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種茶

安溪茶的拼配茶稱為色種茶。福建省安溪縣是烏龍茶主產區,50年代開始,為了便於分類列等,將安溪烏龍茶分為鐵觀音,色種茶及烏龍三個品類,除鐵觀音及烏龍外,其他品種均歸入色種茶。色種茶就是屬於烏龍茶,一個是大類一個是小類。所謂色種茶就是除鐵觀音品種以外的其它品種的總稱。

簡介

色種茶有大葉奇蘭、黃棪(黃旦)、鐵觀音、梅占等。製法是先曬青。曬青方法是先將採下的鮮葉在廠內地面的竹簾上攤放,厚10cm,然後移到陽光下曬青,葉層厚3cm左右,翻抖3-4次,每翻一次,攤放的面積逐漸收縮加厚,當氣溫為26-28℃時,曬20-30分鐘即可。曬青後的葉子移入室內陰涼處涼青,葉攤於茶簾上,每簾1-2kg,一小時後即可搖青。一般搖青5-6次。搖青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搖轉次數一次比一次多;靜置時間,先短後長,堆葉先薄後厚。做青結束進行炒青1-2次,揉捻1-2次,最後烘焙至足乾。

色種茶的定義

其實,要求是拼配過的多種品種茶葉,才能稱為“色種茶”,單一品種的茶葉稱色種茶有些欠妥,如毛蟹茶,稱它為色種茶雖然沒有錯誤,但是不確切。因為只說出了種類,太廣泛了。再比如說,毛蟹也可以稱之為烏龍茶,那就更加正確了。誰也不會有疑問。

色種茶的生長環境

安溪縣全縣各不同海拔地區年平均氣溫15--21℃,極端最低氣溫零下0.9—5℃,平地極端最高氣39.3℃,≥10℃穩定積溫4725—7315℃,年日照時數1800—2030小時,無霜期260一324天,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相對濕度76%一80%以上。重視良種安溪縣茶區民眾選育,並掌握了無性繁殖手段,無性系茶樹品種之多為全國之冠,據縣茶樹品種普查結果,現有茶樹品種達50個以上。其中普通栽植的有鐵觀音、本山、黃淡(黃旦)、毛蟹、烏龍、梅占、奇蘭等。鐵觀音、毛蟹、梅占、黃淡、大葉烏龍、本山在1984年於廈門召開的全國茶樹良種審定會上被認定為全國良種。50年代開始,為了便於分類列等,將安溪烏龍茶分為鐵觀音、色種及烏龍三個品類,除鐵觀音及烏龍外,其他品種均歸入色種。近年黃淡品種已單列出來。據1937年莊燦彰統計,烏龍品種占全縣產量的38%,目前大部已為鐵觀音、毛蟹等所取代,少量烏龍多混入色種出售。現安溪色種占安溪烏龍茶總產量的80%以上。據1983年資料,安溪色種在全縣茶樹栽植面積中,本山占12%,毛蟹占21.2%,烏龍占16.4%,梅占占10.5%,奇蘭占2.7%,其他色種占21.2%(另鐵觀音占13.1%,黃淡占2.9%)。

色種茶的採制技術

安溪種的採制期,因品種不同和茶園海拔高度不同,差異甚大。一般春茶在穀雨至立夏之間。夏茶在夏至前後。暑茶在大暑後處暑前。秋茶在秋分至寒露之間。冬茶在霜降後。海拔500米的茶園,一般春茶開採期為早芽種在4月14日--4月24日;中芽種在4月22日--5月2日;遲芽種在4月30日--5月6日。色種的初制工藝基本與鐵觀音相同,但因各品種鮮葉特點不同,掌握上也不同。曬青的失水率以梅占為最高,次為奇蘭、毛蟹,再次為本山、烏龍。做青程度毛蟹、大葉烏龍、奇蘭等宜稍重,促使青味散發,但應注意保持鮮活和品種香。梅占等宜較嫩采,重曬,輕搖,以使發酵充分,青辛味散發,轉清香味。烏龍等宜輕曬,重搖,促消青味;發酵宜適中。

色種茶的種類

色種茶包括黃金桂、毛蟹、本山、奇蘭、梅占、烏龍等等。

色種茶中各品種茶的形、色、味各有特色。

本山:茶條壯實沉重;梗鮮亮,較細瘦,如”竹子節”尾部稍尖;色澤鮮潤呈香蕉皮色;茶湯橙黃色;葉底黃綠;葉張尖薄,長圓形,葉面有隆起,主脈明顯,味清純略濃厚,香類似鐵觀音而較清淡。

毛蟹:茶條緊結,梗圓形,頭大尾尖,芽葉嫩多白色茸千毛,色澤褐黃綠,尚鮮潤。茶湯青黃或金黃色。葉底葉張圓小,中部寬,頭尾尖,鋸齒深密,銳而且向下鉤,葉稍薄,主脈稍浮現。味清純略厚,香清高,略帶茉莉花香。

奇蘭:茶條較細瘦,梗較細,葉柄窄;色澤黃綠色或褐綠色,較鮮潤。湯色黃或深黃。葉度葉張圓,頭尾尖,呈棱形,葉面有光澤,主脈浮現,稍顯白色。味清純甘鮮,香氣清高。

梅占:茶條壯實大,梗肥、節間長,色澤褐綠稍帶暗紅色,紅點明。湯色深黃,葉底葉張粗大,長而浙尖,主脈顯,鋸齒粗銳。味厚香濃,帶線香香氣。

色種茶圖片說明 色種茶圖片說明

烏龍:茶條瘦小,頭尾尖,質輕,梗頭短水,梗皮不光亮,色澤褐,較不鮮潤。湯色青黃,淺黃或橙黃,葉底葉張薄,葉脈浮現;鋸齒較粗鈍。味清純稍薄,香帶焦糖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