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崖壁畫

花山崖壁畫

花山崖壁畫位於位於寧明縣馱龍鎮的左江岸邊,距縣城約25公里,離南寧市180公里。花山崖壁畫的創作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2000多年了。它那古樸粗獷的筆法和風格,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神態,體現了古代壯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藝術水準。

簡介

以寧明的花山崖壁畫而言,畫幅中有人像、獸像、物像(似銅鼓或銅鑼的圖案、環首刀等)等。人像線條粗獷有力,形象古樸。所有畫像全部是土紅色,雖長年經風雨侵蝕,但有部分色澤依然清晰。 花山崖壁畫不愧是壯族的藝術瑰寶。它那古樸粗獷的筆法和風格,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神態,體現了古代壯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藝術水準。有關學者專家公認:左江花山崖壁畫就其分布之廣,作畫地點之陡峭,畫面之雄偉壯觀,作畫條件之艱險,都是國內外所罕見,在世界美術史上應享有崇高的地位。現在花崖壁畫這一壯族藝術瑰寶已蜚聲國內外。

地理位置

花山崖壁畫位於位於寧明縣馱龍鎮的左江岸邊,距縣城約25公里,離南寧市180公里。經過科學的分析和歸納,在廣西的寧明縣、大新縣憑祥市龍州縣天等縣扶綏縣、崇左縣(今為崇左市江州區)等7個縣市中,“共有84個地點,183處,287組”的山崖壁畫。其中多數是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黑水河兩岸的200多公里內。這些壁畫的畫面一般高出江河水面的20-40米,最高的達到120米。

傳說

從前,寧明那利有一個叫做勐卡的青年,力氣非常之大,吃得非常之多,一餐六十斤米只夠吃粥,一百二十斤米才夠吃飯。有一次,他去坡寧拜訪朋友,飲完了酒,走到村邊,看見有一頭黃牛偷吃田裡的禾苗,就拿一塊高五、六尺,長一、二丈的大石頭來打牛。由於用力過大,石頭從坡寧一擲到晚馱,有三、四十里遠。收谷時,他母親請人來割禾,幹了一天,不見他來挑,急得要死,催了幾次,他才動身。他用橫樑做扁擔,砍竹破蔑做捆索,把幾十個人割了一天的禾捆做一擔,末了還叫割禾的人坐在上面,一聳肩就挑了回來。後來勐卡想造反,反對皇帝,但沒有兵馬,於是在紙上畫。他畫的兵馬,經過一百天就可以變成真人真馬。可是,不能給任何人知道。所以勐卡只好白天一人在屋子裡畫,晚上才去做工。因為白天大家都去田裡做工了。秋收時,勐卡已經畫了九十多天,但這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他母親見他白天不做工,非常懷疑而且著急,有一天,趁他不在家,就悄悄地走進他的房間,打開箱子察看,誰知剛把箱打開,所畫的兵馬就都飛出來了。岜萊洞的兵馬勐卡的兵馬飛哪裡去呢?大家不知道。後來寧明岜耀屯有一個靠打柴為生的窮人到岜萊(花山,壯語叫岜萊。“岜”是壯語的“山”的意思,“萊”是壯語的“花”的意思。壯語岜萊直譯為漢文就是花山。)打柴,不小心,柴刀掉落到崖邊,順著懸崖滑落下去。砍柴人順著陡崖爬到山腳下,不知不覺到了明江邊。這時,突然聽到敲鑼、打鼓、彈琴、唱戲的聲音從一個岩洞裡傳出來。砍柴人覺得很稀奇,便往洞口走去。一走到那裡,便看見有很多兵馬在那裡駐紮。他們見生人到來,就都圍攏上來查問:“你是什麼人?” “你來乾什麼的?” “我是靠打柴為生的窮人。”砍柴的照直說,“我在山上把柴刀弄掉了,特地來找刀的。” 武士們見他為難的樣子,都很同情與憐惜。有一個人說:“你想要什麼東西,我們這裡都有,你自己選吧!” 這時,打柴的才發現這個山洞非常寬大,裡面堆滿金銀珠寶,閃閃發光。但他什麼也都不要,只要一把柴刀和兩斤,說:“夠我今天吃的便可以了,我今天砍不了柴羅。” 從此以後岜耀屯的人生活遇到困難,便都到岩洞去找他們解決,年青人走親戚也去借一兩套衣服,姑娘們趕歌圩就去借首飾。但用完了就拿去還,不得私占。後來有個貪心的人借了不還,岩洞就自動關閉了。那個貪心的人懷恨在心,把這件事告訴了皇帝,皇帝認為那岩洞裡的兵馬一定是勐卡的兵馬,便派了許多人來打,山洞裡的兵馬們寡不敵眾,結果全部被殺光。血、人頭和屍首到處都是,映到明江邊的峭壁上,就形成了現在的壁畫。傳說花山崖壁畫形成以後,凡是遇到陰雨天,人們走到河邊或山邊,還能隱約聽到號哭的聲音。人們都懷著沉重的心情,惋惜武士們的不幸遭遇,便商議請僧道來打醮,祈禱他們的英靈升天。

