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村

芳村

芳村在廣州西南部,原為芳村區。珠江西岸,北、東面臨珠江(南航道),與白雲區石井、荔灣區、海珠區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與番禺區大石、南海平洲相鄰;西與南海鹽步、黃岐接壤。總面積46.2平方千米。總人口19萬人(2003年)。

基本信息

芳村芳村

芳村在廣州西南部,原為芳村區。珠江西岸,北、東面臨珠江(南航道),與白雲區石井荔灣區海珠區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與番禺區大石、南海平洲相鄰;西與南海鹽步、黃岐接壤。總面積46.2平方千米。總人口19萬人(2003年)。芳村原稱“荒村”。明末清初,遍植花果,四野芬芳,遂諧音改名芳村。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35號):撤銷廣州市芳村區,將原芳村區的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

經濟特色

芳村芳村
芳村是傳統的花鳥之鄉,花卉、園藝等是這個地區的傳統產業,而且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芳村的花卉種植已十分興盛,花市亦應運而生。清乾隆《番禺縣誌》刻本記有:“粵中有四市,花市在廣州之南,有花地賣花者數十家,……”花地觀音廟是花卉集散地,稱花墟。這個有數百年歷史的花卉墟市,後來逐漸式微,終被廢棄了。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廣州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對花卉、園藝等觀賞休閒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原分散經營的花鳥蟲魚個體商戶也逐漸向花地灣區域聚焦,並形成規模效應。芳村的“休閒經濟”也因此而成為廣州的一個品牌。
近年,芳村大道一帶又成為了茶葉批發的集散地。
芳村芳村
白鵝潭風情酒吧街位於芳村長堤路、珠江白鵝潭畔,是廣州市惟一經政府規劃、獨立投資者投資興建的,也是廣州市十大特色商業街和廣州市重點光亮工程,自2002年10月初試業以來,每晚吸引著來自廣州市和珠三角、南海佛山東莞等地的民眾前來參觀消費。酒吧街一律為2至3層歐陸風格建築,高塔、鐘樓和水塔凡車等獨特建築錯落有致。風情酒吧街的燈飾也別具一格,每棟房子的色調各有特色,卻又和諧統一,整條酒吧街無論從芳村碼頭、珠江夜遊的船上、白天鵝賓館、洲頭咀等各個角度觀賞都別有一番風情。

文物名勝

大王滘(大黃滘) 大黃滘是指東塱至南漖的一條人工河。傳說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進軍廣州時,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於一夜之間開築成一條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繞到唐軍背後,攻下了廣州。其後還利用此處附近荒洲做刑場,把一批唐朝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押到此處處死,人心大快。
大通寺和“大通煙雨” 宋代廣州八大鎮之一的大通鎮,位於芳村花地,鎮內建有一寺,即大通寺。據《南漢書》卷十七列傳第十一僧達岸條載:“僧達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風,登南岸,愛其地僻,奏請移居。後主為發帑藏,建寶光寺,使駐錫焉。”宋政和六年(1116),由廣州經略使覺民題“大通慈應禪院”額後,“大通寺”才因而得名。寺內有一井,同治《番禺縣誌》卷五記載:“煙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裊輕煙,所謂‘大通煙雨’是也。”“大通煙雨”從宋代開始就成為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原址在今廣州果子食品廠內。

白鵝潭與“鵝潭夜月” 白鵝潭宋代時稱為鵝湖。而白鵝潭之名則始自明代,《廣東新語》卷四中載:“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鵝潭,水大而深。每大風雨,有白鵝浮出,則船楫壞。丙申五月朔,二白鵝狀如小艇,隨波下上,時無風雨,舟經此者皆見。……相傳黃蕭養作亂,船經此潭,白鵝為之先導”。“鵝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芳村黃大仙祠
花地黃大仙祠 花地黃大仙祠位於花地大氹尾街,祠始建於清鹹豐六至八年間,初時只是一連三搭的平房,對人贈醫施藥。光緒甲辰年(1904)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倡議重修該祠。重修後的黃大仙祠是一間極為壯觀的廟宇。該祠所供神佛為儒、道、釋三教合一,故各種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達微先生在此辦幼兒院,後日軍侵占,將其作為憲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兒院,1952年改為兒童教養院,後為廣州包裝製品廠,已復建。

