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覆蟲

草覆蟲

草覆蟲,在原生動物成體或生活周期的某個時期具有纖毛,以纖毛為其運動及取食的細胞器。草覆蟲都具有兩種類型的細胞核,即大核與小核。大核與細胞的RNA合成有關,也稱營養核,小核與細胞的DNA合成有關,也稱生殖核。無性生殖行橫分裂,有性生殖為接合生殖。草覆蟲綱是原生動物中種類最多,結構最複雜的一個綱。

基本信息

特徵

草覆蟲草覆蟲
草覆蟲。身體圓柱形,前端較圓,中後部寬,後端尖,像一隻倒放的草鞋,所以稱為草覆蟲。他全身生滿纖毛,可用來行動。身體的一側有一條小溝,斜著伸向腰部,叫作“口溝”。口底部有口,口溝內有纖毛,能鼓起水渦,攝取水中的細菌和其他有機物為食。

常見有大草履蟲(長180~300微米)、雙小核草履蟲(長80~170微米,伸縮泡2個,有兩個小核,很小)、多小核草履蟲(長180~310微米,有時有3個伸縮泡,小核泡型,有3~12個)、綠草履蟲(體長80~150微米,細胞質內有綠藻共生,在見光處培養後通體呈綠色,小核1個,緻密型)。

繁殖

草履蟲生殖可分為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無性生殖為橫二分裂,小核先進行有絲分裂,大核再進行無絲分裂,然後細胞質一分為二,最後蟲體從中部橫斷,成為2個新個體。有性生殖為接合生殖,2個草履蟲口溝對口溝粘合在一起,粘合處細胞膜溶解,兩個蟲體的細胞質相通,小核離開大核,分裂2次形成4個核,其中3個解體,剩下的1個小核又分裂成大小不等的2個核,大核逐漸消失。然後兩蟲體互換其新小核,並與對方較大核融合,這一過程相當於受精作用。此後兩蟲體分開,接合核分裂3次成為8個核,4個變為大核,其餘4核有3個解體,剩下1核分裂為2小核,
草覆蟲草覆蟲
再分裂為4小核,每個蟲體也分裂2次,結果原接合的兩親本蟲體各形成4個草履蟲,新形成的8個草履蟲都有一大核,一小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