歷史記載

根據史料和考古資料記載,花山崖壁畫群壁畫寬220米,高45米,人物圖像1800多個,繪畫年代在東漢以前,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了。
據有關史料記載,花山壁畫於南宋時期已被人發現,《寧明州志》也有簡單的記載。但真正的科學調查卻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為了揭開花山壁畫那神秘的面紗,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前來探奇考察。廣西有關部門組織的大的考察活動也有七八次之多,其中龐大的一次考察活動是1985年4月至11月間由廣西人民政府、人大和政協組織的來自北京內蒙古、湖北、四川、雲南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市十多學科(包括歷史、民族、民俗、考古、美術、舞蹈、化學、碳素年代學等)的專家,他們對花山崖壁畫的作畫年代、內容性質、族屬問題、藝術風格等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多數專家認為,崖壁畫製作的年代應屬戰國至東漢時期(距今約2000多年)。從畫面取樣分析,作畫的顏料主要為赤鐵礦粉攔合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用掃把或鳥羽直接刷在崖壁上而成。至於崖壁畫所表現的內容(或主題),學者們各執一詞:有的認為是語言符號,有的認為是樂事慶典或是戰事盛會,有的認為反映祈天求雨或宗教祭祀,還有的認為是戰前誓師或是戰後慶功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千年不解之謎,有待人們進一步去探討,由些更增添了花山崖壁畫的無窮魅力。
特色
在花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是花山崖壁畫,位於廣西寧明縣馱龍鄉耀達存。 花山崖壁畫畫面寬大、圖像繁多、種類豐富、氣勢恢宏,整個壁畫“寬221.05米,高約40米,距離水面15——18米,還能辨認的圖像有1819個”,絕大多數圖案是人像,其次是圓點(目前學界普遍認可為銅鼓),此外還有狗、人踏船形圖、交媾圖,等等。
花山崖壁畫群主體畫面長達一百七十二米,高120米,面積約8000平方米,現遺存各種圖象1900多個,包括人、馬、獸、銅鼓、刀、劍、羊角、鈕鍾、道路等,構成岩畫主體的人像皆作曲肘、蹲腿的半蹲式造形,古樸粗擴,小者高30厘米,整個畫面由各種圖畫組成111組神秘的圖案;宏偉壯美,神奇莫測。
花山整座峭崖畫滿了各種呈土紅色的人像和物像。人像中有正面和側面兩種姿勢。正面人像兩手高舉、兩腳叉開成立馬式。側面人像兩手平伸、兩腿微蹲成跳躍式,既像練兵習武,又如狂舞歡歌。物像中有似馬似狗的,有像藤牌、鑼鼓、太陽的。畫像中的人物線條粗獷,栩栩如生。正畫人像中有佩刀劍的,有戴桂冠的,是這些人物中的頭人或指揮者。其周圍都有一群“小人物”朝著他,組成了一幅幅神情各異的畫面。

