有機械、化工、印刷等8家鎮辦企業,固定資產2660萬元,產值8000萬元,利稅810萬元。1991年投資5726萬元,新上項目12個,實現年產值1.2億元,利稅1300萬元。1992年,全鎮工業企業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1994年,部分鎮辦企業出現稅收低、遺留問題多、包袱沉重等困難。生產效益呈滑坡趨勢。1998年,對建築公司、電力設備廠、機械廠等7家企業進行改制,年內實現總產值6600萬元,利稅700萬元。1999年7月,投資1100萬元新上淄博東明環保有限公司和大眾日報印務中心。2002年,淄博寶匯塑膠製品有限公司、淄博巨人化工有限公司、淄博三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淄博申達化工有限公司、淄博名策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相繼成立。2002年,全鎮有工業企業28家,其中鎮辦企業8家,新上各類項目21個,年內總投資達到7320萬元,實現年產值3.5億元,銷售收入3.32億元,利稅3600萬元。

社會事業發展

荊家鎮圖書閱覽室
文化

1988年,後劉村建有電影院1處,全鎮共有15個電影放映隊,年放電影116餘場次。2000年,有業餘京劇團3個,扮玩隊伍20餘支,每逢春節、元宵節參加全縣組織的文藝匯演。民間扮玩主要有京胡、二胡、嗩吶等樂器演奏,快書、書法,捏泥人,剪紙,裱糊等藝術表演。期間,山東京劇團、呂劇團,濱州京劇團、呂劇團,淄博五音劇團、呂劇團和部分市、縣級文化團體多次到荊家演出。2002年,鎮設文化站1處,各村有文化大院50處,圖書閱覽室32處,藏書達2.6萬冊,訂閱各類報刊雜誌43種。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67%。

教育

1、幼稚園1988年,全鎮有幼稚園20處,48個班,入園幼兒1200人,3~5周歲兒童入園率75%。1995年,有18處幼稚園,44個輔導班,入園幼兒1260人,入園率80%,。2002年,幼稚園合併為16處,44個教學班,入園幼兒1350人,入園率達96%。

2、國小1988年,全鎮有國小19處98個班,在校學生3216人,入學率100%。1991年減少至2996人。2002年,全鎮國小合併為9處,教學班88個,在校學生286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

荊家鎮荊家鎮
3、中學1988年,對布局進行全面調整,將11處中學合併為3處45個班,定點於荊家、里仁、後劉,在校生2550人。2002年,國中在校生2985人,國中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為100%,升學率60%。

4、成人學校1990年,建立成人學校,在校學員32人,1994~1998年,分別培訓兩屆幼師中專畢業生60人,至2002年,共舉辦建築、種植、養殖專業班18期。

5、師資隊伍1988年,全鎮教職工460人。中學教師學歷達標率30%,其中,中學一級教師11人,國小高級教師8人。2002年正式教師317人,其中本科學歷76人,大專187人,中專22人,高中32人,中學高級21人,中學一級65人,國小高級68人。中、國小學歷達標率分別為85%、100%。同年,進行“和諧”教學試驗,受到國家和諧教學研究會的表彰,49人在全國奧林匹克競賽中獲獎,中考升學388人,升學率達52%。

荊家鎮化驗室
衛生

1988年,全鎮設有衛生院1處,村辦衛生室29處,其中甲級衛生室19處,乙級衛生室10處,鄉村醫生129個。1991年,投資71萬元,新建鎮衛生院門診大樓,設病房床位42個。醫療科室有內、外科,婦、兒科、五官科、放射科、心電圖室、b超室、化驗室,並配備救護車、微循環機測儀、呼吸機、麻醉機、半自動化分析儀、b超機等先進設備,能夠承接外科、婦科病員手術治療。1996年,29個村全部實現衛生所一體化管理和合作醫療。2001年,先後建立前劉、東孫分院。2002年醫護人員65人,其中大專學歷5人,中專45人,高中2人,中級職稱醫師9人。
體育1988年,全鎮有老年門球活動場所4個,老年活動中心2處,籃球場40個,排球場6個,室內桌球場30個,室外112個。1990年,每年舉辦一次春季大型體育運動會和冬季越野長跑賽,優勝隊代表參加全縣組織的籃球、田徑等各類比賽。至2002年,每年“五四”前夕,組織各單位開展籃球、桌球、拔河各類比賽活動,並在逢年過節或農閒時節,各村青年自發組織籃球比賽等活動。

荊家鎮荊家鎮
計畫生育

1988年始,計畫生育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主管部門每年組織4次為育齡婦女查體,隨時掌握孕情。對男女雙方自願實行晚婚者,增加兩周婚假,晚育者增加兩個月產假;對自願生育一胎節育的夫婦,發給《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並在小孩年滿18歲前,每月由政府發給獨生子女補助費10元;國家職工在退休後加發5%退休金;獨生子女長大後,有入學、就醫、招工、城鎮分配住房、農村劃分宅基地的優先權和照顧。2002年,為育齡婦女免費查體10232人,採取放環措施943人,長效避孕措施達98%以上;兌付手術費6.4萬元,獨生子女獎勵1.5萬元,退二胎獎勵0.4萬元。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由1988年的15.2‰和7.9‰,降低到11.53‰和4.42‰。

宗教信仰

全鎮宗教信仰主要為基督教,有4個小組,教徒80餘人,活動場所設在伊家。

社會新風

全鎮民風淳樸,不斷湧現出拾金不昧,捨身救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實事和人物,其中1998年12月,原荊二村支部書記荊得權救出灘子村落水父子兩人,被評為桓台十大新聞人物,縣委宣傳部號召全縣廣大黨員幹部向他學習。2001年9月,鎮黨委、政府號召全鎮廣大黨員幹部民眾為東孫村一患白血病學生治病捐款2萬餘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