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福橋

通福橋

通福橋(五眼橋),位於石圍塘街五眼橋村,橫跨秀水涌,橋長 44.6 米,寬 2.9 米,是一座五孔石拱橋,廣東人稱孔為眼,故又稱五眼橋。橋的造型和結構別具特色,寬孔薄殼, 五孔以中間一孔最寬,其餘四孔稍窄,兩邊對稱。橋兩頭為台階式,石級坡度小,便於轎馬上落。橋於明朝萬曆四十年(1612年)由戶部尚書李待問(南海人,明朝萬曆1604年升為進士,官至都御史,後因母病辭官歸鄉)捐建,是歷史上廣佛大道的第一橋。人們為紀念李待問,習稱“李公橋”。隨著時代的發展,該橋現已失去廣佛通衢的作用,但仍在秀水河兩岸居民的日常交通中起著重要作用。

基本信息

該橋為五孔石拱橋,中間一孔最寬,其餘四孔對稱縮小,橋兩頭為台階式,橋身用紅色砂岩砌成,欄及橋孔邊緣用白色花崗石鑲嵌,色彩協調,造型古樸美觀。橋長42.8米,寬2.8米,兩頭每級石階寬度為55~60厘米,高度15厘米,橋欄高15厘米、寬33厘米,緩坡低欄的設計便於轎馬和大型物件通過。歷史上,該橋為省佛大道第一橋,是交通要道。清朝嘉慶年間,該橋曾重修,並保存至今。人們為了紀念李待問,習稱李公橋,又因其五孔造型,俗稱為五眼橋(廣州方言稱孔為眼)。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南海縣誌》刻本卷二建置志橋樑一目載:“李公橋在厚水村,邑人戶部尚書李待問建”。卷一十一載:“李待問,字葵如,登萬曆甲辰進士”,並評價:“待問為人忠孝、廉恪、敏毅、樂捐”。

隨著時代的發展,該橋現已失去省佛通衢的作用,但仍在秀水河兩岸居民的日常交通中起著重要作用。橋左右各一孔已被河泥淤塞,橋面亦已凹凸不平。1993年,該橋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