車歪炮台 正名大黃滘炮台,坐落芳材東塱大黃滘口,珠江河畔。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兩廣總督阮元籌建。該炮台工程浩大,建築堅固,炮台基礎厚約3米,炮位通道牆厚2.1米,垛口高約1.2米,厚0.9米。藥局建在海心洲龜崗北岩石下,是貯存彈藥倉庫,高約5米,直徑為8米,牆厚達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該炮台曾先後有過抗擊英帝國侵略者的光榮歷史,是個有紀念意義的古蹟,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芳村德國教堂
德國教堂 位於衝口街的下芳村。德國教堂是1902~1903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準備在廣州起義的秘密據點,該據點是用以秘密籌劃軍事行動及儲藏軍用物資之所。在1903年1月25日起義計畫暴露後,被兩廣總督會同德國公使進行調查,抄沒了全部軍用物資,秘密機關被破壞,且有10多個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殺害。這次起義是興中會組織的最後一次武裝起義,其功雖不成,其事已轟動全國,震懾了清政府,鼓舞了革命者鬥志。

中市謝家祠(南便祠) 這是一間古老祠堂(深三進)。1924年秋天,市郊一區農會在這裡成立。該農會是廣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區一級的農民協會。在農協會成立的同時,農民自衛軍也組織起來,大隊部設在附近的“北便祠”。現在農協會舊址謝家祠(南便祠),還保存比較完好,成了教工幼兒院;北便祠毀後,已建成民居。

毓靈橋 該橋橫跨芳村大衝口河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古橋,建於清代中葉(一說建於明代)。橋名“毓靈”,是取“鍾靈毓秀”之意,歷史上這裡屬鍾秀鄉。橋長25米,寬2.04米,全橋分三段,中間一段主橋長7.06米,其餘兩段各為6.25米,兩頭有引橋。整座石橋全由青油麻石構成,石料質地堅硬,結構緊密,造型古樸。80年代區政府曾重修。

五眼橋 該橋坐落在石圍塘厚水河(又名秀水河,即今五眼橋河)上,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南海縣戶部尚書李待問捐資籌建,是芳村區現存古老石橋之一,原名“通福橋”,因其有五道橋孔,俗稱“五眼橋”。歷史上,五眼橋是廣佛大道第一橋,以紅米石建造,結構堅固,造型優美,橋石級坡度小,便於轎馬上落。該橋現保存完好,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醉觀公園 清末,在花地河畔及其交流策溪一帶,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煙雨”為起點,分布著留芳園、醉觀園等八大名園,既經營花木,又供人觀賞。民國27年(1938),這些名園遭戰火摧殘。抗戰勝利後,雖有恢復,但園林面貌大不如前。建國後,在諸園舊址建成現在的醉觀公園。

自然環境

1.地質、地貌
芳村地區地處三水盆地,區內出露地層由老到新有: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層。
白堊系地層。多為砂岩、細砂岩、粉砂岩、砂質泥岩。出露在本區東部石圍塘至白鶴洞,南部東塱、西塱至海南、西部廣佛路口、五眼橋、東漖、增滘、海南一帶。

