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盲蝽

苜蓿盲蝽

苜蓿盲蝽,拉丁學名Adelphocoris lineolatus(Goeze) ,是盲蝽科節肢動物。主要危害苜蓿、草木樨、馬鈴薯、棉花等農作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苜蓿盲蝽苜蓿盲蝽

成蟲體長7.5~9毫米,寬2.3~2.6毫米,黃褐色,被細毛。頭頂三角形,褐色,光滑,複眼扁圓,黑色,4節,端部黑,後伸達中足基節。觸角細長,端半色深,1節較頭寬短,頂端具褐色斜紋,中葉具褐色橫紋,被黑色細毛。前胸背板胝區隆突,黑褐色,其後有黑色圓斑2個或不清楚。小盾片突出,有黑色縱帶2條。前翅黃褐色,前緣具黑邊,膜片黑褐色。足細長,股節有黑點,脛基部有小黑點。腹部基半兩側有褐色縱紋。卵長1.3毫米,淺黃色,香蕉形,卵蓋有1指狀突起。若蟲黃綠色具黑毛,眼紫色,翅芽超過腹部第3節,腺囊口八字形。

生態習性

苜蓿盲蝽苜蓿盲蝽

北京和新疆1年3代,山西、陝西、河南3-4代,以4代為,南京4-5代。以卵在草枯莖組織內越冬。越冬卵4月上旬孵出第1代若蟲,成蟲於5月上旬開始羽化。第2代若蟲6月上旬出現,成蟲6月下旬開始羽化,第3代若蟲7月下旬孵出,若蟲於10月中旬全部結束,第3代成蟲8月中、下旬羽化,9月中旬成蟲在越冬寄主上產卵越冬。多在夜間產卵,用喙先先適當部位後,每刺1小孔,產卵1粒於其中,卵垂直或略斜插入組織內,卵蓋微露,似一小釘,產卵處組織以後逐漸裂開,一排排卵略顯露出來,夏季第1、2代成蟲產卵,多在植株上部,秋季第3代成蟲則常產在莖稈下部近根的地方。1-3代雌蟲產卵量,以第1代最多,為78.5-199.8粒,第3代產卵量最小,僅20.2-43.7粒。

分布

主要分布於東北、內蒙古新疆、甘肅、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和湖南的北部。屬偏北方種類。

防治方法

苜蓿田以藥劑防治為主,發生初期噴灑50%馬拉硫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磷胺乳油1000~1500倍液、4.5%高效順反氯氰

苜蓿盲蝽苜蓿盲蝽
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等有機磷劑;2.5%敵殺死乳油、2.5%功夫乳油或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等菊酯類藥劑,以及50%辛敵乳油等有機磷和菊酯類復配劑均可收到較好防效。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半翅目(四)

半翅目(Hemiptera),也叫異翅目。此類昆蟲俗稱蝽或椿象,由於很多種能分泌揮發性臭液,因而又叫放屁蟲、臭蟲、臭板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