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壁畫

花山壁畫

花山壁畫狹義是指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花山的崖壁畫。廣義是指考古工作者先後在憑祥、龍洲、寧明、崇左、扶綏、大新、天等等壯族聚居區的左江流域各縣發現的崖壁畫。因寧明縣的花山崖壁畫的畫幅最大,人物畫像最多,內容也最複雜,是上述各地崖壁畫的代表作。所以,人們把左江流域各縣的崖壁畫統稱為花山崖壁畫。以寧明的花山崖壁畫而言,畫幅中有人像、獸像、物像(似銅鼓或銅鑼的圖案、環首刀等)等。人像線條粗獷有力,形象古樸。所有畫像全部是土紅色,雖長年經風雨侵蝕,但有部分色澤依然清晰。花山崖壁畫不愧是壯族的藝術瑰寶。它那古樸粗獷的筆法和風格,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神態,體現了古代壯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藝術水準。有關學者專家公認:左江花山崖壁畫就其分布之廣,作畫地點之陡峭,畫面之雄偉壯觀,作畫條件之艱險,都是國內外所罕見,在世界美術史上應享有崇高的地位。現在花崖壁畫這一壯族藝術瑰寶已蜚聲國內外。

基本信息

簡介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距南寧160公里的寧明縣城,乘機動船從馱龍橋頭上船,沿明江順流而下,二小時可到達花山。花山整座峭崖畫滿了各種呈土紅色的人像和物像。人像中有正面和側面兩種姿勢。正面人像兩手高舉、兩腳叉開成立馬式。側面人像兩手平伸、兩腿微蹲成跳躍式,既像練兵習武,又如狂舞歡歌。物像中有似馬似狗的,有像藤牌、鑼鼓、太陽的 畫像中的人物線條粗獷,栩栩如生。正畫人像中有佩刀劍的,有戴桂冠的,是這些人物中的頭人或指揮者。其周圍都有一群“小人物”朝著他,組成了一幅幅神情各異的畫面。有關資料記載,花山崖壁畫寬220米,高45米,人物圖像1800多個,繪畫年代在東漢以前,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了,觀瞻者無不擊節讚嘆:--神奇啊,花山!

壯族先民繪製這個大型的崖壁畫用意是什麼?一些專家學者經過實地考察後, 有說是祝捷慶功,有的說是歡慶豐收,還有說是操練或出獵什麼的,說法不一。總之,目前仍是個迷。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花山崖壁畫不愧是壯族的藝術瑰寶。它那古樸粗獷的 筆法和風格,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神態,體現了古代壯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藝術水準。有關學者專家公認:左江花山崖壁畫就其分布之 廣,作畫地點之陡峭,畫面之雄偉壯觀,作畫條件之艱險,都是國內外所罕見,在世界美術史上應享有崇高的地位。現在花崖壁畫這一壯族藝術瑰寶已蜚聲國內外。

花山,位於寧明縣馱龍鎮的左江岸邊,距縣城約25公里,離南寧市180公里。在它那臨江的一面高約260米的崖壁上,有一組規模巨大、內容豐富而奇特的圖畫,這就是花山壁畫。花山壁畫狹義是指廣西寧明縣花山的崖壁畫,廣義是指考古工作者先後在憑祥、龍洲、寧明、崇左、扶綏、大新、天等等壯族聚居區的左江流域各縣發現的崖壁畫。因寧明縣的花山崖壁畫的畫幅最大,人物畫像最多,內容也最複雜,是上述各地崖壁畫的代表作。所以,人們把左江流域各縣的崖壁畫統稱為花山壁畫。以寧明的花山壁畫而言,畫幅中有人像、獸像、物像(似銅鼓或銅鑼的圖案、環首刀等)等。最 高的畫像距山腳約40米,人像最高大的有2.4米,最小的只有0.3米,多數人象在0.6米至;1.5米之間,雙腳下蹲叉開,呈八字形,雙手向上平舉,與人頭呈山字形。整個人像酷似青蛙在水中游泳的姿勢。人像線條粗獷,有力,形象古樸。所有畫像全部是土紅色,雖長年經風雨侵蝕,但有部分色澤依然清晰。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千百年過去了,壯族先民們生活與鬥爭的歷史早已隨著東流的江水漸漸逝去,但他們繪製的規模宏大壯觀的崖壁畫藝術,穿越了數千年漫長的歷史時空,經受著風雨的沖刷和雷電的搖撼,至今仍以鮮明的色彩、絢麗的風姿、獨特的風格和藝術獨立於世。