文化意蘊

外顯性

花山崖壁畫的文化外顯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多樣性 - 綜觀散落在左江流域範圍的花山崖壁畫之遺址,充分展示了它們獨特的多樣性,這些壁畫多樣性闡釋了花山文化多樣性的外顯特徵。促成花山文化的多樣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左江流域多樣性的地形特點是花山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基礎。這是因為:第一,左江流域內的地形呈現多樣性的特徵,有小塊的平原、有高峰矮山、有寬闊的谷地、有曲折的峽谷等等。這些多樣性的地形決定了花山文化之外顯多樣性,而花山文化的外顯多樣性則體現在花山文化之外觀(壁畫)上。
2.神奇性 - 審視斑駁不堪的花山崖壁畫,呈現在眼前的是引起人無限神奇感的圖案。這些怪異、動感的人物和動物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動作,他們到底想要做什麼,到底要反映一種什麼樣的心情,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學界目前尚無準確的定論。但是,綜合左江流域的地理氣候,現有的文獻進行分析。可以粗略判斷有一下幾種可能:一是祭祀水神,這是目前比較為人們所接受的觀點;二是放映當時人們準備出征時而舉行的出征儀式;三是放映當時人們喜慶豐收的情景;四是反映人們渴望能過上幸福生活的祈禱儀式;五是歡迎貴賓的隆重場面。
3.和諧性 - 依據花山壁畫斑駁的圖案和以往的資料,不難知道,花山壁畫圖案中有人、有娃、有鳥、有獸、有船、有鼓等,而且這些動物與人的關係並不是呈現一種敵對的關係,而是呈現一種和睦相處的狀態。這就足以表明,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壯族先民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有著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理念,且這些理念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生活的起居。如壯族稱“房子”為“欄”、“乾欄”。一般分上下兩層或三層,上層鋪以木板,供人居住,下層用作豬牛圈、堆放雜物等。而“乾欄”或“欄”則起源於“巢居”,也就是把住所直接構築在一棵或數棵樹上,後來就演變為“構木為巢”的“柵居”。南朝的沈懷遠在《南越志》中曾記載:“柵居,實惟俚之城落。”,而“俚”則是東漢至宋代之間對壯族的一種稱呼。由此可見,古老的花山文化的和諧性外顯源遠流長、綿綿不絕。

