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野生稻

茶陵野生稻

“茶陵野生稻”的發現純屬偶然。1981年,茶陵縣政府一幹部在堯水鄉指導工作時,途徑艾里村一處濕地,發現許多外形很像稻禾、當地人稱為“野禾”的草。

基本信息

考古發現

湖裡野生稻“基因庫”全景圖湖裡野生稻“基因庫”全景圖

“茶陵野生稻”的發現純屬偶然。1981年,茶陵縣政府一幹部在堯水鄉指導工作時,途徑艾里村一處濕地,發現許多外形很像稻禾、當地人稱為“野禾”的草。

出於好奇,他當即採下幾株製成標本,寄往湖南水稻研究所。經專家鑑定,這些“野禾”竟是珍貴的普通野生稻。1983年,經南方13省的水稻專家聯合鑑定,這種普通野生稻被命名為“茶陵野生稻”,生長這種野生稻的濕地被命名為“湖裡濕地”。

1989年,有人在“湖裡濕地”養魚,導致茶陵野生稻一度滅絕。幸好省農科院水稻所在長沙遷地保存了該物種,並於1993年對該濕地實施種群回歸。

鑒於“湖裡濕地”的重大價值, 2004年,農業部啟動“湖裡濕地野生稻原生境保護項目”,界定了保護範圍,設立了核心區、緩衝區和邊界區。

茶陵縣對該濕地22公頃核心區實行圍欄圈護,嚴禁任何人入內放牧、種植農作物、野炊、野營。
上世紀九十年代,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和株洲市文物局兩次發掘,出土了大量遺蹟和遺物,包括新石器時代大塘文化(距今6000~7000年)、堆子嶺文化(距今約5000~6000年)和夏商時期三種不同的文化遺存。其中,大塘文化時期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碳化稻穀,經鑑定為距今約7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與茶陵湖裡濕地現存野生稻具有基因上的傳承關係。

湖裡野生稻“基因庫”位於茶陵縣嚴塘鎮艾里村的“湖裡濕地”內,是目前中國已知的唯一保存完整的野生稻濕地,濕地四周是低矮的山丘,中部是大面積常年積水沼澤,四周山體海拔在250~300米之間,沼澤地海拔約150米,面積21.86公頃。1979年被茶陵縣農業局的專業技術人員發現。30年來,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對此地進行了系統的科學考察論證,發現湖裡濕地的野生植物有60多種,其中有著名的國家級保護植物普遍野生稻。

歷史價值

兼具兩者優勢較罕見
“既出土了古栽培稻,同時又在本區域內現在仍生長著普通野生稻,古栽培稻與現存野生稻兩者兼具的優勢在全國絕無僅有。”株洲文物局的專家表示,對這兩者的研究,揭示了我國原始先民從本土野生稻,經馴化轉為人工栽培稻的稻作文化歷史發展歷程,可以說是用鐵的事實證明了中國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而不是舶來品,因此,獨嶺坳遺址和湖裡野生稻同時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