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刺蛾

黃刺蛾

黃刺蛾 - 幼蟲俗稱洋辣子、八角,屬鱗翅目、棗蛾科。黃刺蛾除四川、廣西、雲南、湖南等省。目前尚無記錄外,幾乎遍及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幼蟲為害棗、核桃、柿、楓楊、蘋果、楊等90多種植物,可將葉片吃成很多孔泂、缺刻或僅留葉柄、主脈,嚴重影響樹勢和果實產量。

基本信息

黃刺蛾

幼蟲俗稱洋辣子、八角,屬鱗翅目、棗蛾科。黃刺蛾除四川、廣西、雲南、湖南等省(自治區)目前尚無記錄外,幾乎遍及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幼蟲為害棗、核桃、柿、楓楊、蘋果、楊等90多種植物,可將葉片吃成很多孔泂、缺刻或僅留葉柄、主脈,嚴重影響樹勢和果實產量。

①成蟲 體長13-16毫米,翅展30-34毫米。頭和胸部黃色,腹部背面黃褐色。前翅內半部黃色,外半部為褐色,有兩條暗褐色斜線,在翅尖上匯合於一點,呈倒V字形,內面一條伸到中室下角,為黃色與褐色兩個區域的分界線。

②卵 扁平、橢圓形、黃綠色,長1.4-15.毫米。

③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9~25毫米,頭小、黃褐色。胸、腹部肥大,黃綠色。身體背面有一大型的前後寬、中間細的紫褐色斑和許多突起枝刺。枝刺以腹部第一節的最大,依次為腹部第七節、胸部第三節、腹部第八節;腹部第二至第六節的枝刺小,其中第二節的最小。

④蛹橢圓形。長13~15毫米,黃褐色。

⑤繭灰白色,質地堅硬,表面光滑,繭殼上有幾道長短不一的褐色縱紋,形似雀蛋。

黃刺蛾在遼寧、陝西、河北等省的北部1年發生1代,在北京、河北的中部及山東、河北、江蘇、安徽等省1年發生2代。

黃刺蛾以老熟幼蟲在小枝的分杈處、主側枝以及樹幹的粗皮上結繭越冬。1年1代區,成蟲於翌年6月中旬出現,產卵於葉背,常數十粒連成一片。卵期7~10天。幼蟲於6月中旬至8月下旬發生為害。1年2代區,越冬代成蟲於翌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始出現,第一代幼蟲於5月中旬孵化為害,6月上旬為為害盛期,第二代幼蟲於6月底開始為害,7月上中旬為為害盛期,7月下旬老熟幼蟲在樹上結繭越冬。

①保護利用天敵黃刺蛾繭內的老熟幼蟲,可被上海青蜂寄生,其寄生率很高,控制效果顯著。被寄生的蟲繭,上端有一寄生蜂產卵時留下的小孔,容易識別。在冬季或早春,剪下樹上的越冬繭,挑出被寄生繭保存,讓天敵羽化後重新飛回自然界。

②藥劑防治發生嚴重的年份,在卵孵化盛期和幼蟲低齡期噴灑1500倍25%天達滅幼脲3號液,或20%天達蟲醯肼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0.5億/毫升芽孢的青蟲菌液。

刺蛾科昆蟲的 1種。中國除新疆、青海、甘肅、寧夏、西藏和貴州尚無記錄外,幾乎遍布各地。日本、朝鮮、西伯利亞東南部均有分布。成蟲頭、胸部黃色,腹部黃褐色,前翅內半部黃色,外半部褐色,兩條暗褐色橫線從翅尖同一點向後斜伸,後緣基部1/3處和橫脈上各有一個暗褐色圓形小斑。幼蟲近長方形,黃綠色,背面中央有一紫褐色縱紋,此紋在胸背上呈盾形;從第2胸節開始,每節是4個枝刺,其中以第3、4和10節上的較大,每一枝刺上生有許多黑色刺毛。腹足退化,只有在1~7腹節腹面中央各有一個扁圓形吸盤。

黃刺蛾在北方多為1年1代,在長江流域1年2代,秋後老熟幼蟲常在樹枝分叉,枝條葉柄甚至葉片上吐絲結硬繭越冬。繭橢圓形,灰白色,具數條褐色縱帶,形似雀蛋,《本草綱目》中稱之為“雀瓮”。翌年初夏,老熟幼蟲在繭內化蛹,1個月後羽化成蟲飛出,覓偶交配產卵。幼蟲於夏秋之間為害,被害植物有多種果樹、楓楊、楊、榆、梧桐、油桐、烏桕、楝、櫟、紫荊、刺槐、桑、茶等。(見彩圖)