芳村芳村
第三系地層。多為粉砂砂質的砂質泥岩。分布於本區五眼橋以及龍溪村的沙溪一帶。
第四系地層。為最新沉積層與殘積層,多為淤泥及泥質粘土和殘積粘土、亞粘土。
芳村地區主要受北、東向的廣從斷裂帶及北西西向的廣三斷裂帶所控制。由於大部分為第四系地層所覆,次級斷裂不甚清楚,近幾年從橋東、石圍塘等地的工程鑽孔資料初步證實,存在一條北西西向的石圍塘--白鶴洞斷層。
芳村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緣,平均絕對高程5.5~5.8米。區內偶見幾個小小山崗,絕對高程也僅17~25米,相對高差不超過20米。其中海北村的蕪蓉崗、海南村的赤崗,岩性為第三紀紅色砂岩。由於風化作用及人工破壞嚴重,崗體保留不夠完整,但仍可看到受海水侵蝕的痕跡。此兩座山崗具有海蝕殘丘性質,是珠江平原之前的古地貌。
珠江南岸的白鶴洞一帶,有頂部高程大體一致的小山崗群,是長期被侵蝕、剝蝕而成的地貌形態,稱白鶴洞山頂台地。台地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1000米,最高標高25.2米(屬二級台地),岩性為第三紀紅色砂岩。
芳村芳村
2.氣候
芳村地處北緯23°,屬熱帶範圍;臨海,距南海海岸僅100公里左右,受季風環流控制;北部的嶺南山脈具有阻止北方冷空氣南下的天然屏障作用。因而日照充足,氣溫高,無嚴冬酷暑,常年不雪,基本無霜,雨量較充沛,春夏之交多雨,夏秋之間多颱風,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21.8℃,冬季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13.3℃,極端氣溫0℃。夏季最熱為7月份,月平均氣溫28.4℃,極端氣溫38.7℃。
年平均降雨量為1600毫米左右,雨量雖充沛,但不穩定。據東漖鎮觀測資料,從1969年到1990年的22年中,年降雨量低於1200毫米的有6年,占27.3%;最低的1986年僅為894.7毫米。高於1700毫米的有4年,占8.2%;,最高的1989年達1889.1毫米。降雨多集中在4~9月,約占年雨量的80%,日降雨量可達200毫米以上,1969年7月16日降雨量達215毫米。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為少雨季。
芳村芳村
廣州市年日照時數在1500~2000小時之間變化,據1979~1988年間東漖鎮的觀測數據,晴天平均天數為186天,陰天平均天數為90.8天。晴天最多的1979年達213天,最少的1983年僅144天。
主導風向為北風及東南風。風向隨季節而變化,夏秋季多東南風,春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常有颱風侵襲,風速可達28米/秒以上。

3.土壤
耕地土壤為珠江三角洲沖積土,屬一個土類,15個土種。其中泥肉質泥田、泥田占耕地面積的75.2%以上,屬高產田。鹹田(發赤田)占區內耕地面積的20%左右,屬低產田。非耕地為薄層紅壤。

4.自然災害
區內地勢低洼,河涌縱橫,每遇颱風暴雨,加上北江東江西江洪水影響易成洪澇災害,據建國前306年統計,每10年差不多有4年受災。較重的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民國4年(1915)的洪澇災害最為嚴重。建國後的1959年、1966年、1968年、1974年、1982年等也發生了較重的洪澇。旱災歷來少於洪災,但也時有發生。據建國前306年的統計,平均每7.1年便發生1次旱災。且春旱多於秋旱。特別是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民國2年(1913)、32年、35年的旱情最為嚴重。建國後的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的4個月僅降雨55.5毫米,旱期長達103天,自清道光元年(1821)起至民國38年(1949)的129年中,共發生較大風災(主要是颱風)23次。建國後,從1951年至1984年的34年中,颱風直接威脅芳村的有17次,平均每兩年一次。夏季是颱風的盛期,約占發生颱風總次數的80%。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初五日及九月二十三日、清同治元年(1862)七月一日的三次颱風,損失慘重。建國後,1957年、1964年、1983年的颱風對芳村影響最大。

人口

一、人口數量
建國初期(1950年10月),有8619戶,34570人。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人數分別為15353戶、62567人,23209戶、104063人,33697戶、127325人,42172戶、167803人。
二、人口密度
芳村區屬城鄉結合部,街道人口密度大於村、鎮。1990年全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939人(按普查人口統計)。

三、人口變動
建國初期人口為34570人,到1990年為167803人,人口增長4.85倍。人口機械增長大於自然增長,如1985~1990年的6年間,按常住人口計算,機械增長7550人,自然增長5493人。

四、人口結構
全區16萬多人口,由漢、壯、瑤、回、滿、畲、侗、土家、黎、苗、仫佬、白、蒙古、土族等15個民族構成。以漢族為多,少數民族人口為397人,占0.23%。
1964年男女性別比為105,1982年為102.64,1990年為113.45,呈上升趨勢。
民國24年(1935),12歲以下兒童占24.2%,51歲以上人口占8.19%。1964年14歲以下兒童占38.0%,51歲以上人口占13.37%,1990年14歲以下兒童占18.24%。51歲以上人口占19.18%。兒童比例由低到高再降低,年歲大的人口穩步上升,表明建國後,社會安定,人口過快增長得到控制,人口有逐步老齡化的趨勢。
民國24年,文盲所占比例為65.3%,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僅占5.37%。1990年文盲率降低為11.01%,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口達到56.59%。
1990年,適齡人口(勞動力資源)為114805人,占總人口的68.42%。在業人口99208人,占適齡人口的86.41%。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17517人,占17.66%;從事第二產業的有48257人,占48.64%;從事第三產業的有33434人,占33.7%。
1990年,常住人口為141386人,抽查了112746人的姓氏,占常住人口的79.74%,共有372個姓,其中以陳、梁、何、李、黃、郭、葉、林、盧、周姓為多,這10姓占抽查人數的53.4%。