綜述

至今對於花山壁畫的文化內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意見不一。

目前較一致的觀點認為,花山崖壁畫乃壯醫為防病強身創製的功夫動作圖。從兩手上舉,肘部彎曲 90°~110°,半蹲式,兩膝關節彎成90°~110°,兩腿向後彎曲,兩手向上伸張等舞蹈動作,顯然有舒筋活絡、強壯筋骨等保健作用。利用舞蹈導引氣功等方法防治疾病,是古代傳統壯醫的一大特色。有學者將之與春秋戰國時期帶氣功銘文的玉佩和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導引圖帛畫並列為中國三大氣功文物,並認為花山氣功是壯醫乾坤掌子午功。

醫源於巫說

有學者把花山壁畫作為醫源於巫說的證據。認為它起初反映原始人的巫師祭水神與祈求生殖的生動場面,它是壯民祖先--駱越人的文化遺產。畫面除人物外,還有狗、鳥、船、刀、劍、鼓等。其中心人物形象高大,占據畫面中心地位,雙手曲肘上舉,兩腿叉開,做蛙形,圍繞著中心人物有數量眾多的小人,半蹲式側面,頭形髮式富有變化,場面宏大,畫法樸實,蔚為壯觀。畫面中心人物蛙形人便是當時的巫師。他們舉行這樣龐大的祭祀是為了求水神保佑豐收和保佑繁衍旺盛。

傳說

從前,寧明那利有一個叫做勐卡的青年,力氣非常之大,吃得非常之多,一餐六十斤米只夠吃粥,一百二十斤米才夠吃飯。有一次,他去坡寧拜訪朋友,飲

完了酒,走到村邊,看見有一頭黃牛偷吃田裡的禾苗,就拿一塊高五、六尺,長一、二丈的大石頭來打牛。由於用力過大,石頭從坡寧一擲到晚馱,有三、四十里遠。收谷時,他母親請人來割禾,幹了一天,不見他來挑,急得要死,催了幾次,他才動身。他用橫樑做扁擔,砍竹破蔑做捆索,把幾十個人割了一天的禾捆做一擔,末了還叫割禾的人坐在上面,一聳肩就挑了回來。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後來勐卡想造反,反對皇帝,但沒有兵馬,於是在紙上畫。他畫的兵馬,經過一百天就可以變成真人真馬。可是,不能給任何人知道。所以勐卡只好白天一人在屋子裡畫,晚上才去做工。因為白天大家都去田裡做工了。

秋收時,勐卡已經畫了九十多天,但這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他母親見他白天不做工,非常懷疑而且著急,有一天,趁他不在家,就悄悄地走進他的房間,打開箱子察看,誰知剛把箱打開,所畫的兵馬就都飛出來了。

岜來洞的兵馬勐卡的兵馬飛哪裡去呢?大家不知道。後來寧明岜耀屯有一個靠打柴為生的窮的到岜來(花山,壯名叫岜來。岜是壯語山的意思,來,壯語即花。岜來直譯就為花臉山。)打柴,不小心,柴刀掉落到崖邊,順著懸崖滑落下去。砍柴人順著陡崖爬到山腳下,不知不覺到了明江邊。這時,突然聽到敲鑼、打鼓、彈琴、唱戲的聲音從一個岩洞裡傳出來。砍柴人覺得很稀奇,便往洞口走去。一走到那裡,便看見有很多兵馬在那裡駐紮。他們見生人到來,就都圍攏上來查問:

“你是什麼人?”

“你來乾什麼的?”

“我是靠打柴為生的窮人。”砍柴的照直說,“我在山上把柴刀弄掉了,特地來找刀的。”

武士們見他為難的樣子,都很同情與憐惜。有一個人說:“你想要什麼東西,我們這裡都有,你自己選吧!”

