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面起降場

艦面起降場

艦面起降場,航空母艦上供艦載飛機起飛、著陸和停放的上層甲板,又稱飛行甲板。航空母艦實質上是一種獨立的活動機場。現代的大型航空母艦可載100多架攻擊、截擊、偵察、聯絡、救援、空中預警和指揮等各種用途的軍用飛機。艦上有通信、導航等設備,有存放飛機、燃油和進行維修的機庫、油庫、車間,還有艦上飛行員、指揮員和地勤、後勤等各類人員所必需的作戰訓練、生活設施和文體活動場所。為保證飛機的正常起飛和著陸,飛行甲板上有一套包括跑道、彈射器和攔阻器等在內的起飛和著陸設施。

艦面起降場

正文

 飛機從艦上起飛的試驗始於1910年。美國人E.伊利駕駛寇蒂斯飛機從巡洋艦上臨時鋪設的木質平台上起飛。1911年他又駕機在軍艦上用22根攔阻索組成的攔阻器著陸成功。早期的試驗是在一般戰艦上加裝某些設施進行的。1917年英國用一艘巡洋艦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它能載20架飛機,飛機可在甲板上起飛和降落。真正的航空母艦始建於日本。日本的“風翔”號航空母艦於1922年開始服役。不久,英國和美國也建造了航空母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噴氣式海軍飛機的出現,所有航空母艦都進行了改造並建造了新式航空母艦。英國在這方面作出的貢獻是製造了蒸汽彈射器、斜角甲板和鏡像著陸裝置。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攻擊航空母艦是美國的“企業”號(圖1),於1961年服役。它長343米,飛行甲板最寬處為78米。艦上官兵4600人。共載 100多架飛機。蘇聯從60年代起也陸續建造了“莫斯科”號、“列寧格勒”號和“基輔”號等3艘直升機航空母艦。
艦面起降場艦面起降場
跑道 在現代的斜角甲板航空母艦上,整個飛行甲板劃分為著陸、彈射和停放 3個區域。起飛跑道與船體中心線平行,著陸跑道則與船體中心線有10°的夾角。這種斜角甲板的優點是起飛和著陸能同時進行,互不干擾,如著陸飛機未能夠鉤住攔阻索時,可再次起飛而不致與停放在甲板上的其他飛機相撞。
彈射器 使飛機在很短距離內加速到起飛速度的裝置。過去是用壓縮空氣和火藥等作為動力,現代則採用蒸汽。因為後者能提供的動力更大,操作更快。蒸汽彈射器裝在甲板下面,彈射車導軌與甲板表面齊平(圖2)。飛機通過系機索與彈射車相連,彈射車則由蒸汽推動的活塞帶動。彈射前,爪卡裝置調節彈射車的向前位置,使系機索與著陸鉤牽制裝置都處於張力狀態。起飛時,飛機與彈射車一起由活塞帶動加速前進,著陸鉤牽制裝置隨即脫開。到達彈射終點時飛機達到起飛速度,活塞開始剎車,系機索自動從飛機上脫開,飛機即起飛升空。活塞的剎車靠截斷蒸汽來路與活塞行程末端的水制動來完成。然後由返回機構把活塞和彈射車帶回到初始彈射位置,準備再次彈射。
艦面起降場艦面起降場
大型航空母艦上一般有2~4套彈射器。裝 4套時能在15~20秒鐘內彈射一架飛機。
攔阻器 吸收著陸飛機的動能,使其在儘可能短的距離內停下的裝置。它由橫跨甲板跑道、離甲板表面一定高度不多於6 根的鋼索和與鋼索兩端相連的兩個能量吸收器組成。著陸飛機放下尾部的著陸鉤,鉤住其中一根鋼索,飛機前進被鋼索阻攔,動能被兩個能量吸收器所吸收,速度頓減,最後停止滑跑。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