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色種茶

安溪色種茶

福建省安溪縣是烏龍茶主產區,50年代開始,為了便於分類列等,將安溪烏龍茶分為鐵觀音,色種茶及烏龍三個品類,除鐵觀音及烏龍外,其他品種均歸入色種茶。色種茶就是屬於烏龍茶,其一個是大類一個是小類。所謂色種茶就是除鐵觀音品種以外的其它品種的總稱。

安溪色種茶概述

安溪色種茶安溪色種茶

福建省安溪縣是烏龍茶主產區,地處戴雲山脈的東南坡,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倒。西部以山地為 主,層巒疊嶂,最高峰海拔達1600米,通稱“內安溪”。東部以丘陵為主,通稱“外安溪”。以往茶區集 中於內安溪,50年代以來茶區不斷發展擴大,目前已遍及全縣,常年茶產量占福建省茶產總量10%以 上,居全省首位。安溪縣全縣各不同海拔地區年平均氣溫15--21℃,極端最低氣溫零下0.9—5℃,平地極端最高氣溫39.3℃,≥10℃穩定積溫4725— 7315℃,年日照時數1800—2030小時,無霜期260 一324天,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相對濕度76% 一80%以上。  

重視良種安溪縣茶區民眾選育,並掌握了無性繁殖手段,無性系茶樹品種之多為全國之冠,據縣茶樹品種普查結果,現有茶樹品種達50個以上。其中普通栽植的有鐵觀音、本山、黃淡(黃旦)、毛蟹、烏 龍、梅占、奇蘭等。鐵觀音、毛蟹、梅占、黃淡、大葉烏龍、本山在1984年於廈門召開的全國茶樹良種審定會上被認定為全國良種。

50年代開始,為了便於分類列等,將安溪烏龍茶分為鐵觀音、色種及烏龍三個品類,除鐵觀音及烏龍外,其他品種均歸入色種。近年黃淡品種已單列出 來。據1937年莊燦彰統計,烏龍品種占全縣產量的38%,目前大部已為鐵觀音、毛蟹等所取代,少量烏龍多混入色種出售。現安溪色種占安溪烏龍茶總產量的80%以上。據1983年資料,安溪色種在全縣茶樹栽植面積中,本山占12%,毛蟹占21.2%,烏龍占 16.4%,梅占占10.5%,奇蘭占2.7%,其他色種占 21.2%(另鐵觀音占13.1%,黃淡占2.9%)。

採制期

安溪色種茶的採制期,因品種不同和茶園海拔高度不同,差異甚大。一般春茶在穀雨至立夏之間。夏茶在夏至前後。暑茶在大暑後處暑前。秋茶在秋分至寒露之間。冬茶在霜降後。海拔500米的茶園,一 般春茶開採期為早芽種在4月14日--4月24日; 中芽種在4月22日--5月2日;遲芽種在4月30日 --5月6日。

初制工藝

安溪色種茶安溪色種茶

色種的初制工藝基本與鐵觀音相同,但因各品種鮮葉特點不同,掌握上也不同。曬青的失水率以梅 占為最高,次為奇蘭、毛蟹,再次為本山、烏龍。做青 程度毛蟹、大葉烏龍、奇蘭等宜稍重,促使青味散發, 但應注意保持鮮活和品種香。梅占等宜較嫩采,重 曬,輕搖,以使發酵充分,青辛味散發,轉清香味。烏 龍等宜輕曬,重搖,促消青味;發酵宜適中。色種初制 過程中包揉工序不如鐵觀音那么考究。

各品種特色 

安溪烏龍茶安溪烏龍茶

色種中各品種茶的形、色、香、味各有特色:

本山:茶條壯實沉重,梗鮮亮,較細瘦,如“竹子 節”,尾部稍尖,色澤鮮潤呈香蕉皮色;茶湯橙黃色; 葉底黃綠;葉張尖薄,長圓形,葉面有隆起,主脈明 顯,味清純略濃厚,香類似鐵觀音而較清淡。

毛蟹:茶條緊結,梗圓形,頭大尾尖,芽葉嫩多白色茸毛,色澤褐黃綠,尚鮮潤。茶湯青黃或金黃色。葉 底葉張圓小,中部寬,頭尾尖,鋸齒深、密、銳而且向 下鉤,葉稍薄,主脈稍浮現。味清純略厚,香清高,略 帶茉莉花香。  

奇蘭:茶條較細瘦,梗較細,葉柄窄;色澤黃綠色 或褐綠色,較鮮潤。湯色青黃或深黃。葉底葉張圓, 頭尾尖,呈棱形,葉面有光澤,主脈浮現,稍顯白色。 味清純甘鮮,香氣清高。

梅占:茶條壯實長大,梗肥,節間長,色澤褐綠稍 帶暗紅色,紅點明。湯色深黃或橙黃,葉底葉張粗大, 長面漸尖,主脈顯,鋸齒粗銳。味厚香濃,帶線香香氣。

烏龍:茶條瘦小,頭尾尖,質輕,梗頭短小,梗皮不光亮,色澤褐,較不鮮潤。湯色青黃、淺黃或橙黃, 葉底葉張薄,葉脈浮現;鋸齒較粗鈍。味清純稍薄,香帶焦糖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