經濟

(一)工業 農業 花卉

1、工業

鄉鎮工業 芳村興辦鄉鎮工業始於1958年,先後創辦了農機廠、陶瓷廠、建材廠、煉鋼廠等6座小廠。60年代初期,原鶴洞公社各生產大隊亦先後辦起了農機修配廠,形成了農機修配網路。還辦起了鶴洞磨光廠(現鞋楦廠)。70年代又興辦了石灰、電鍍、汽修廠等9家鄉鎮企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鄉鎮工業得到迅速發展,
芳村芳村
到1990年全區鄉鎮工業已發展到179家,其中村辦工業企業166家。涉及電子、針織、製衣、化工、建樹、家具、塑膠等10多個行業,從業人員達5918人,產值達1.108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5%。增滘村與港商共投資人民幣1000萬元、港幣2000萬元合資興建的廣州美業針織印染有限公司,是本村鄉鎮工業中最大的企業。
街屬工業 1954年,街屬工業多為竹筆、木器、紙袋、藤器等小廠,有16個手工業工場,職工167人。1963年總產值為33.99萬元。70年代先後辦起電器、機器製造、化工等10多個行業的60個社、組,有職工1936人。1972年產值為260.79萬元。1990年,全區街道工業發展到72家,職工2383人,產值3924萬元,利潤146.56萬元。
區屬工業 1985年10月成立芳村區工業總公司(在此之前無區屬工業企業)。1987年街屬穗芳消防安全材料廠劃歸總公司。1990年直屬總公司的有廣芳科學儀器廠等7家工廠(公司),職工250人。產值603萬元,利潤7.8萬元。
芳村芳村
私營工業 1952年有個體工業與手工業戶398戶。後經社會主義改造,大都走上集體化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個體工業有了恢復和發展,到1990年,有293個個體工業戶,從業人員568人,產值達1373萬元(1980年不變價)。
芳村區的工業基礎薄弱,但發展速度很快。1985年以後,工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34.9%。70年代末期,工業總產值還不到工農業總產值的一半,1985年,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1.2%,到1990年工業產值已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4.9%。
駐區工業1990年,中央、省、市駐區工廠有大、中型企業70家。其中廣州鋼鐵有限公司(市屬)、廣州造船廠、廣州市珠江鋼琴廠、廣州柴油機廠、廣州百花香料有限公司等都是大、中型企業,1990年年產值都接近或超億元。

2.農業

芳村芳村
千百年來,芳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花卉、蔬菜、甘蔗、水果等。1985年農業產值為2533萬元(1980年不變價),1990年達3027萬元。1985年以後,種植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花卉、蔬菜、養殖業已逐漸成為農業的三大支柱。現在,芳村已成為廣州市的主要花卉生產、出口基地以及蔬菜、肉食生產的重要基地。
建國以後,大力興修水利,先後修築了芳村大圍、山村圍、葵蓬圍、海龍圍、五眼橋圍等5個大堤圍以及沙洛等3座小堤圍,水澇災害大大減輕。
建國前50.5%的土地被占農村人口總數4%的地主所占有,加上災害頻仍,耕作粗放,水稻畝產僅200多公斤左右。建國後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逐年提高,1990年畝產達620公斤,總產達4492噸。
芳村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多種名優蔬菜品種享譽於廣州。如西塱絲瓜、紅金筍(紅蘿蔔)和香芹,南漖蓮藕、坑口西洋菜、冬瓜等等。建國後特別是1979年以後,人民政府狠抓菜籃子工程,蔬菜種植面積1990年為491.6公頃,總產46843噸。
養殖以養豬、牛、三鳥(雞、鴨、鵝)與塘魚為主。建國前至建國初期都是個人飼養,養豬約1萬頭、三鳥約3萬隻、奶牛約20頭,1958年以後多為集體飼養。1979年以後湧現了100多戶飼養專業戶,1990年全區開始實施養殖全程服務體系(簡稱3×10工程)。1990年生豬飼養量達10.7萬頭,出欄量達6.2萬關;三鳥飼養量達79.5萬隻。出欄量達59.3萬隻,牛奶產量達1514噸;塘魚產量達909噸。

