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明花山

寧明花山

在南寧市以南約180公里處的寧明縣馱龍鎮,有一座峰巒綿延的斷岩山,臨明江西壁斷裂,臨江峭壁布滿了神奇的遠古岩畫,這便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明花山崖壁畫。也稱岩畫,就是刻畫在山洞壁上和山崖上的圖畫,最早是在歐洲發現的,它的創作時間大多在舊石器時代後期到鐵器時代早期,內容多是狩獵、野獸、家禽等,它們是人類祖先生活情景和思想智慧的反映,是研究一個民族發生髮展的重要依據,有著非常珍貴的研究和觀賞價值。

位置

寧明花山寧明花山
南寧市以南約180公里處的寧明縣馱龍鎮,有一座峰巒綿延的斷岩山,臨明江西壁斷裂,臨江峭壁布滿了神奇的遠古岩畫,這便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明花山崖壁畫

簡介

壁畫,也稱岩畫,就是刻畫在山洞壁上和山崖上的圖畫,最早是在歐洲發現的,它的創作時間大多在舊石器時代後期到鐵器時代早期,內容多是狩獵、野獸、家禽等,它們是人類祖先生活情景和思想智慧的反映,是研究一個民族發生髮展的重要依據,有著非常珍貴的研究和觀賞價值。
從寧明縣城的碼頭坐船到花山大概需要兩個小時。一路上遊船徐徐駛往花山,兩岸的青翠的山峰連綿不絕。在船上,可躺、可坐、可品茗,有悠閒的意趣,也可欣賞兩岸風光,沿江兩岸峭壁對峙,奇峰挺拔,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明江之水映照著兩岸的青山綠竹,恍若灕江的清秀姿色。
這時,遠處出現了褐色的山體,淡黃的崖壁上點綴著一種特殊的紅色。那裡就是花山壁畫的代表作。
因為在左江和明江連亘數百里的懸崖峭壁上,類似的壁畫還有50多處,其中各種人物、動物和器物等畫像1770余幅。因寧明縣的花山壁畫發現最早,圖像最多,畫幅最大,故統稱為“花山崖壁畫”。
這些畫像斑駁影綽,若隱若現,古樸粗獷,蔚為壯觀。目前,能使遊客近距離觀賞的也就是這裡了。
遊船在花山壁畫旁的一個小山寨靠了岸,沿著山寨後山的小路,我們進入了自然保護區的山林。一尊花山人物矗立在景區大門前。山林薄霧繚繞,百鳥鳴唱於綠野古藤之間,珍禽異獸時有出沒,你別說,還真如走進遠古和神話的境地。然而,在目睹了花山的傑作之後,我們又不得不驚嘆壯族人民的偉大及其文化歷史的源遠流長了。
花山壁畫是一幅寬約150米,高約290米,上面用赤紅色的顏料畫著密密麻麻的圖像,有各種或人或獸或物件的圖像共15組1800多個。這些壁畫,以人物為主,間有銅鼓、銅鐘、刀劍等器物和馬、狗等動物形象,其中人畫形態大致有三種:一種為粗圓型,頭頸不分,手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左小臂略呈弧形,內彎;右小臂略小微,身體較細,胸部略寬,腰略小,無佩劍,兩腿叉開平蹲,個體高約1米左右;一種為粗方頭型,頭上有倒八字形飾物,腰間佩一把長刀,向左下斜,手腳姿態和身型形態與前一種人象相似;另一種頭為粗方型,雙手斜伸向上,掌部平折,寬胸狹腰,腰部以下作喇叭形,不見兩腿,整個形態似身著連衣裙輕舞,間有頭插羽毛者,個體高約50厘米,這種圖象在左江崖壁畫中甚為罕見。花山壁畫中最大的一個人像有3米多高,頭插雉尾,手執匕首,身掛腰刀,腿跨駿馬,威武雄壯,宛如一位首領。其旁側好像是閃亮的銅鼓,前後的人物有的起舞,有的跳躍,有的騎獸,有的揮刀,有的持盾,姿態各異,生動熱烈。據考證,這些壁畫是壯族先民創作的,成畫年代約在2000多年前。
令人稱奇的是,經歷了如此久遠年代的風吹日曬雨淋,壁畫的顏色仍然非常鮮艷,不知先民們是用什麼顏料畫的。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聳險峻的崖壁上,這些圖像是怎么畫上去的?一個個謎一樣的問題,吸引著無數的學者和遊人去思考,去探索。
不少文人墨客觀後還留下了“是誰揮得筆如椽,乾坤寫此大詩篇”、“鬼斧神工輸技巧,風吹雨打猶鮮妍”的讚嘆。
花山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古時候,豈耀,即現在的耀達村,有個奇人叫蒙大,他十來歲就食量驚人,且力大無比。
那年兵荒馬亂,官刮民財,老百姓苦不堪言。蒙大忍受不了壓迫,決心起來造反,但苦於沒有兵馬刀槍,怎么辦?他每天上山砍柴,總是呆呆地坐在石頭上一籌莫展。一天,來了一位銀須白髮的老人,送給蒙大一疊紙和一支筆,老人吩附道:“你在這紙上面畫兵馬刀槍,等到滿一百天,紙上的兵馬就會變成真人真馬了,但千萬不要讓任何人知道”。老人說完便飄然而去。從此,蒙大每天干活回來,就關在屋裡寫寫畫畫,廢寢忘食。他母親覺得奇怪,追問他,他總是說:“一百天后你就知道。”誰知在第99天時,母親實在耐不住了,心想:只差一天不要緊吧,待我看看他畫的是什麼。於是,趁蒙大不在家,便推門進去打開畫箱。剎那間,只見那些尚未成真人真馬的紙片嘩啦啦飛出屋外,粘在村前的崖壁上,成了壁畫,這就是民間傳說中花山壁畫的來歷。
據有關史料記載,花山壁畫於南宋時期已被發現,《寧明州志》也有簡單的記載。但真正的科學調查卻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20世紀五十年代才開始的。為了揭開花山壁畫那神秘的面紗,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前來探奇考察。廣西有關部門組織的大型考察活動也有七八次之多,其中最大的一次考察活動是1985年4月至11月間,由自治區人大、政府、政協組織的有來自北京、內蒙古、湖北、四川、雲南、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市)十多個學科(包括歷史、民族、民俗、考古、美術、舞蹈、化學、碳素年代學等)的專家,他們對花山崖畫的作畫年代、內容性質、族屬問題、藝術風格等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考察和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花山之謎將會逐漸解開。至於壁畫的內容是什麼,人們只能望畫生義地去猜想了:有說是宗教祭祀的,有說是狩獵的,有說是練兵習武的,也有說是歡慶豐收或慶祝勝利的,甚至還有的說是從繪畫向象形文字過渡的語言符號,各抒己見,莫衷一是,加上它的繪製方法、繪畫工具、繪畫風格、美學價值等等,成為解不開、猜不透的千古之謎。
花山崖壁畫那古樸粗獷的筆法和風格,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神態,體現了古代壯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藝術水準。有關學者專家公認:寧明花山崖壁畫就其分布之廣,作畫地點之陡峭,畫面之雄偉壯觀,作畫條件之艱險,都是國內外所罕見,它不愧是壯族的藝術瑰寶,在世界美術史上應享有崇高的地位。
1988年,花山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它也成為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