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於2001年12月,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首次舉辦,獎金為10000美元。以世界華文作家為對象,預定每兩年評選一次。18位評審會成員,計有美國地區的張錯、王德威、李歐梵;香港地區的鄭樹森、劉再復、潘耀明、黃子平;中國地區的李銳、劉心武、王安憶、王蒙、陳思和;台灣地區的余光中、楊牧、焦桐、李奭學、平路,以及馬來西亞的傅承得。全球近年來仍持續創作的中文作家,包括非華人,都有被推薦的資格。

評審會成員

世界華文文學獎特約嘉賓、詩人焦桐世界華文文學獎特約嘉賓、詩人焦桐

18位評審會成員,計有美國地區的張錯王德威李歐梵香港地區的鄭樹森劉再復潘耀明、黃子平;中國地區的李銳劉心武王安憶王蒙陳思和台灣地區的余光中楊牧焦桐李奭學平路,以及馬來西亞的傅承得。全球近年來仍持續創作的中文作家,包括非華人,都有被推薦的資格。

評審方式

參照諾貝爾獎的評審方式,評審委員為終身制。而委員會由全球18位作家或學者組成,負責進行兩年一度的評審工作。每一位評審委員在評審年度推薦一位作家及其一部近十年出版的代表作品,並提呈一份有關受推薦者背景資料和文學表現的讚詞。每位委員須寄20本受推薦書給文學獎工委會,以供分給其他評審審閱。假如有關評審只能寄一本的話,工委會將分發影印本給其他評審。評分標準中,受推薦書占60%,受推薦者長期以來的文學成就占40%。而評審委員會並不排除評審會受到推薦,惟被推薦的委員該屆則暫迴避擔任評審。

評選過程

第八屆“花蹤文學獎”全體評審合影第八屆“花蹤文學獎”全體評審合影

1. 評審會通過電傳或電郵投票,以淘汰漸進方式評選,至少三份之二評審投票才合格,獲得至少半數票者才能被評為得獎人。

2. 推薦及評選過程不會公開。

3. 評審會將推舉一位主評在頒獎禮上發表評語。

歷屆獲獎人

第一屆 (2001) - 王安憶 《長恨歌》
第二屆 (2003) - 陳映真 《忠孝公園》
第三屆 (2005) - 西西 《飛氈》

候補作:
祝勇《舊宮殿》
史鐵生《務虛筆記》
張貴興《群象》
閻連科《受活》
第四屆 (2007) - 楊牧 《介殼蟲》
第五屆(2009)-聶華苓

往屆獲獎概況

首屆

首屆獲得者王安憶首屆獲得者王安憶

中國著名小說家王安憶以她過去的小說創作成就,獲得肯定。評判之一李歐梵教授在致讚辭時,特別對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給予高度的評價。
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是當今世上第一個以世界華文作家為對象的諾貝爾獎式的文學獎。王安憶獲得新加坡多元藝術家陳瑞獻設計的花蹤獎座一座,以及一萬美元現金獎。

在馬國首都舉行的花蹤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王安憶沒有出席。她在預製的錄像片中,向在場400多名觀眾表示,因為寫作計畫時間“困身”,無法到會,她深感遺憾。不過,她對得獎感到激動。

第二屆

以強烈人道關懷和政治使命感聞名的台灣作家陳映真,日前獲得了馬來西亞的“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並獲獎金1萬美元,成為繼中國內地作家王安憶之後,第二位獲此榮譽的華文作家。

馬來西亞當地華文報紙稱讚陳映真以強烈的人道關懷和堅定的政治理念進行了近半世紀的文學創作。
陳映真1937年出生於台灣,22歲發表第一篇小說《麵攤》,開始漫長的創作歲月,20世紀60年代因政治案件入獄,獄中仍筆耕不輟。70年代獲釋後,創作重心轉向帝國主義跨國經濟對第三世界工人階級的剝削,以及對50年代白色恐怖的控訴,代表作有《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萬商帝君》等。

第十屆

第十屆獲獎者聶華苓第十屆獲獎者聶華苓

馬來西亞第十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二十二日晚在此間揭曉,著名美籍華裔作家聶華苓獲“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八十四歲高齡的聶華苓在發表獲獎感言時稱獲得此獎是“認祖歸宗”。她說,八十四年的生命就是一部流浪史,從大陸到台灣再到美國,當她在美國遇到用何種語言進行創作的困惑時,她最終選擇了用母語寫作。就像她在她的小說里寫的那樣:“我的根在大陸,乾在台灣,枝葉在愛荷華”。

花蹤文學獎

以“海水到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花蹤”為宣傳口號,主辦單位《星洲日報》秉持傳承文化薪火、提升文學風氣的期許,自一九九O年開始舉辦兩年一屆的花蹤文學獎評選活動,頒發的獎項包括:世界華文文學獎、馬華文學大獎、報告文學獎、馬華小說獎、馬華散文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