3.花卉

芳村是世代的花鄉。遠在南漢時期(917~971),花埭(花地)就以盛產素馨、茉莉花而聞名於世。明、清以後花卉品種日益增多,清代江南著名園林家沈復,在他所著《浮生六記》中寫到;廣州對“渡名花地,花木甚繁,廣州賣花處也。余自以為無花不識,至此僅識十之六七,詢其名有《群芳譜》所未載者”。建國後,花卉業隨著經濟發展而發展。1956年,花地的留芳園、紉香園、醉觀園等先後併入醉觀園,占地3.4公頃,以經營花木為主。1958年,在現東漖鎮興建東漖大花園,占地24公頃,以種植香花、盆景、苗木為主。“文化大革命”期間,花卉種植業備受摧殘,只準種植工業用香花。1985年以後,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優惠政策,發
芳村芳村
展花卉事業。1985年,全區17個村都辦起了花卉、苗圃場,湧現了153個花卉生產專業戶,有90%以上的農戶種植花卉。全區花卉種植面積有193.1公頃。花卉銷往22個省市,還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西歐等國家和港、澳地區。1985年以後,港商、台商和本地花農陸續興建和擴建花場,栽花一畝以上的專業戶達310戶。1990年全區花齊種植面積達244.5公頃。從海內外引進名花異卉,如荷蘭鬱金香、比利時杜鵑、非洲紫羅蘭、巴西鐵等等。全區現有花卉品種多達170多個科、480多個屬、2000多個品種。從1988年起,連續三年組團參加香港國際花卉展覽會,連年獲獎。
芳村芳村
芳村是嶺南盆景藝術的發樣地之一。明、清時期芳村盆景藝人已製作古樹盆景供人觀賞。本世紀20年代,盆景藝人借鑑嶺南畫派的理論和藝術,潛心研究,開始了變革盆景藝術的探索。在30年代後朗,由於熱心變革盆景藝術的嶺南人的共同努力,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嶺南盆景,陸學明、梁深、蘇倫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觀賞魚被稱為“水中鮮花”,與花卉、盆景被為芳村“三件寶”。清末,許多花農在種花的同時兼營觀賞魚的養殖。建國初期開始池養,“文化大革命”時期被視為“封、資、修”的東西而加以限制;直到1978年以後,觀賞魚養殖事業才真正發展起來。觀賞魚的品種一般分為兩大系列,即金魚和熱帶魚,現有品種已達100多個。1990年養殖面積共達43.5公頃,年收入892萬元,有觀賞魚養殖專業戶186戶。

歷史沿革

芳村地區原是一片古海。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14),派兵南定百越,增設閩中、南海等4郡,此時芳村地區屬南海郡管轄。
洪武二年(1369),設廣東行省廣州府,轄南海、番禺等縣,芳村地區分屬南海、番禺縣管轄。即花地河以東之上、下芳村、白鶴洞等屬番禺縣;花地河以西之石圍塘、秀水、海北、海中、海南等屬南海縣。
民國10年(1921),廣州建市。市政廳下設公安等局,公安局下設區署、分署。芳村花地分設公安分署,芳村部分地區首次直接納入廣州市警察區域。
民國26年(1937)7月,原屬番禺縣茭塘司管轄之祟文社鄉(即祟文二十四鄉),劃歸廣州市。較之民國20年廣州市公布的“權宜區域”有所擴大,大體包括現芳村區花地河以東區域。民國35年11月,原屬南海縣管轄的葵蓬、鳳溪、西滘劃歸廣州市。民國36年,廣州市政府將市區劃為28個行政區,芳村地區設芳村、祟文兩個區公所。
1949年11月15日。中共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將芳村、祟文兩個區公所合併,成立芳村區人民政府。自此,芳村首次單獨設立區一級政權,直屬廣州市。
1954年6月,撤銷芳村區,將其所轄之山村、芳村、花地、沖(涌)口等4鎮劃入河南區(今海珠區;)沙涌、鶴洞、東滘、西塱、南滘、東漖、茶滘、葵蓬等8鄉劃入新滘區。1959年4月,龍溪、海北、海中、海南、增滘、秀水從南海縣劃歸廣州市,併入郊區(新滘區已撤銷)的鶴洞公社。至此,今芳村所轄區域全部劃人廣州市。