這時,打柴的才發現這個山洞非常寬大,裡面堆滿金銀珠寶,閃閃發光。但他什麼也都不要,只要一把柴刀和兩斤米,說:“夠我今天吃的便可以了,我今天砍不了柴羅。”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從此以後岜耀屯的人生活遇到困難,便都到岩洞去找他們解決,年青人走親戚也去借一兩套衣服,姑娘們趕歌圩就去借首飾。但用完了就拿去還,不得私占。後來有個貪心的人借了不還,岩洞就自動關閉了。那個貪心的人懷恨在心,把這件事告訴了皇帝,皇帝認為那岩洞裡的兵馬一定是勐卡的兵馬,便派了許多人來打,山洞裡的兵馬們寡不敵眾,結果全部被殺光。血、人頭和屍首到處都是,映到明江邊的峭壁上,就形成現在的壁畫。

以後,凡是遇到陰雨天,走到河邊或山邊,還能隱約聽到號哭的聲音。人們都懷著沉重的心情,惋惜武士們的不幸遭遇,便商議請僧道來打醮,祈禱他們的英靈升天。

齋醮結束那天,人們發現洞口打開了,裡面露一口金鍋來。大家都很高興,想把金鍋搬出來用。可是,洞口開得太小,人進不去。大家就用手伸進去拉,三拉兩拉,把鍋耳朵拉斷了,洞口又緊閉起來。人們把拉出來的金鍋耳朵,拿到金鋪里去兌換,所得的錢還清了齋醮的用費後,只剩下一文銅錢。大家覺得這一文錢分又不好分,買東西也不好買,便索性拋到河上去。這一拋,卻招來了一陣洪水,洪水衝過岜耀對面的荒坡,水退之後,就現出一個沙洲,大家才知道這一文錢是個寶。現在這個沙洲象一文銅錢那樣圓,土地很肥沃,人們在上面種勞動甘蔗、花生,年年都有好收成。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自從那時候起,岩洞的洞門一直沒有再開過,也沒有再聽到敲鑼、打鼓、彈琴、唱戲的聲音了。人們要找洞口,總也找不到,只是聽講那河邊岸上有一塊象石碑一樣平滑的地方就是洞口。而花山壁畫的人獸圖形,就是當年那些英烈們的形象。每逢大風、打雷、下大雨,壁畫的圖形都有一些剝落,老人就這樣講:他們又去別處投生了,去做他們還沒有做完的事吶。

文化內涵

綜述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至今對於花山壁畫的文化內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意見不一。 目前較一致的觀點認為,花山崖壁畫乃壯醫為防病強身創製的功夫動作圖。從兩手上舉,肘部彎曲 90°~110°,半蹲式,兩膝關節彎成90°~110°,兩腿向後彎曲,兩手向上伸張等舞蹈動作,顯然有舒筋活絡、強壯筋骨等保健作用。利用舞蹈導引氣功等方法防治疾病,是古代傳統壯醫的一大特色。有學者將之與春秋戰國時期帶氣功銘文的玉佩和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導引圖帛畫並列為中國三大氣功文物,並認為花山氣功是壯醫乾坤掌子午功。

醫源於巫說

有學者把花山壁畫作為醫源於巫說的證據。認為它起初反映原始人的巫師祭水神與祈求生殖的生動場面,它是壯民祖先--駱越人的文化遺產。畫面除人物外,還有狗、鳥、船、刀、劍、鼓等。其中心人物形象高大,占據畫面中心地位,雙手曲肘上舉,兩腿叉開,做蛙形,圍繞著中心人物有數量眾多的小人,半蹲式側面,頭形髮式富有變化,場面宏大,畫法樸實,蔚為壯觀。畫面中心人物蛙形人便是當時的巫師。他們舉行這樣龐大的祭祀是為了求水神保佑豐收和保佑繁衍旺盛。

壯族歷史傳說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有學者根據壯族古史傳說、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民族心理 素質、行為特徵及圖騰象徵等方面研究,結合崖壁畫群的畫面造形,認為崖壁畫中特大巨人應是壯族占史傳說中擒雷屠龍、治理洪水創世紀的英雄人物布伯。波蘭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指出:“在面臨危機的時候,巫術也可以通過使一個人或幾個人成為權威或領導者的辦法幫助把一個部落的人組織起來”所以崖壁畫中的中心人物(特大巨人),既是布伯,又是巫師,是醫巫同源的最好說明。