內涵

花山崖壁畫的多樣性、神奇性與和諧性的花山文化之外顯,是左江流域壯族先民在惡劣的環境下、艱苦的生存條件下,生生不息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自身的成果展現。它充分顯示了左江流域壯族先民堅忍自強、崇尚和諧、兼容並蓄的性情特徵,具有豐富的文化和精神內涵。這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花山文化孕育了左江流域的壯族先民苦幹、敢幹、實幹、巧幹的精神。左江流域多山、少地、缺水,生活條件極為惡劣,使得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壯族先民異常艱辛。因為自然條件的惡劣,古來的左江流域的生產條件也相當落後,嚴重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即使是身處惡劣的自然環境,左江流域壯族先民並不恨天怨地、顧影自憐,而是憑著自己的勤勞、勇敢和智慧創造出了許多豐富多彩、舉世聞名的文化成果,花山壁畫就是其中一支美麗的奇葩。從當時的科學技術角度來分析,左江流域壯族先民能創造出如此的文化奇觀,完全是憑著一股苦幹、敢幹、實幹、巧幹的精神創造出來的。
綜觀花山壁畫,巨大的猛獸能和赤手空拳的人和睦相處、載歌載舞,這些都充分證明左江流域壯族先民具有勇敢無敵的精神。此外,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極為落後,他們如何在如此高度的懸崖陡壁上作畫,這不僅是一個令人費解的難題,更是充分展現了左江流域壯族先民不怕艱險、不畏犧牲、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敢幹精神。
花山壁畫成於何時?學界目前尚無定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花山壁畫最少有兩千多年的時間。從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繪畫用的顏料、壁畫所處的位置進行綜合分析,如果左江流域壯族先民缺乏一種扎紮實實、老老實實的實幹精神,那么花山崖壁畫絕對是“豆腐渣”工程,經不起2000多年的日曬雨淋、風吹霜蝕。
巧幹:花山壁畫的圖案筆畫粗獷、古樸,用現代化學分析法,雖然能夠得知塗料的成分,但依照按圖索驥製成的塗料,卻達不到這樣超絕的效果。此外,從花山壁畫的構成圖案來看,它們的比例、粗細、色彩等都呈現出一種巧奪天工的態勢。因此,如果沒有一種心靈手巧的內在精神作為基奠,那是不可能繪畫出如此精美絕倫的壁畫的。
再從古壯字上看,“馱”是古代的壯族文字,讀音為“大” (ta),在壯族文字中的意思為“河”;“龍”音為(lŋ),在壯族語言中的意思是“大”。因此,“馱龍”在壯族語言中的意思就是“大河”。花山的壯族文字是phja lai,phja是“石山”的意思,lai是“麻點、花斑”的意思。因此,phja lai高度概括了花山的外顯和內涵,充分顯示了壯族人民創造文字具有音、形、意高度統一的技巧,表現了左江流域壯族人民具有過人的智慧。
由此可斷,花山文化孕育著左江流域壯族先民苦幹、敢幹、實幹、巧幹的精神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的。
2.花山文化孕育著左江流域壯族先民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精神。左江流域地處低緯,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域。常年氣溫較高,夏季長而炎熱,冬季短而暖和,且熱量豐富,雨季也比較長,雨熱同季。因此生物種類繁多,資源也相當豐富,這都是發展生產的有利因素。但是由於左江流域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山多地少。石山面積大且分布很廣。因此,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即使外在的條件這么惡劣,但是左江流域的壯族先民並沒有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自強不息、銳意進取、奮發有為地創造除了眾多令人驚嘆的文化成果。
從上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左江流域壯族先民不屈服於惡劣的自然環境,而是憑藉自己自強不息、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勤勞地從事物質生產和文化創造,在人類的文化歷史畫卷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濃濃一筆。雖然花山崖壁畫中的一些圖案的真實性尚未可以斷定。但是,即使這些圖案不是真實生產和生活的反映,是虛構的,那也充分論證了左江流域壯族先民在惡劣的條件下,沒有庸碌無為;在艱難的道路中,沒有裹足不前;在貧瘠的土地上,沒有等天靠地!而是對未來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自強不息、奮發有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地努力改變惡劣的條件,去踏平艱難的道路,去改造貧瘠的土地。因此,才能給後世留下了悠久燦爛的花山文化。
3.花山文化孕育這左江流域壯族先民敬畏自然、崇尚和諧的精神。左江流域壯族先民認為,人有靈魂依附在其體,人死而靈魂不滅;人如此,萬物亦然。因此,在“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的觀念下,左江流域壯族先民產生了“花圖騰崇拜觀念”、“龍蛇圖騰崇拜觀念”、“蛙圖騰崇拜觀念”、“鳥圖騰崇拜觀念”,等等。這些圖騰崇拜觀念充分體現了左江流域壯族先民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的精神。從左江流域崖壁畫以及銅鼓上的裝飾圖案看,壯族先民巫師的裝束是頭戴翎羽冠,身穿羽服,這些裝束充分反映了壯族先民與自然界動物和諧相處的思想。在左江崖壁畫的人物,其動作姿勢有的雙手上舉,兩腳叉開,呈跳躍前進的姿勢,這是左江流域壯族先民蛙圖騰崇拜的歷史畫卷,也證實他們有善於模仿自然界的動物,崇拜自然界的動物和渴望與它們和諧相處的精神。在廣西扶綏縣岜賴山和崇左縣(今為崇左市江州區)楞廟山的崖壁畫的人物圖像中,有的頭頂一隻鳥,有的戴著鳥頭冠帽,這也說明的左江流域壯族先民具有敬畏自然、崇尚和諧的精神。晉人張華博物志》曾有這么一段話:“越地深山有鳥如鳩,青色,名為冶鳥。……此鳥白日見其形,鳥也;夜聽其鳴,人也。……越人謂此鳥為越祝之祖。”還有資料表明,明朝時期,左江流域還有大象群居;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常有黑斑虎進入太平府城(今位於廣西崇左市範圍),故時人有“俗有鬼神蠶放蠱,夜無盜賊虎巡街”。(清,雍正《太平府志》)這些都證明左江流域壯族先民具有敬畏自然、崇尚和諧,不為滿足自己的私慾而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多重價值

