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茅

苞茅

苞茅是指束成捆的菁茅。苞,通“ 包 ”。古代祭祀時,以裹束著的菁茅置於柙中,用來濾去酒中渣滓。《左傳·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下》:“仆經事兩朝,受恩三代,位叨將相,籍系宗枝,賜鈇鉞以專征,征苞茅而問罪。” 清 黃遵憲 《和鍾西耘感懷詩》:“但占風雨都來享,偶斷苞茅便問諸。”。多年生草本,無香味;小穗成對如 Andropogon;總狀花序成對,一無柄,一有短柄,承托以狹鞘狀的苞片,最下1-2對小穗在1個或2個總狀花序上相似,不實,無芒;上部的無柄小穗兩性,與一銳尖的基盤一齊脫落;實性外稃有些學者主張將本屬置於Andropogon內,但其分別點為總狀花序短,成對,承托以明顯的佛焰苞,此等花序復結成一復生花序;最下1對至2對小穗相似。

基本信息

植物簡介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稈高 50-200厘米,直立或基部數節膝曲,常叢生,無毛或有時於節下有一段被柔毛。葉鞘疏鬆抱稈,密生柔毛或無毛,基部的密生淡黃褐色絨毛;葉舌膜質,紅褐色,長0.5-2毫米,頂端截形;葉片線形,長20-60厘米,寬2-6毫米,質較硬,兩面被柔毛或上面無毛,邊緣微粗糙。偽圓錐花序較窄,由密生成對托以佛焰苞的總狀花序組成,長30-40厘米;佛焰苞披針形,長2-4厘米,每孿生總狀花序具2-4芒;總狀花序長0.5-1.5厘米,成熟時反折;各總狀花序基部具1苞片狀附屬物,披針形,長1-1.5毫米;總狀花序基略不等長,上部總狀花序基近圓形或扁圓形,長1.5-2毫米,密被黃色硬直長髯毛;同性小穗長4-7毫米,無毛,邊緣粗糙。無柄小穗狹長圓形,長4-6毫米,無毛,基盤急尖,被髯毛;第一穎具5-7脈,頂端2齒裂,無毛;第二穎與第一穎近等長,具3脈;第一外較稃穎短,狹長圓形,頂端鈍,具短纖毛;第二外稃線形,具2齒,芒自齒間伸出,長2-4厘米,二回膝曲,芒柱扭轉而被棕色短毛。穎果長約2毫米。有柄小穗與無柄小穗形相似,長4-5毫米;第一穎具7脈,急尖,第二穎具3脈;第二外稃與第二穎相似,無芒,花葯長約2.5毫米。花果期9-10月。

產地生境

產於廣東和廣西;生於海拔600-1200米的山坡草地。熱帶非洲、南美和中南半島有分布。

基本簡介

屬中文名:苞茅屬

屬拼音名:baomaoshu

屬拉丁名:Hyparrhenia

中國植物志:10(2):231

形態特徵

Hyparrhenia Anderss. 苞茅屬,禾本科,約60種,主產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分布至亞洲、大洋洲與南美;我國有苞茅H. bracteata(Humb. et BonpI. )Stapf 和短梗苞茅H. eberbardtii (A.Camus)Hitchc. 2種,產華南地區。多年生草本,無香味;小穗成對如 Andropogon;總狀花序成對,一無柄,一有短柄,承托以狹鞘狀的苞片,最下1-2對小穗在1個或2個總狀花序上相似,不實,無芒;上部的無柄小穗兩性,與一銳尖的基盤一齊脫落;實性外稃有些學者主張將本屬置於Andropogon內,但其分別點為總狀花序短,成對,承托以明顯的佛焰苞,此等花序復結成一復生花序;最下1對至2對小穗相似。有一曲膝狀、鏇扭的芒。

詞語解釋

束成捆的菁茅。苞通"包"。古代祭祀時以裹束著的菁茅置於柙中用來濾去酒中渣滓。

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莤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

杜註:包(苞),裹束也。茅,菁茅也。束矛而灌之以酒為莤酒。

史記鄭註:匭,纏結也。菁茅,茅有毛刺者,給宗廟縮酒。重之,故包裹又纏結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