駱越人祭祀水神的內容

有學者認為:畫上是駱越人祭祀水神的內容。駱越人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崇拜儀式,從駱越文化和發現的文物中可以推測出岩畫上的內容就是駱越人祭祀水神。所謂“駱”就是“鳥田”,是稻作文明;“越”是指青銅文明。“駱越”就是稻作文明之國,青銅文明之國。

2000多年前,生活在左右江流域的駱越人便發明了造船技術,最早的船是用木頭做的鳥頭船。可是人們乘船外出時,經常在水流湍急的地方沉船。久而久之,人們為保船隻出行平安,便在這些容易發生危險事故的地方祭祀“水神”。由於那時還沒有廟宇,所以才將祭祀時的動作及死去的人們畫上去,並用紅色標出來,用來召回河中的靈魂,以求生者行船平安。

祭祀時,彎膝舉臂的“青蛙”狀是駱越古人的標誌性動作,這一動作在岩畫中也是出現最多的,到現在還被人們沿用。隆安縣每年舉行的“六月六稻神節”上,其祭祀禮與岩畫的內容極相似。而且人們認為“稻神”是“水神”的母親,只要每年供奉“稻神”,便可永保平安豐收。

壯族師公舞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還有學者認為:花山壁畫的人物造型與壯族師公舞的舞姿、造型、面具、頭飾、劍器等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表現如下:其一,花山崖壁畫所體現的內容和壯族師公舞內容相近,都與祭祀有關。古代壯族先民由於天災人禍對他們致命的威脅,而他們對這些自然現象既無法理解,又無力征服,由此滋生出“萬物有靈”論,對這些自然物他們都視之為神,如地神、天神、水神、山神,從對自然崇拜發展到神靈崇拜。凡是民間重大節日,必請師公(巫師)主持祭祀儀式,‘師公”作為人與神的中介,戴面具,扮諸神,娛歌舞,祭天地,求四方。舞蹈的目的就是為了求神保佑五穀豐登、人畜平安、丁口興旺、社稷太平。其二,師公舞所使用的道具和花山崖壁畫中的許多圖像符號相對應。據說壯族師公舞“唱神必跳神,跳神必戴相”。“面具”是壯族師公舞的主要特徵之一,師公舞必須戴著代表神的形象的“相”,表示一種神秘氣氛,暗示神的附體,人與神相通,天與地相連;師公舞還“舞賴於岳,以岳伴舞”。“岳”的壯語譯音即鼓,師公舞是隨鼓而跳的,“凡跳神之舞,必持神之器”。師公舞離不開法器,如刀、劍等,這樣才能鎮魔除邪,驅疫消災。花山崖壁畫中也有很多鼓的圖像符號,如:芒星、環圈、內環帶點形等,首領人物都佩帶環首刀,很多人物圖像戴有全蒙臉,三隻眼、四隻眼的面具,均與師公舞極其相似。其三,壯族師公舞的舞蹈造型與花山崖壁畫上的人物造型相似。師公舞中最典型的舞姿造型就是蛙式造型,蹲檔式雙臂屈肘上舉。“青蛙叫,雨水到”青蛙在壯族人民心中是神的地位,這種典型的蛙式造型是壯族人民圖騰崇拜意識的形象反映,花山崖壁畫成千上百的人物圖像大多都是這樣的造型,特別是高高在上的正身人像,就是典型的蛙式造型。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壯族師公舞與花山崖壁畫一脈相承,同出一轍。師公舞是從古代駱越人,即壯族先民的祭祀禮儀舞蹈中脫胎出來的,是古代祭祀舞蹈的“活化石”。

“病痛”

花山壁畫的“病痛”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據當地文物管理部門統計,花山壁畫的脫落面積已經超過了500平方米,鱗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狀剝離的圖案占整個壁畫的二分之一。在石壁上,不少圖案被白色顆粒狀的沉澱物復蓋住。一行行的白色沉澱物就象花山壁畫在流淚和無聲地哭訴著病痛。實際上廣西有關部門早已啟動了花山壁畫的保護工程。然而由於花山岩畫獨特的塗繪作畫方式,保護工作缺乏可借鑑的經驗。為了避免保護過程中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一切都必須從頭開始研究論證。在這樣的情況下,廣西文物部門較薄弱的科研力量和匱乏的研究經費無法保證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全國各方面專家考察寧明花山壁畫病害情況後,面對已經被病害折磨得失去本來面目、片狀剝落嚴重、逐漸瀕臨消失的花山壁畫,心急如焚,不約而同發出呼籲:對花山壁畫,當務之急是趕快實施搶救工作。