經濟重要資源

花山文化是左江流域各縣市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眾所周知,文化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和精神動力。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風尚、行為規範等諸因素,是一定的社會群體、願望和意志的體現,並長期且牢固地支配人們的行為,調節社會關係,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國經濟學家F.佩魯指出:“企圖把共同的經濟目標痛他們的文化環境分開,最終會以失敗而告終”,“如果離開了它的文化基礎,任何一種經濟概念都不可以得到徹底深入的思考”。文化作用於經濟,最基本的方式是文化是經濟發展的環境和背景,通過影響經濟活動主體的精神狀態、思維習慣、行為方式等,進而影響經濟活動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因此,要充分認識花山文化的經濟價值,全面探析花山文化的豐富內涵系統挖掘花山文化的內在精神並以此作為激勵作為左江流域各族人民的精神武器,讓他們繼承和發揚花山文化的苦幹、敢幹、實幹、巧幹的精神,繼承和發揚花山文化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精神;繼承和發揚花山文化敬畏自然、崇尚和諧的精神,那將對左江流域各縣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此外,利用花山文化的豐富資源,採用多種手段宣傳花山文化,提高花山文化的知名度,可促進左江流域各縣市旅遊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和促進其他行業的發展,取得經濟上的騰飛。只要花山文化的主要載體——壁畫,一旦消失,那么花山文化就有可能從人們的頭腦中逐漸淡化,乃至消失!因此,務必要對花山文化進行多維度的研究和宣傳,在視覺宣傳手段的鋪墊下,對花山文化進行全方位的理性研究,形成一系列有關花山文化的散文、詩歌、歌曲、論文、專著、影視作品等研究成果,讓花山文化範圍內的每一塊石頭都隱藏著古老的神話;每一棵草木都蘊含動人的故事;每一滴江水都映襯美麗的傳說;每一幅壁畫都體現豐富的思想。實現花山文化從有形文化向無形文化的轉變。這樣一來,即使花山文化的外在承載體消失了,花山文化依然能永遠存在,且日日常新。倘能如此,那么四方賓客無不對花山文化充滿了神奇的幻想而蜂擁而至。因此,花山文化對左江流域各縣市的經濟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民族團結紐帶

花山文化是聯結左江流域各族人民的紐帶。花山文化作為壯族文化的瑰寶,其豐富的內容和孕育的精神,可以用來激發左江流域各族人民的自豪感、責任感和歸屬感,從而達到密切聯繫、增加交往、增進團結,為促進左江流域各縣市經濟社會發展而努力奮鬥的目的。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趨勢下,維護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增強本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已成為世界各國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中一個急亟解決的問題。因此,花山文化在加強左江流域個民族的聯繫,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認同感的紐帶價值不容忽視。

競爭力王牌

花山文化是提高左江流域各縣市競爭力的一張王牌。在當前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地方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之間的競爭,而是涉及到科技實力和民族精神在內的複合型幾競爭。文化是一個衡量一個地方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一個地方的文化實力表現為生活在該地的各族人民基於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認同而產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奮發力,它體現一個地方的文化狀況和建設成果,是衡量一個地方競爭力強弱的重要尺度。

五個之最

第一,“地點”規模之最;第二,稻作文化之最。第三,直觀歷史之最。第四,畫風綿延之最。第五,活態民俗之最。花山壁畫的五個之最,是壯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精神的體現。

五大謎團

壯族先民繪製這個大型的崖壁畫用意是什麼?一些專家學者經過實地考察後, 有說是祝捷慶功,有的說是歡慶豐收,還有說是操練或出獵什麼的,說法不一。總之,寧明花山壁畫現存的五大謎團一直是無法解開的“千古之謎”,現在,花山風景區的投資商決定重獎能解開花山“千古之謎”者, 誰是真正的解謎主人? 這筆巨額獎金屬於誰? 如果你有這方面的才能,大可一試! 謎團一: 這些神奇壁畫所表現的內容和主題是什麼?
謎團二: 壁畫繪在江邊的懸崖峭壁上,它又是怎樣畫上去的呢?
謎團三:赭紅色的壁畫久經千年風雨長留至今,現在仍然鮮艷清晰,它到底是一種什麼顏料?
謎團四: 花山崖壁畫成畫年代尚未定論,考古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但據歷史學家考察,至少在2000~3000年以前,到底具體是多少年呢?
謎團五: 在花山崖壁畫群附近的(扶綏縣城對岸)貝丘遺址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是否與花山壁畫有直接聯繫?是壁畫作者留下的還是他們的先祖?
壁畫圖案充分反映了從戰國到漢代壯族人民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內容。這樣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壁畫,不僅在我國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所以說花山壁畫堪稱戰國漢代壯族的一部歷史書卷,是壯族古代藝術的瑰寶和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千年文化的結晶。解讀壁畫圖案蘊涵的千古謎團一直是專家學者研究不完的課題。

“患病流淚”

