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蒙蒙古族鄉

興蒙蒙古族鄉

興蒙蒙古族鄉是雲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鄉,於1987年底建鄉。位於杞麓湖西,距縣城15km,東與九街鄉大河嘴相連,南、西、北三個方向與河西鎮螺髻、寸村、下回村、戴文、解家營、石山嘴毗鄰。轄區面積4.77平方公里,除農業外還有漁業和鄉鎮企業,企業主要是建築業、印刷業和飲食服務業。文化遺產主要是“三聖宮”、蒙古族祠堂建築。

基本信息

(圖)興蒙蒙古族鄉興蒙蒙古族

簡介

(圖)興蒙蒙古族鄉興蒙蒙古族鄉

興蒙蒙古族鄉位於杞麓湖西,距縣城15km,東與九街鄉大河嘴相連,南、西、北三個方向與河西鎮螺髻、寸村、下回村戴文解家營、石山嘴毗鄰。耕地258ha,主要分旱地、水田和果林地,除農業外還有漁業和鄉鎮企業,企業主要是建築業、印刷業和飲食服務業,現企業數為27家。

1998年農民人均收入2298元。於1987年底建鄉。轄區面積4.77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0.72畝;2002年末,有1676戶5528人,有8個民族居住,其中蒙古族5347人,占96.7%。經濟以農業、建築業和加工業為主。2002年末,經濟總收入達6586萬元;工業收入1672萬元,運輸收入1372萬元,商飲服務業收入898萬元。至2003年年底種植面積將達150餘畝。共投資94.89萬元完成各類水利工程14件,同時積極籌措資金12.3萬元,加快交通、集鎮等基礎設施建設。

興蒙蒙古族鄉的文化遺產主要是“三聖宮”、蒙古族祠堂建築。

歷史沿革

興蒙蒙古族鄉,解放前名為“魚夫村”,解放後更名為興蒙鄉,1988年1月7日建“興蒙蒙古族鄉”。解放前鄉人口僅為3034人。興蒙鄉蒙古族主要是元代隨軍來雲南落籍的,其語言風俗仍有保留,並有祖廟“三聖宮”等。興蒙鄉是雲南省唯一的蒙古族鄉,其語言、衣飾、飲食、宗教十分有特色,並有許多元代古籍和古文化建築,加之鄉鎮後的鳳凰山十分美麗,很適合開展蒙古族活動“那達幕大會”(已開過六次)以及開發體現雲南蒙古族風俗的旅遊項目。

行政區劃

興蒙蒙古族鄉轄5個自然村:北閣村 中村 下村 交椅灣桃家嘴村

自然概貌

興蒙蒙古族鄉地處通海湖盆區,屬中亞熱帶半濕潤涼冬高原季風氣候。常年四季溫和,年平均氣溫15.4℃。主要自然災害為旱災、澇災、冰雹、地震。20世紀90年代以後,以澇災最為嚴重。地形以壩區盆地為主,兼有小面積丘陵,土壤為赤紅色,植被為次生針闊林葉混交林。全鄉自然資源比較貧乏,石灰岩是主要礦產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稀缺,但水資源較為豐富,鄉內的中河及小海塘與杞麓湖相連。

經濟狀況

2002年末,經濟總收入達6586萬元,比2001年的6103萬元增483萬元,增長7.9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16元,比2001年的2513元增103元,增長4.1%;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4.24萬元,比2001年的59.32元增14.72萬元,增長25.15%。現價農業總產值達1354萬元,同比增加171.01萬元,增長14.5%;現價畜牧業總產值達598萬元,同比增加72.47萬元,增長13.8%;現價工業總產值達1669萬元,同比減少878萬元,減34.5%。

非公經濟以建築餐飲和加工業為主,對非公企業的發展一直採取積極引導、扶持發展成立商會等形式,抓好扶持發展,並把發展非公經濟作為提高全鄉綜合經濟實力的根本途徑,保持了非公經濟的平穩發展,2002年末,農村工業收入1672萬元,運輸收入1372萬元,商飲服務業收入898萬元。

農業結構

(圖)興蒙蒙古族鄉興蒙蒙古族鄉--甜瓜

興蒙蒙古族鄉鞏固烤菸蔬菜生產,以甜瓜種植為重點,積極發展高效農業。甜瓜種植已成為帶動興蒙經濟成長的一個亮點,瓜農成立了“甜瓜專業合作社”,種植及經營已形成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2003年1—5月份,已發展到65畝57個棚,產值達100多萬元;並已報省、市、縣農業部門立項進行重點扶持,登記成立了“興蒙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申請註冊了“興蒙”牌農產品商標,申報了無公害認證;甜瓜產業化發展正按規劃穩步推進,至2003年年底種植面積將達150餘畝。

2008年,共有478戶種植甜瓜,面積1262畝,產量27198公斤。每畝烤菸毛收入大概在3000元到5000元左右。興蒙的烤菸是成片種植,凡分在鄉政府規劃好的種植區內,農民就得種植烤菸,烤菸生產已經成為鄉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共投資94.89萬元完成各類水利工程14件,同時積極籌措資金12.3萬元,加快交通、集鎮等基礎設施建設。

建築名勝

(圖)興蒙蒙古族鄉興蒙蒙古族鄉--蒙古族祠堂

鄉鎮後面是鳳凰山,鎮中心有一座“三聖宮”,內供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哥縮象,並有元、明、清時期碑刻10塊。三聖宮始建於清同治十三年。還有蒙古族祠堂建築。

普家祠堂

普家祠堂位於中村的西部,緊接鳳凰山,坐北朝南,前高后低,始建於清朝,經過幾次加建和修建。房屋結構沿襲了興蒙鄉建築的一貫風格:土木結構,木架,立柱,土坯牆壁和瓦頂,瓦頂還有翼角向上伸開。祠堂的堂屋由三個寬14、16和14溝的房間組成。堂屋、耳房與倒八尺之間圍城一個天井,形成這裡典型的“三間四耳倒八尺”的建築風格。祠堂前有一戲台,大門在祠堂左側。新建的門外也掛起了“興蒙鄉中村老年學校”和“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中村老年人協會”的牌子。

期家祠堂

白閣的期家祠堂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位於鳳凰山腳下三聖宮的左側,是興蒙蒙古族鄉幼稚園所在地。整個院子的房間被連成一體,分為上下兩層。院子中間有十五級的樓梯通向堂屋,上層和耳房相連,房檐下的房梁被用原木的木雕裝飾還清晰可見。整個房梁的木雕被分為三段,中間由鸚鵡頭形的圓雕隔開。樓梯左右兩側各有一根木質的燈籠柱,石質的底座形似燈籠。堂屋的左右兩層各有一道門通向耳房。

華家祠堂

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已成為興蒙鄉第二村民組的辦公所在地。祠堂同樣坐北朝南,院子大門開在整個院子的中間,大門頂的三條邊形成兩個翼角向上方延伸。祠堂是“三間四耳倒八尺”的格局,堂屋由三間寬分別為16、18和16溝的房間組成,四間比堂屋稍矮並被分為兩層的耳房。天井裡通向堂屋的台階有六級。耳房的上層堆放著隊里的桌椅板凳,下層右邊新修了一個很大的灶台,左邊是兩間生產隊的辦公室。

參考連結

[1] 趣普科技 http://www.8880328.com/sight/view/10765

[2] 千龍新聞網 http://auto.nv.qianlong.com/Play.aspx?ID=b3889e3e-6ffa-4853-9acd-e40569d56679

[3] 內蒙古晨報 http://www.nmgcb.com.cn/HTML/story/2008022114441.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