芳村芳村
1960年5月23日,成立芳村人民公社,同年7月6日,芳村人民公社改為芳村區,受廣州市管轄。1961年11月,廣州市荔灣區的石井,海珠區的新洲、新風、新滘,越秀區的三元里、嘉禾、龍歸等7個人民公社劃入芳村區。
1962年5月,再次撤銷芳村區,芳村地區歸廣州市郊區管轄。
1985年11月2日,選舉產生了芳村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區政府領導成員,勝利完成了第三次建區。按市規定,中共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中共區紀委的屆次從頭計算。轄鶴洞區公所和芳村、白鶴洞兩個街道辦事處。鶴洞區公所領南漖、沙洛、鶴洞、坑口、東漖、茶滘、花地、山村、葵蓬、五眼橋、海中、海南、海北、龍溪、增滘、西塱、東塱等17個大隊。1987年1月,撤銷鶴洞區公所,改設東漖鎮人民政府,同時將芳村街、白鶴洞街調整為花地、白鶴洞、衝口和石圍塘街道辦事處。
芳村芳村
1990年底全區設上述4街1鎮,共38個居民委員會(含家屬委員會),17個村民委員會。38個居民委員會是:海龍、西塱、茶滘、東漖、水運(以上屬東漖鎮)合興苑、山村、山溪、杉欄、火車站、南塘、秀水、塞壩口(以上屬石圍塘街)、鶴松、墩頭、杏花、招村、下市、沙涌、兄弟園(以上屬衝口街)、陸居路、上市、鎮東、新隆沙、明心、全福里、大策、小策、民治、中市、外約(以上屬花地街)、東塱、鶴洞、山頂、鶴建、坑口、廣鋼、廣船(以上屬白鶴洞街)。17個村民委員會是:龍溪、葵蓬、南漖、西塱、海南、茶滘、東漖、沙洛、東塱、增滘、海中、坑口、海北(以上屬東漖鎮)、山村、五眼橋(以上屬石圍塘街)、花地(屬花地街)、白鶴洞(屬白鶴洞街)。
2004年,芳村區轄9個街道。
白鶴洞街道:轄鶴洞、鶴建里、觀鶴一、觀鶴二、山頂、金光、金達、鶴平、鶴翔9個社區;廣船家委會。
衝口街道:轄鶴松、沙涌、華麗苑、杏花、聯合圍、兄弟園、聚龍、羅涌、坑口、匯興10個社區。
花地街道:轄明心路、陸居路、民治、新隆沙、怡芳苑、小策、大策、中市8個社區。
石圍塘街道:轄山村、山溪、杉欄、如意、南塘、秀水、塞壩口、萬盛、橋東、滘口、芳雅苑、逸彩、嶺南13個社區。
芳村芳村
茶滘街道:轄茶滘新村、合興苑、汾水、花苑、永安、芬芳、金蘭、葵蓬、紅棉、茶滘、樂怡居11個社區。
東漖街道:轄芳村花園、芳園、康乃馨、東鵬、東漖、西塱6個社區。
海龍街道:轄增滘、海北、龍溪3個社區。
東沙街道:轄金宇、東塱、南漖、沙洛4個社區。
中南街道:轄海中、海南2個社區。
2005年4月28日,撤銷廣州市芳村區,將原芳村區的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

芳村名勝

大王滘

(大黃滘) 大黃滘是指東塱至南?amp;#93;的一條人工河。傳說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進軍廣州時,在珠江受
芳村
芳村
阻,利用原有河汊於一夜之間開築成一條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繞到唐軍背後,攻下了廣州。其後還利用此處附近荒洲做刑場,把一批唐朝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押到此處處死,人心大快。

大通寺和“大通煙雨”

宋代廣州八大鎮之一的大通鎮,位於芳村花地,鎮內建有一寺,即大通寺。據《南漢書》卷十七列傳第十一僧達岸條載:“僧達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風,登南岸,愛其地僻,奏請移居。後主為發帑藏,建寶光寺,使駐錫焉。”宋政和六年(1116),由廣州經略使覺民題“大通慈應禪院”額後,“大通寺”才因而得名。寺內有一井,同治《番禺縣誌》卷五記載:“煙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裊輕煙,所謂‘大通煙雨’是也。”“大通煙雨”從宋代開始就成為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原址在今廣州果子食品廠內。