花山崖壁畫的“病痛”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據當地文物管理部門統計,花山壁畫的脫落面積已經超過了500平方米,鱗狀剝離的圖案占整個壁畫的二分之一。在石壁上,不少圖案被白色顆粒狀的沉澱物覆蓋住。一行行的白色沉澱物就象花山壁畫在流淚。廣西文物工作隊與西北大學合作開展的《寧明花山壁畫風化機理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表明,目前花山壁畫面臨的4大類病害是:岩畫岩石塊體崩落、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生物風化。它們同時存在又互為因果。專家們肯定了課題的研究,同時提出了極有針對性的建議。袁道先院士認為,裂隙水、大氣等因素都是病害的原因,所以加緊對各項環境的監測非常重要,可以從各種數據變化中找到原因。高級工程師馮水濱建議,應該將壁畫上各個出水洞用反光材料標識清楚,可以實施局部堵水,並加緊搶救因滲水而開裂的縫隙,延緩病害發生。葛修潤院士從近年來花山病害的加劇看到人類活動對壁畫存在的負面影響,提出—定要注意處理好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
為了呵護這“脆弱”的千年古蹟和緩解它的“病痛”,近幾年,當地政府同時花大力氣去對花山壁畫旅遊景區的環境進行整改。

服藥

實際上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早已啟動了花山壁畫的保護工程。然而由於花山岩畫獨特的塗繪作畫方式,保護工作缺乏可借鑑的經驗。為了避免保護過程中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一切都必須從頭開始研究論證。在這樣的情況下,廣西文物部門較薄弱的科研力量和匱乏的研究經費無法保證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寧明花山岩畫保護工作正按部就班進行。國家文物局為該項研究首期劃撥的70萬元項目資金現已悉數到位。據介紹:為使該次保護工作得以有效順利進行,文物部門現正在做風化病害研究,還有文物岩畫清洗課題,由於部分新技術國內沒有先例,是攻關的“硬骨頭”,目前文物部門考慮要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目前,岩畫病害機理已進行材料分析,並把各種保護材料做篩選,待報請文物主管部門批准。預計2003底可進行現場實驗,眼下正在做一些保護方案。
2009年9月5日,花山崖壁畫保護專家從寧明傳來好訊息:一種用於治理花山壁畫石塊剝落和去除壁畫顆粒狀沉澱物的新型材料最近被專家研製成功,並於近日在花山進行了現場試驗。
據西北大學博士郭宏介紹,片狀剝離是花山壁畫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對壁畫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現在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對這種即將剝離的岩石剝片進行粘合加固。這些粘合加固材料最基本的要求是抗潮濕環境和在潮濕的岩壁上能夠固化貼上。在花山壁畫現場,專家採用特殊的注射器將粘合劑灌入岩石裂縫,這種粘合劑經過半個小時後,達到了良好的固化效果。
據悉,這種材料的成功試驗在世界文物界還是首次。這種由我國專家自行研製出來的粘合材料既不影響文物的外觀,而且還具有伸縮性和可逆性,在若干年修補材料老化後還可以取出重換。這種粘合材料已經解決了性能上的主要問題,試驗需要改進的方面將不再困難,很快這種粘合劑將套用到各類岩畫的保護上。
此外,由於花山岩壁有很多滲水點,使岩畫上形成了大量白色顆粒狀的沉澱物,這種沉澱物物如果不及時治理,將會擴大和蔓延侵蝕岩畫。為此,專家們還進行了一種名為EDTA材料的試驗,經過試驗證明,這種材料可以有效軟化附著在壁畫表面的白色顆粒狀沉澱物。
由於壁畫治理是一個國際性的難題,花山壁畫病害治理涉及多種學科,解決了岩畫剝落和白色碳酸鈣沉澱物附著這兩大難題後,下一步專家們將把工作重點放在治理滲水和粉塵覆蓋等問題上。
雖然拯救花山壁畫是長期而艱巨的工程,但畢竟還是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讓人們看到了保護花山岩畫的希望。

相關研究

最早對花山壁畫展開考察和研究的學者,為“黃派”成員、廣西第一位考古研究員黃增慶壯學宗師黃現璠的學生)。他於1957年相繼發表了《談桂西壯族自治州古代崖壁畫及其年代問題》(《廣西日報1957年3月9日)、《廣西明江、左江兩岸的古代壁畫》(《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四期)兩篇論文,率先對花山壁畫展開了研究。隨後,有關花山壁畫研究的大量論著陸續問世,從而為世人全面了解花山壁畫的重要價值提供了幫助。已經出版的《廣西左江岩畫》、《廣西左江流域岩畫考察與研究》、《廣西先秦岩洞葬》等論著,深入探討了花山壁畫和百越先民文化等問題。