黃刺蛾黃刺蛾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蛾體長 15~17 mm,翅展 35~39mm;雄蛾體長 13~15 mm,翅展 30~32 mm。體橙黃色。前翅黃褐色,自頂角有1條細斜線伸向中室,斜線內方為黃色,外方為褐色;在褐色 部分有1條深褐色細線自項角伸至後緣中部,中 室部分有1個黃褐色圓點。後翅灰黃色。

扁橢圓形,一端略尖,長1.4~1.5 mm,寬 0.9 mm,淡黃色,卵膜上有龜狀刻紋。

幼蟲

黃刺蛾黃刺蛾

黃刺蛾幼蟲又名麻叫子、癢辣子、毒毛蟲等。幼蟲體上有毒毛易引起人的皮膚痛癢。

老熟幼蟲體長 19~25 mm,體粗大。頭部黃褐色,隱藏於前胸下。胸部黃綠色,體自 第二節起,各節背線兩側有1對技刺,以第三、四、十節的為大,技刺上長有黑色刺毛;體背有紫褐色大斑紋,前後寬大,一中部狹細成啞鈴形,末節背面有4個褐色小斑;體兩側各有9個枝刺,體例中部有2條藍色縱紋,氣門上線淡青色,氣門下線淡黃色。

被蛹,橢圓形,粗大。體長 13~15 mm。淡黃褐色,頭、胸部背面黃色,腹部各節背面有褐色背板。

黃刺蛾黃刺蛾

橢圓形,質堅硬,黑褐色,有灰白色不規則縱條紋,極似雀卵,與蓖麻子無論大小、顏色、紋路幾乎一模一樣,繭內蟲體金黃,烤之味道極香,農村常有食之。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1)處理幼蟲多種刺蛾如麗綠刺蛾、漫綠刺蛾、縱帶球須刺蛾等的幼齡幼蟲多群集取食,被害葉顯現白色或半透明斑塊等,甚易發現。此時斑塊附近常棲有大量幼蟲,及時摘除帶蟲枝、葉,加以處理,效果明顯。不少刺蛾的老熟幼蟲常沿樹幹下行至於基或地面結繭,可採取樹幹綁草等方法及時予以清除。(2)清除越冬蟲繭刺蛾越冬代苗期長達7個月以上。此時農、林作業較空閒,可根據不同刺蛾蟲種越冬場所之異同採用敲、挖、剪除等方法清除蟲繭。燭革可集中用紗網緊扣,使害蟲天敵羽化外出。為免受繭上毒毛之害,可將繭埋在30cm深土坑內,踩實埋死)。 2.燈光誘殺大部分刺蛾成蟲具較強的趨光性,可在成蟲羽化期於19-21時用燈光誘殺。 3.化學防治制蛾幼齡幼蟲對藥劑敏感,一般觸殺劑均可奏效。例如,90%敵百蟲晶體8000信液對縱帶球須利蛾,1500倍液對黃刺蛾;1000倍液對竊達刺蛾、黑眉刺蛾、白德奼刺蛾;80%敵敵畏乳油 2000信波對縱帶球須刺蛾, 1000倍液對棗刺蛾、揭邊緣刺蛾、白痣奼刺蛾;50%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對球須縱帶刺蛾及黑眉刺蛾; 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對揭邊緣刺蛾,5000倍液對黑眉刺蛾;20%氰戊菊酯用冊倍液對黑眉刺蛾均很有效。此外,也可用 50%殺螟松乳油、 50%辛硫磷乳油、 50%對硫磷乳油、 25%亞胺硫磷乳油 1500—2000倍液、 2.5%敵百蟲粉劑及 3%西維因粉劑進行防治。 4.生物防治刺蛾的寄生性天敵較多,例如已發現黃刺蛾的寄生性天敵有刺蛾紫姬蜂、刺蛾廣肩小蜂、上海青峰、爪哇刺蛾姬蜂、健壯刺蛾寄蠅和一種絨英蜂(學名待查)。縱帶球須刺蛾,麗綠刺蛾,黃緣級刺蛾卵的天敵有赤眼蜂 Thehmpmma sp.;刺蛾幼蟲的天敵有白僵菌、青蟲菌、枝型多角體病毒,均應注意保護利用。在天敵利用上,例如以2.3X10’-2.3 X 10’個/ml濃度的縱帶球須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該蟲,效果達 100%;將患此病幼蟲引入非發病區,可使非發病區幼蟲發病在90%以上;將感病幼蟲(含繭)粉碎,於水中浸泡 24小時、離心 10分鐘,以租提液 20億 PIB/ml的黃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稀釋1000倍液噴殺3—4齡幼蟲,效果達76.8-98%。上海青蜂是黃刺蛾常見天敵,江蘇清江市苗圃,套用刺蛾繭保護器將採下的蟲繭放入其中,使羽化後青蜂飛出。如是使刺峨的被寄生率第一年達 26%,第二年達 64%,第三年達 96%。

配圖

黃刺蛾黃刺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