白鵝潭與“鵝潭夜月”

白鵝潭宋代時稱為鵝湖。而白鵝潭之名則始自明代,《廣東新語》卷四中載:“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鵝潭,水大而深。每大風雨,有白鵝浮出,則船楫壞。丙申五月朔,二白鵝狀如小艇,隨波下上,時無風雨,舟經此者皆見。……相傳黃蕭養作亂,船經此潭,白鵝為之先導”。“鵝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花地黃大仙祠

花地黃大仙祠位於花地大氹尾街,祠始建於清鹹豐六至八年間,初時只是一連三搭的平房,對人贈醫施藥。光緒甲辰年(1904)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倡議重修該祠。重修後的黃大仙祠是一間極為壯觀的廟宇。該祠所供神佛為儒、道、釋三教合一,故各種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達微先生在此辦幼兒院,後日軍侵占,將其作為憲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兒院,1952年改為兒童教養院,後為廣州包裝製品廠,已復建。

車歪炮台

正名大黃滘炮台,坐落芳材東塱大黃滘口,珠江河畔。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兩廣總督阮元籌建。該炮台工程浩大,建築堅固,炮台基礎厚約3米,炮位通道牆厚2.1米,垛口高約1.2米,厚0.9米。藥局建在海心洲龜崗北岩石下,是貯存彈藥倉庫,高約5米,直徑為8米,牆厚達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該炮台曾先後有過抗擊英帝國侵略者的光榮歷史,是個有紀念意義的古蹟,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國教堂

位於衝口街的下芳村。德國教堂是1902~1903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準備在廣州起義的秘密據點,該據點是用以秘密籌劃軍事行動及儲藏軍用物資之所。在1903年1月25日起義計畫暴露後,被兩廣總督會同德國公使進行調查,抄沒了全部軍用物資,秘密機關被破壞,且有10多個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殺害。這次起義是興中會組織的最後一次武裝起義,其功雖不成,其事已轟動全國,震懾了清政府,鼓舞了革命者鬥志。

中市謝家祠(南便祠)

這是一間古老祠堂(深三進)。1924年秋天,市郊一區農會在這裡成立。該農會是廣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區一級的農民協會。在農協會成立的同時,農民自衛軍也組織起來,大隊部設在附近的“北便祠”,成了教工幼兒院;北便祠毀後,已建成民居。

毓靈橋

該橋橫跨芳村大衝口河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古橋,建於清代中葉(一說建於明代)。橋名“毓靈”,是取“鍾靈毓秀”之意,歷史上這裡屬鍾秀鄉。橋長25米,寬2.04米,全橋分三段,中間一段主橋長7.06米,其餘兩段各為6.25米,兩頭有引橋。整座石橋全由青油麻石構成,石料質地堅硬,結構緊密,造型古樸。80年代區政府曾重修。

聚龍村

聚龍村位於芳村衝口街招村的東北面,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是廣州目前發現保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居建築群。聚龍村別墅群以水而建,西側的衝口涌全長約1100米。逢端午節,這裡都有熱鬧的起龍船、扒龍船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和遊客爭相一睹。且衝口湧上有三座石橋:毓靈橋、聚龍橋和躍龍橋。

五眼橋

該橋坐落在石圍塘厚水河(又名秀水河,即今五眼橋河)上,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南海縣戶部尚書李待問捐資籌建,是芳村區現存古老石橋之一,原名“通福橋”,因其有五道橋孔,俗稱“五眼橋”。歷史上,五眼橋是廣佛大道第一橋,以紅米石建造,結構堅固,造型優美,橋石級坡度小,便於轎馬上落。該橋現保存完好,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醉觀公園

清末,在花地河畔及其交流策溪一帶,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煙雨”為起點,分布著留芳園、醉觀園等八大名園,既經營花木,又供人觀賞。民國27年(1938),這些名園遭戰火摧殘。抗戰勝利後,雖有恢復,但園林面貌大不如前。

