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水道系統

草山水道系統

輸水管大多位於階梯步道旁,而且多為露出地面的大型黑色金屬制水管。

簡介

(圖)草山水道系統第三水管橋橋面草山水道系統第三水管橋橋面

草山水道系統於2003年7月經台北市古蹟審查委員審議通過指定為市定古蹟,為台灣第一個“系統性古蹟”。興建於1928年3月,至1932年3月完工,為日本時代台北市第二套飲用水源工程。計有水源井、水渠水管、調整井、水管橋、氣曝室、發電所、貯水池等,共14項主要設施所構成,全長超過十幾公里。部分設施迄今仍持續使用中。

水源

草山水道系統使用的水源是位於竹子湖東側的第一水源及位於紗帽山南麓湖山路第一展望台下方的第三水源。

水管橋

(圖)草山水道系統第三水管橋側面草山水道系統第三水管橋側面

水管橋為輸送水的橋。草山水道系統內總計有三座水管橋。

第一水管橋跨越陽明溪,第二水管橋跨越紫明溪,兩座橋都是輸送第一水源來的水。

第三水管橋位於第三水源前方跨越淞溪,因必須同時輸送自高處來的第一水源及幾乎同一平面的第三水源,於是橋面設計為兩種,一半為水管,運送第一水源的水,一半為水渠,運送第三水源的水。由於第一水源的水來自高處,水管容易受衝擊而破損,因此水管上方的路面才不密封,造成只有一半有草生長而水渠上方無草的情形。

中山橋(明治橋),則是負責輸送由圓山貯水池跨越基隆河至台北市區的水,所以也是當時的水管橋之一。

水管路

(圖)草山水道系統大水管與水管路步道草山水道系統大水管與水管路步道

水管路分為兩個部分——平面段與階梯段。水管路旁供行人行走的路則稱為水管路步道。

平面段,指的是氣瀑室至調整井之間幾乎位於相同等高線的部分,輸水管就位於道路下方。 這裡的步道陰涼,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像是鳴聲類似鳥的斯文豪氏赤蛙、藻類、姬書帶蕨等等。

階梯段,指的是從調整井開始下山到三角埔發電所的部分,輸水管大多位於階梯步道旁,而且多為露出地面的大型黑色金屬制水管。這段是利用水的落差將水送至三角埔發電所發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水管原為陶瓷製,後來才使用高壓鋼鐵管取代。

三角埔發電所

(圖)三角埔發電所三角埔發電所

三角埔為天母地區的舊名。三角埔發電是全台灣第一也是唯一用自來水發電的發電廠,完工於1931年(昭和六年)。其位於草山水道系統進入台北盆地平原的地方,因此利用上方調整井(標高300米)與發電所(標高91米)之間落差(209米)來進行水力發電。 在日治時代,此發電廠被視為重要之設施,因此整棟建築漆上迷彩。但在日本離台之後便遭人漆為白色,只留下懸掛在建築上的牌子為迷彩色。

圓山水神社

(圖)圓山水神社圓山水神社

這個神社設立的年代稍晚於貯水池啟用的七年後 ( 1938 )。因為當年建造貯水池時,工程不順,曾有若干人因而殉職。水公司員工捐款設了一座水神社,一方面祭拜神明祈求平安,另一方面撫慰亡靈。

“圓山水神社”依實際正名為“圓山活水頭”。其中“圓山貯水池”興建於七十年前,為台北最早的貯水池;“圓山水神社”亦歷經六十年以上歲月,見證了台灣自來水事業的發展。

這個小神社,除了當時祭拜的“水仙尊王”神像已不在,石燈籠、石獅子、淨手池等都依然完好。

近代台北市自來水公司重新修整,改祭祀水神大禹。但沒有任何神像與題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