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城縣

興城縣

興城縣(XingchengXian)位於遼西走廊中部。東南瀕臨渤海,西南與綏中縣為界,面積二千一百四十七平方公里。多數為漢族,還有滿、回、蒙古、朝鮮、錫伯等民族。全縣劃為二十五個農村人民公社,兩個鎮,轄三百二十九個生產大隊。

基本信息

興城縣(XingchengXian)位於遼西走廊中部。東南瀕臨渤海,西南與綏中縣為界,西北接建昌縣,東北鄰錦西縣。面積二千一百四十七平方公里。多數為漢族,還有滿、回、蒙古、朝鮮、錫伯等民族。全縣劃為二十五個農村人民公社,兩個鎮,轄三百二十九個生產大隊。縣人民政府駐興城鎮,距省會瀋陽二百六十五公里。

地貌特徵

全縣地勢西高東低,東部沿海為平原地帶,是遼西走廊的一部分。中部為丘陵。北部、西部為山地。位於城東六里的首山,雖海拔僅三百多米,但平地突起,山勢挺拔,三峰相峙,狀若人首,名”三首山”,有“三首六冠"之稱。

縣名由來

興城縣名源於遼代。當時興城曾設嚴州(治所舊址在今曹莊公社四城子),轄興城縣,縣城址設在桃花島上(即今菊花島城子裡屯)。金時無變化。"明宣德三年,總兵巫凱與都御史包懷德題奏合前屯,錦州之地於曹莊湯池之北始建衛城”。周圍五里,一百九十六步,高三丈,池周圍七里,八步深一丈五尺門四。置寧遠衛,即今興城縣城,清為寧遠州。乾隆四十六年重修縣械。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因與甘肅新疆湖南山西省寧遠縣同名,故再啟用舊稱,改為興城縣。

歷史變革

興城戰國時屬燕國遼西郡。西漢時屬幽州刺史部遼西郡。東漢屬遼東屬國。三國時屬幽州昌黎郡(今義縣)。西晉屬平州昌黎郡。東晉十六國前燕、前秦、後燕仍屬平州昌黎郡。南北朝時屬營州昌黎郡(今朝陽)。隋屬柳城郡柳城縣。唐朝屬營州轄地。遼在中京道設興城縣為嚴州治所,屬錦州,(見《遼史.元地理志》),當時駐在覺華島上(今菊花島)。金屬北京路興中府(今朝陽),仍叫興城。元屬大寧路瑞州。明設寧遠衛。清改為寧遠州屬盛京。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改稱興城縣屬奉天省。一九二九年屬遼寧省。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屬偽奉天省興城縣。一九三四年屬錦州省。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建立了興城縣人民政府,屬遼西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一九四五年冬國民黨占領興城縣大部,成立興城縣政府,屬遼寧省轄。我縣政府迂至三道溝(今三道溝公社)。一九四八年十月興城再次解放,縣人民政府由三道溝遷回城內。一九四九年屬遼西省。一九五四年屬遼寧省。現為錦州市轄縣。

相關詞條

遼西走廊 渤海 綏中縣

參考連結

(1)[中國遼寧] http://zgln.lnd.com.cn/gk/200509/347820050921.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