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長卷蛾

茶長卷蛾

昆蟲名,為鱗翅目,毒蛾科。是柑桔長捲葉蛾的近擬種。分布江蘇、安徽、湖北、四川、廣東、廣西、雲南、湖南、江西等省。已記錄的寄主植物有茶、櫟、樟、柑桔、柿、梨、桃等。特別是茶樹葉危害更為嚴重,初孵幼蟲綴結葉尖,潛居其中取食上表皮和葉肉,殘留下表皮,致卷葉呈枯黃薄膜斑,大齡幼蟲食葉成缺刻或孔洞。

基本信息


信息

中文學名:茶長卷蛾
茶長卷蛾茶長卷蛾

拉丁學名:HomonamagnanimaDiakonoff
別稱:褐帶長捲葉蛾後黃捲葉蛾茶淡黃捲葉蛾柑桔長卷蛾
界:動物界
綱:昆蟲綱
目:鱗翅目
科:卷蛾科
分布區域:江蘇安徽湖北四川廣東廣西雲南湖南江西等省
主要天敵:赤眼蜂小蜂繭蜂寄生蠅

形態特徵

成蟲  
雌體長10mm,翅展23—30mm,體淺棕色。觸角絲狀。前翅近長方形,淺棕色,翅尖深褐色,翅面散生很多深褐色細紋,有的個體中間具一深褐色的斜形橫帶,翅基內緣鱗片較厚且伸出翅外。後翅肉黃色,扇形,前緣、外緣色稍深或大部分茶褐色。雄成蟲體長8mm,翅展19—23mm,前翅黃褐色,基部中央、翅尖濃褐色,前緣中央具一黑褐色圓形斑,前緣基部具一濃褐色近橢圓形突出,部分向後反折,蓋在肩角處。後翅淺灰褐色。
卵  
長0.8—0.85mm,扁平橢圓形,淺黃色。
幼蟲  
體長18—26mm,體黃綠色,頭黃褐色,前胸背板近半圓形,褐色,後緣及兩側暗褐色,兩側下方各具2個黑褐色橢圓形小角質點,胸足色暗。
蛹  
長11—13mm,深褐色,臀棘長,有8個鉤刺。

發生規律

浙江、安徽年生4代,台灣6代,以幼蟲蟄伏在卷苞里越冬。翌年4月上旬開始化蛹,4月下旬成蟲羽化產卵。第一代卵期4月下旬一5月上旬,幼蟲期在5月中旬一5月下旬,蛹期5月下旬一6月上旬,成蟲期在6月份。二代卵期在6月,幼蟲期6月下一7月上,7月上中旬進入蛹期,成蟲期在7月中旬。7月中一9月上發生三代,9月上一翌年4月發生第四代。均溫14℃,卵期17.5天,幼蟲期62.5天;均溫16℃,蛹期19天,成蟲壽命3—18天;均溫28℃,完成一個世代38—45天。成蟲多於清晨6時羽化,白天棲息在茶叢葉片上,日落後、日出前1—2小時最活躍,有趨光性、趨化性。成蟲羽化後當天即可交尾,經3—4小時即開始產卵。卵喜產在老葉正面,每雌產卵量330粒。初孵幼蟲靠爬行或吐絲下垂進行分散,遇有幼嫩芽葉後即吐絲綴結葉尖,潛居其中取食。幼蟲共6齡,老熟後多離開原、蟲苞重新綴結2片老葉,化蛹在其中。

防治方法

(1)加強茶園管理,科學修剪,及時中耕除草,使茶園通風透光,可減少茶小捲葉蛾的發生。
(2)春季採茶時,注意捏死初孵幼蟲和苞內大幼蟲。
(3)成蟲發生期設定誘蟲燈或糖醋液誘殺成蟲。
(4)在1、2齡幼蟲盛發期,每叢有蟲3.6頭時,及時噴灑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50%馬拉硫磷乳油、25%亞胺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75%乙醯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濕性粉劑等900一1000倍液。此外還可選用50%辛硫磷乳泊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魚藤精300―400倍液。
(5)用每g含孢子100億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濕條件下防治1一2齡幼蟲有效。
(6)在卵期每667m2釋放赤眼蜂8―12萬頭,寄生率可達70%一80%。此外還可用性外激素誘殺,也可噴灑茶小卷葉娥顆粒體病毒進行生物防治。作法:顆粒體病毒(Aocv)田間用量每km220mg,相當於25頭病蟲屍體的含量,對水125kg,於第1代或第2代幼蟲孵化盛期噴灑,當代幼蟲發病率95%,能持續8―9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