各家學說

至今對於花山壁畫的文化內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意見不一。目前較一致的觀點認為,花山崖壁畫乃壯醫為防病強身創製的功夫動作圖。從兩手上舉,肘部彎曲 90°~110°,半蹲式,兩膝關節彎成90°~110°,兩腿向後彎曲,兩手向上伸張等舞蹈動作,顯然有舒筋活絡、強壯筋骨等保健作用。利用舞蹈導引氣功等方法防治疾病,是古代傳統壯醫的一大特色。有學者將之與春秋戰國時期帶氣功銘文的玉佩和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導引圖帛畫並列為中國三大氣功文物,並認為花山氣功是壯醫乾坤掌子午功。
有學者把花山壁畫作為醫源於巫說的證據。認為它起初反映原始人的巫師祭水神與祈求生殖的生動場面,它是壯民祖先--駱越人的文化遺產。畫面除人物外,還有狗、鳥、船、刀、劍、鼓等。其中心人物形象高大,占據畫面中心地位,雙手曲肘上舉,兩腿叉開,做蛙形,圍繞著中心人物有數量眾多的小人,半蹲式側面,頭形髮式富有變化,場面宏大,畫法樸實,蔚為壯觀。畫面中心人物蛙形人便是當時的巫師。他們舉行這樣龐大的祭祀是為了求水神保佑豐收和保佑繁衍旺盛。有學者根據壯族古史傳說、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民族心理素質、行為特徵及圖騰象徵等方面研究,結合崖壁畫群的畫面造形,認為崖壁畫中特大巨人應是壯族占史傳說中擒雷屠龍、治理洪水創世紀的英雄人物布伯。波蘭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指出:“在面臨危機的時候,巫術也可以通過使一個人或幾個人成為權威或領導者的辦法幫助把一個部落的人組織起來”所以崖壁畫中的中心人物(特大巨人),既是布伯,又是巫師,是醫巫同源的最好說明。
有學者認為:畫上是駱越人祭祀水神的內容。駱越人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崇拜儀式,從駱越文化和發現的文物中可以推測出岩畫上的內容就是駱越人祭祀水神。所謂“駱”就是“鳥田”,是稻作文明;“越”是指青銅文明。“駱越”就是稻作文明之國,青銅文明之國。
2000多年前,生活在左右江流域的駱越人便發明了造船技術,最早的船是用木頭做的鳥頭船。可是人們乘船外出時,經常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沉船。久而久之,人們為保船隻出行平安,便在這些容易發生危險事故的地方祭祀“水神”。由於那時還沒有廟宇,所以才將祭祀時的動作及死去的人們畫上去,並用紅色標出來,用來召回河中的靈魂,以求生者行船平安。 祭祀時,彎膝舉臂的“青蛙”狀是駱越古人的標誌性動作,這一動作在岩畫中也是出現最多的,到現在還被人們沿用。隆安縣每年舉行的“六月六稻神節”上,其祭祀禮與岩畫的內容極相似。而且人們認為“稻神”是“水神”的母親,只要每年供奉“稻神”,便可永保平安豐收。還有學者認為:花山壁畫的人物造型與壯族師公舞的舞姿、造型、面具、頭飾、劍器等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表現如下:其一,花山崖壁畫所體現的內容和壯族師公舞內容相近,都與祭祀有關。古代壯族先民由於天災人禍對他們致命的威脅,而他們對這些自然現象既無法理解,又無力征服,由此滋生出“萬物有靈”論,對這些自然物他們都視之為神,如地神、天神、水神、山神,從對自然崇拜發展到神靈崇拜。凡是民間重大節日,必請師公(巫師)主持祭祀儀式,‘師公”作為人與神的中介,戴面具,扮諸神,娛歌舞,祭天地,求四方。舞蹈的目的就是為了求神保佑五穀豐登、人畜平安、丁口興旺、社稷太平。其二,師公舞所使用的道具和花山崖壁畫中的許多圖像符號相對應。據說壯族師公舞“唱神必跳神,跳神必戴相”。“面具”是壯族師公舞的主要特徵之一,師公舞必須戴著代表神的形象的“相”,表示一種神秘氣氛,暗示神的附體,人與神相通,天與地相連;師公舞還“舞賴於岳,以岳伴舞”。“岳”的壯語譯音即鼓,師公舞是隨鼓而跳的,“凡跳神之舞,必持神之器”。師公舞離不開法器,如刀、劍等,這樣才能鎮魔除邪,驅疫消災。花山崖壁畫中也有很多鼓的圖像符號,如:芒星、環圈、內環帶點形等,首領人物都佩帶環首刀,很多人物圖像戴有全蒙臉,三隻眼、四隻眼的面具,均與師公舞極其相似。其三,壯族師公舞的舞蹈造型與花山崖壁畫上的人物造型相似。師公舞中最典型的舞姿造型就是蛙式造型,蹲檔式雙臂屈肘上舉。“青蛙叫,雨水到”青蛙在壯族人民心中是神的地位,這種典型的蛙式造型是壯族人民圖騰崇拜意識的形象反映,花山崖壁畫成千上百的人物圖像大多都是這樣的造型,特別是高高在上的正身人像,就是典型的蛙式造型。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壯族師公舞與花山崖壁畫一脈相承,同出一轍。師公舞是從古代駱越人,即壯族先民的祭祀禮儀舞蹈中脫胎出來的,是古代祭祀舞蹈的“活化石”。