廣西文物工作隊與西北大學合作開展的《寧明花山壁畫風化機理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表明,目前花山壁畫面臨的4大類病害是:岩畫岩石塊體崩落、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生物風化。它們同時存在又互為因果。專家們肯定了課題的研究,同時提出了極有針對性的建議。袁道先院士認為,裂隙水、大氣等因素都是病害的原因,所以加緊對各項環境的監測非常重要,可以從各種數據變化中找到原因。

高級工程師馮水濱建議,應該將壁畫上各個出水洞用反光材料標識清楚,可以實施局部堵水,並加緊搶救因滲水而開裂的縫隙,延緩病害發生。葛修潤院士從近年來花山病害的加劇看到人類活動對壁畫存在的負面影響,提出—定要注意處理好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

為了呵護這“脆弱”的千年古蹟和緩解它的“病痛”,近幾年,當地政府同時花大力氣去對花山壁畫旅遊景區的環境進行整改。

“服藥”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寧明花山岩畫保護工作正按部就班進行。此前,國家文物局為該項研究首期劃撥的70萬元項目資金現已悉數到位。據介紹:為使該次保護工作得以有效順利進行,文物部門現正在做風化病害研究,還有文物岩畫清洗課題,由於部分新技術國內沒有先例,是攻關的“硬骨頭”,目前文物部門考慮要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目前,岩畫病害機理已進行材料分析,並把各種保護材料做篩選,待報請文物主管部門批准。預計2003底可進行現場實驗,眼下正在做一些保護方案。

值得慶幸的是,2009年9月5日,花山壁畫保護專家從寧明傳來好訊息:一種用於治理花山壁畫石塊剝落和去除壁畫顆粒狀沉澱物的新型材料最近被專家研製成功,並於近日在花山進行了現場試驗。

據西北大學博士郭宏介紹,片狀剝離是花山壁畫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對壁畫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現在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對這種即將剝離的岩石剝片進行粘合加固。這些粘合加固材料最基本的要求是抗潮濕環境和在潮濕的岩壁上能夠固化貼上。

在花山壁畫現場,專家採用特殊的注射器將粘合劑灌入岩石裂縫,這種粘合劑經過半個小時後,達到了良好的固化效果。

據悉,這種材料的成功試驗在世界文物界還是首次。這種由我國專家自行研製出來的粘合材料既不影響文物的外觀,而且還具有伸縮性和可逆性,在若干年修補材料老化後還可以取出重換。這種粘合材料已經解決了性能上的主要問題,試驗需要改進的方面將不再困難,很快這種粘合劑將套用到各類岩畫的保護上。

此外,由於花山岩壁有很多滲水點,使岩畫上形成了大量白色顆粒狀的沉澱物,這種沉澱物物如果不及時治理,將會擴大和蔓延侵蝕岩畫。為此,專家們還進行了一種名為EDTA材料的試驗,經過試驗證明,這種材料可以有效軟化附著在壁畫表面的白色顆粒狀沉澱物。

由於壁畫治理是一個國際性的難題,花山壁畫病害治理涉及多種學科,解決了岩畫剝落和白色碳酸鈣沉澱物附著這兩大難題後,下一步專家們將把工作重點放在治理滲水和粉塵復蓋等問題上。

雖然拯救花山壁畫是長期而艱巨的工程,但畢竟還是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讓人們看到了保護花山岩畫的希望。花山壁畫——我們期待你的早日康復。

五個之最

第一,“地點”規模之最;第二,稻作文化之最。第三,直觀歷史之最。第四,畫風綿延之最。第五,活態民俗之最。花山壁畫的五個之最,是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精神的體現。

五大謎團

寧明花山壁畫的五大謎團一直是無法解開的“千古之謎”,現在,花山風景區的投資商決定重獎能解開花山“千古之謎”者, 誰是真正的解謎主人? 這筆巨額獎金屬於誰? 如果你有這方面的才能,大可一試!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謎團一: 這些神奇壁畫所表現的內容和主題是什麼?