真光中學舊教學樓建築群

真光中學舊教學樓建築群位於廣州市真光中學校內,共5座,始建於1918年,主體建築為“真光堂”(即先在的真光中學圖書館)。

芳村教育

芳村地區學校眾多,實力雄厚,教育資源豐富。規模較大的學校有:廣州市真光中學、廣州市荔灣區真光實驗學校(真光中學國中部)、廣州市汾水中學、廣州市第九十三中學、廣州市花地中學、廣州市金道中學、廣州市東漖中學、廣州市文偉中學、廣州市培英中學(屬白雲區教育局)、芳村國小、廣州市芳村實驗國小、廣州市荔灣區康有為紀念國小、廣州市林風娥國小、廣州市正南街國小、廣鋼國小、廣州市何香凝紀念學校(國小)等。

廣州市真光中學

廣州市真光中學坐落在白鶴洞山頂,占地面積79739平方米,建築面積56311平方米。廣州市真光中學現有60個高中教學班,學生3100多人,教職工222人,專業教師177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具有高級職稱的57人,研究生學歷12人,占教師人數的38.9%。新教學大樓建築面積25600平方米,有60個課室,90個辦公室,實驗室,配有1000兆校園網,每個課室都有多媒體平台。學校還擁有標準的400米田徑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排球場、桌球台和完善的體育設施。還有能容納2000多人住宿的學生公寓,供4000多名師生就餐的食堂。真光中學歷史悠久,創辦於1872年,前身為真光書院,是嶺南辦學最早的學校之一,曾經培養出著名華人女政治家陳香梅、現任廣州市市長張廣寧等一大批傑出校友。

廣州市汾水中學

廣州市汾水中學創辦於1996年,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現有教學班34個,學生1615人,教職工132人。學校實行校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強化質量目標意識,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連續五屆獲得廣州市高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建校以來,學校獲得廣州市文明單位、廣州市優秀學校、廣州市先進學生會、三次被評為區體育工作先進單位、英語科,化學科和地理科分別獲得廣州市先進科組的榮耀稱號。

廣州市芳村實驗國小

芳村實驗國小的前身是衝口國小,建於1949年,2003年7月,搬遷至芳村中市南街2號,2003年10月更名為芳村實驗國小。2003年2月被評為“廣州市綠色學校”,2003年7月被評為“芳村一級學校”,2006年4月被評為廣州市一級學校,曾先後被授予“廣州市科技先進單位”,“廣州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芳村區文明單位”,“芳村區維護穩定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芳村區先進黨支部”,“芳村區先進共青團支部”,“芳村區少先隊紅旗大隊”,是“廣東省無煙學校”,科技項目曾獲得全國一等獎

芳村國小

芳村國小創辦於1905年,1995年被評為省一級學校。學校占地面積13315平方米,現有34個教學班,學生1472人。學校是教育部“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活動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團體心理輔導》實驗學校,承擔了中央教科所規劃課題《中國小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EPD)項目《主體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等子課題的研究。先後被評為全國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校長培訓實踐基地、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州市教師校本培訓示範基地、廣州市科技特色項目學校、廣州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廣州市民主管理三星級學校、廣州市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廣州市安全文明校園、廣州市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

芳村地區街道

2004年,芳村區轄9個街道。
白鶴洞街道:轄鶴洞、鶴建里、觀鶴一、觀鶴二、山頂、金光、金達、鶴平、鶴翔9個社區;廣船家委會。
衝口街道:轄鶴松、沙涌、華麗苑、杏花、聯合圍、兄弟園、聚龍、羅涌、坑口、匯興10個社區。
花地街道:轄明心路、陸居路、民治、新隆沙、怡芳苑、小策、大策、中市8個社區。
石圍塘街道:轄山村、山溪、杉欄、如意、南塘、秀水、塞壩口、萬盛、橋東、滘口、芳雅苑、逸彩、嶺南13個社區。
茶滘街道:轄茶滘新村、合興苑、汾水、花苑、永安、芬芳、金蘭、葵蓬、紅棉、茶滘、樂怡居11個社區。
東?amp;#93;街道:轄芳村花園、芳園、康乃馨、東鵬、東?amp;#93;、西塱6個社區。
海龍街道:轄增滘、海北、龍溪3個社區。
東沙街道:轄金宇、東塱、南漖;、沙洛4個社區。
中南街道:轄海中、海南2個社區。
2005年4月28日,撤銷廣州市芳村區,將原芳村區的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