申遺

2001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實施花山岩畫保護計畫,對保護岩畫進行深入研究。2003年6月,廣西啟動花山岩畫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的申報工作。2004年11月,花山崖壁畫以國內罕見的“雙遺產”形式,被國家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2007年,靈渠和花山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8年開始,廣西壯族自治區全面啟動寧明花山申報世界性文化遺產的工作。“申遺”成功,可讓花山得到有效保護。雖說取得初步成功,但任重而道遠,畢竟預備名單中有全國35個項目,而中國每年獲得正式批准的只有一兩個項目。

前景

花山壁畫作為世界同類岩畫中單位面積最大、畫面最集中、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岩畫,被譽為是中國稻作 花山壁畫文化的最大標誌、壯族文化瑰寶和世界岩畫的極品。目前尚未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和開發,配套設施不完整,交通仍有待提高,雖然區域內旅遊項目類豐富,但是旅遊資源未能得到整合利用。一旦這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花山崖壁畫將成為整個廣西旅遊發展繼桂林北海,百色之後的第四增長極,同時也將成為“北敦煌,中龍門,南花山”的局面。因此,花山崖壁畫開發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和深層發展潛力。

著名景點

1988年,花山崖壁畫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以花山崖壁畫為中心的花山風景區被定為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區,成為與桂林灕江、桂平西山齊名的廣西三大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區之一。

旅遊信息

交通

到花山一定要先到寧明,寧明位於南寧到憑祥高速公路中間段,距南寧市區160公里,距憑祥50公里,有中越鐵路、322國道經過,乘坐火車、長途客車或自駕車都可到達。
1、南寧 - 寧明
火車:乘坐南寧——憑祥5517次列車(早8:00發車)前往,10:41在寧明站下車;下午返程乘同5518次列車,為15:25寧明站發車,抵達南寧為18:07。(單程約為2小時42分)為8:00發車,10:41在寧明站下車,單程為2小時41分,下午返程時為5518次列車,為15:25寧明站發車,抵達南寧為18:07,單程為2小時42分。
公路:南寧汽車總站每天8:00~18:00有多趟發往憑祥的客車,每小時一班,在寧明站下車即可,單程用時3小時,車票40元。南寧二運中心每天下午 14:30有一班直達寧明的客車,單程用時3小時,票價35元。返程時可乘第二天寧明至南寧的快班巴士,每天兩班,早9:30和早10:30發車。另外,寧明到憑祥的巴士7:00~18:30每20分鐘發一班。
寧明汽車站 地址:寧明縣城中鎮德華路
2、寧明 - 花山
花山距寧明縣城約25公里,下了火車或長途汽車後,到馱龍橋碼頭(距火車站200米)乘船到花山遊覽,一般有兩種方法:
一、旅遊公司遊船,往返35元/人,全程需2小時。
、私人小木船,往返80元/船(可講到50~60元),包船即走。另外還有從花山開出的“公船”,早8:00到馱龍橋碼頭,下午13:00開往花山,但這種船很少,只有碰運氣才能遇上。

門票

20元(上岸觀壁畫門票,但現在為保護壁畫基本已經禁止上岸觀看,所以觀賞壁畫費用就包括在35元的船票里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