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角斑病

苧麻角斑病

苧麻角斑病的寄主植物僅限苧麻,是苧麻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葉片,病葉枯死脫落,影響植株生長發育,降低產量和品質。

形態特徵

苧麻角斑病 苧麻角斑病

Cercospora boehmeriae Peck.稱苧麻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名C.krugliana Chupp.et Muller;C.fukuii Yam.子座小,分生孢子梗1~10根叢生,褐色,具隔膜數個。分生孢子鞭狀至倒棍棒狀,無色,有隔膜2~4個,大小20~125×2~5(µm)。菌絲髮育適溫25℃,適宜pH4.3,潛育期 10~11天。

為害症狀

多從下部葉片向上擴展,初為圓形至不規則形褐色小斑,擴展過程中受葉脈限制形成多角形病斑,大小2~3mm,褐色至暗褐色,大流行時擴展融合成大斑,大片組織褐變,造成葉片乾枯脫落。

發病傳播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在病葉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在苧麻生長期間,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高溫、多雨利於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塊栽植苧麻,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施磷鉀肥。

2、及時清除田間的病殘組織,減少越冬菌源。

3、發病重的地區於發病初期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 倍液,隔10~15天1次,連續防治2次,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75~80L。

地理分布

分布在各苧麻產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