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嗩吶

苗族嗩吶

形制與漢族嗩吶相似,由管身、芯子、管哨和喇叭口組成。通高46厘米。管身木製,多採用當地出產的桐木製作,上小下大、兩端通透,呈中空圓錐體,管高26厘米,上口外徑 2.2厘米、內徑1.1厘米,下口外徑2.8厘米、內徑1.6厘米,管身開有八個(前七後一)圓 形按音孔 ,孔徑0.5厘米,孔距不等,管尾至第一孔2厘米,第一至第二孔1.8厘米,第二至第三、 第三至第四孔各為1.5厘米,第四至第五孔為2.2厘米,第五至第六、第六至第七孔各為1 .3厘米,在第六、七孔之間的對應處設背孔,距管首2.8厘米,管身表面修削成波浪形, 以便於按孔。

流行地區

流行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花垣、鳳凰等縣苗族地區。

外形

芯子銅製,為空心圓錐體,芯長5厘米,下端插入管身上口,相接處裝有花瓣 狀或圓形銅片,用以壓緊管身,上端裝有銅製圓形氣牌或銅錢,中間夾有兩個銅製圓球形裝 飾物。管哨用蘆葦製成,哨長2厘米,哨口寬0.9厘米,哨座插入芯子0.8厘米。喇叭口又 稱碗,用薄銅片製成,碗高14厘米,上端內徑2.6厘米,下端碗口較大,直徑13.5厘米。

演奏

演奏時,管身豎置,兩手持握嗩吶,右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一至四孔,左手 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五、六、七孔,拇指按背孔,口含雙簧管哨,用循環換氣法吹奏 ,可平吹或超吹。發音清脆、堅實,音色高亢、 明亮。演奏技巧頗為豐富。轉調方法也很獨特,它的第一、三、四、五孔均可作為do來吹奏 。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湘西嗩吶是苗胞喜聞樂見的民間吹奏樂器,在苗族人民的生活 中占有重要地位,每當苗鄉逢年過節、婚嫁喜慶等場合,都要吹奏嗩吶助興。套用最多的演 奏形式是兩人合奏,其中演技較高的民間藝人作為正手,領奏樂曲的首句,吹嗩吶的高八度 音;另一藝人作為副手,吹嗩吶的低八度音,民間稱其為演奏公、母音,也即高音為公音, 低音為母音,高低八度互相配合,音響高低此起彼落,對比強烈,樂曲動聽。湘西苗族的嗩 吶曲牌十分豐富,多為苗族民間藝人所作,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較著名的樂曲 有《打馬過橋》、《嘎娘子上轎》、《雁鵝叫》、《落地開花》、《水波浪》和《流水》等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