謎團二: 壁畫繪在江邊的懸崖峭壁上,它又是怎樣畫上去的呢?

謎團三:赭紅色的壁畫久經千年風雨長留至今,現在仍然鮮艷清晰,它到底是一種什麼顏料?

謎團四: 花山崖壁畫成畫年代尚未定論,考古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但據歷史學家考察,至少在2000~3000年以前,到底具體是多少年呢?

謎團五: 在花山崖壁畫群附近的(扶綏縣城對岸)貝丘遺址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是否與花山壁畫有直接聯繫?是壁畫作者留下的還是他們的先祖?

壁畫圖案充分反映了從戰國到漢代壯族人民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內容。這樣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壁畫,不僅在我國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所以說花山壁畫堪稱戰國到漢代壯族的一部歷史書卷,是壯族古代藝術的瑰寶和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千年文化的結晶。解讀壁畫圖案蘊涵的千古謎團一直是專家學者研究不完的課題。

研究

最早對花山壁畫展開考察和研究的學者,為“黃派”成員、廣西第一位考古研究員黃增慶。他於1957年相繼發表了《談桂西壯族自治州古代崖壁畫及其年代問題》(《廣西日報》1957年3月9日)、《廣西明江、江兩岸的古代壁畫》(《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四期)兩篇論文,率先對花山壁畫展開了研究。隨後,有關花山壁畫研究的大量論著陸續問世,從而為世人全面了解花山壁畫的重要價值提供了幫助。已經出版的《廣西左江岩畫》、《廣西左江流域岩畫考察與研究》、《廣西先秦岩洞葬》等論著,深入探討了花山壁畫和百越先民文化等問題。

申遺

花山壁畫花山壁畫

1988年,花山岩畫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以花山岩畫為中心的花山風景區被定為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區,成為與桂林灕江、桂平西山齊名的廣西三大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區之一。2001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實施花山岩畫保護計畫,對保護岩畫進行深入研究。2003年6月,廣西啟動花山岩畫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的申報工作,2004年11月,花山岩畫以國內罕見的“雙遺產”形式,被國家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2007年,靈渠和花山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8年開始,廣西壯族自治區全面啟動寧明花山申報世界性文化遺產的工作。“申遺”成功,可讓花山得到有效保護。雖說取得初步成功,但任重而道遠,畢竟預備名單中有全國35個項目,而中國每年獲得正式批准的只有一兩個項目。

前景

花山壁畫作為世界同類岩畫中單位面積最大、畫面最集中、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岩畫,被譽為是中國稻作

花山崖壁畫花山崖壁畫

文化的最大標誌、壯族文化瑰寶和世界岩畫的極品。目前尚未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和開發,配套設施不完整,交通仍有待提高,雖然區域內旅遊項目類豐富,但是旅遊資源未能得到整合利用。一旦這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花山壁畫將成為整個廣西旅遊發展繼桂林,北海,百色之後的第四增長極,同時也將成為“北敦煌,中龍門,南花山”的局面。因此,花山壁畫開發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和深層發展潛力。

神秘花山壁畫

花山,位於寧明縣馱龍鎮的左江岸邊,距縣城約25公里,離南寧市180公里。在它那臨江的一面高約260米的崖壁上,有一組規模巨大、內容豐富而奇特的圖畫,這就是花山壁畫。這一畫幅寬將近200米,高約四五十米,上面用赤紅色的顏料畫著密密麻麻的圖像,經統計約有1800多個。其圖像之多,分布之廣密,作畫地點之陡峭,作畫條件之艱險,都被公認為國內外罕見。

據考證,這些壁畫是壯族先民創作的,成畫年代約在2000多年前。令人稱奇的是,經歷了如此久遠的年代的風吹日曬,壁畫的顏色仍然非常鮮艷,不知先民們是用什麼顏料畫的。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聳險駿的崖壁上,那些圖像是怎么畫上去的?至今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一個個謎一樣的問題,吸引著無數的學者和遊人去思考,去探索。

南寧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