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牛頓以來的科學家

第一編科學與科學活動的運行 5反科學與對科學的反省 第二編科學家的基本特徵

圖書名:自牛頓以來的科學家

圖書信息:

作 者:張九慶 著
出 版 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2-11-1
版 次:1
頁 數:594
字 數:450000
印刷時間:2003-4-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2
I S B N:9787533632847
包 裝:平裝

推薦語:

本書介紹了科學家們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從事不同領域研究、具有不同性格的一群人。科學的重點和前沿領域不斷地變化,科學家的需求與供給也隨之而變化。

內容簡介

本書以大量詳實的資料,從多個方面、多種角度對近現代以來的科學家進行了總體描述;把科學家放在社會大環境下,分析了科學家的基本特徵。本書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目錄


總論
第一編 科學與科學活動的運行
第1章 關於科學、偽科學與反科學
1 如何定義科學
2 科學的效用
3 科學與藝術某些不同的特性
4 偽科學與偽科學家
5 反科學與對科學的反省
6 科學是否終結
7 ?社會學看科學的未來
第2章 科學研究是一種特殊的職業
1 簡要的回顧:科學的職業化進程
2 科學家隊伍的增加以及科學界的分層
3 科學研究作為一種職業活動的特徵
4 業餘科學家的未來出路
第3章 科學家與科學精神
1 關於科學精神的定義
2 科學理論的形成過程及特徵
3 科學精神的基本內涵
4 一個簡例:量子力學的發展
5 另一個簡例:冷聚變病態科學
第4章 科學家與科研越軌
1 科研越軌行為的界?
2 科研活動環節中的越軌行為
3 科研越軌行為的基本原因
4 科研越軌事件的一個典型案例:巴爾的摩事件及其評選
第5章 科學界的衝突
第6章 科學家與科技倫理
第7章 國家科技政策與科技體制
第二編 科學家的基本特徵
第三編 不同類型的科學家(上)
第四編 不同類型的科學家(下)
第五編 不同時期的科學家
第六編 關於中國科學家問題專論
附錄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1901~2001年獎獲者名錄
參考文獻

部分章節:

第13章 科學家的宗教信仰
我們必須記住,宗教和科學所處理的事情性質各不相同。科學所從事的是觀察某些控制物理現象的一般條件,而宗教則完全沉浸於道德與美學價值的玄思中。一方面擁有的是引力定律,另一方面擁有的則是神性的美的玄思。一方面看見的東西另一方面沒有看見,而另一方面看見的東西這一方面又沒有看見。 —— 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
許多西方自然科學家都相信宗教。例如天文物理學的奠基人克卜勒曾寫道:既然天文學家是自然之書最高上帝的牧師,適合我們思考的不是我們智慧的光榮,而是居於一切之上的上帝的光榮。
牛頓是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者,包括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運動三大定律。他信仰耶穌基督和救世主,晚年寫了大量宗教方法的手稿,從年代學和聖經研究到神學闡釋;
法拉第發展了電學和磁學基礎概念。他積極從事教堂的活動,對聖經和祈禱者有持久的信仰。
道爾頓(1766~1844)被稱為是原子理論之父,導致了近代化學革命。他是一個傳統的、相信聖經的基督徒;
孟德爾是現代遺傳學的奠基人。他有強烈的宗教信仰,選擇了修道士的生活。他是一個造物主主義者,反對達爾文的學說;
巴斯德(1822~1895)是細菌學之父。他堅持反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他本人是一個具有強烈宗教信仰的教徒;
開爾文勳爵以一種科學的形式建立了熱力學,提供了對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精確描述。他是一個強烈的基督徒,反對達爾文的進化論。1903年臨死之前,他做了明確的陳述:“根據生命的起源,科學積極地確信造物主的力量”;
麥克斯韋是電磁理論的集大成者,發展了電磁學的數學公式。愛因斯坦稱他的工作是自牛頓以來物理學最成熟的果實。麥克斯韋反對進化論,他寫道:上帝命令人們征服地球,提供個人動機去追求科學事業。他承認個人關於上帝和救世主的耶穌基督信仰;
黎曼發展了非歐幾何概念,建立了黎曼幾何。他是一個基督徒,希望在數學興趣轉移之後進入教堂。他做了幾次明顯的努力,用數學原理證明創世紀的書的有效性;
馮·布勞恩(1912~1977)是現代航天科學之父。他曾寫道:"宇宙的無邊神奇只能證實我們關於造物主確定性的信仰。我發現理解一個不承認在宇宙後面存在超理性的科學家和領會一個否認科學進步的神學家一樣困難;
愛因斯坦是相對論創立者。愛因斯坦作為猶太人,與牛頓或者法拉第的基督傳統不同。他不相信個人意義上的上帝,比如在聖經中出現的那個上帝。但是他被宇宙的秩序和和諧所震撼,並相信這就展示了這兒有一個造物主;
當然,比起龐大的科學家隊伍,上述列舉的人物只能算是少數。如果再仔細分析,還會發現這些相信宗教的科學家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1、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科學和宗教是兩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規律的知識體系,是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手段。宗教則是在人類尚未認知的和不可控制的自然和社會力量面前,用信仰取代科學知識的一種活動。
科學與宗教的關係比較複雜,“對這種關係的流行概括,不管是以戰爭的字眼,還是以和平的字眼表達出來,都是經不起嚴格考究的。在科學與宗教之間並不存在確定的關係,它是由不同的個人和群體在大量不同處境下造成的。不僅它們之間的分界線是成問題的、隨時間變動的,而且,把早先幾個世界的科學與宗教抽象出來,看它們如何發生關係,這種做法也是有相當的人為性。”也就是說,科學與宗教的問題可能永遠也不會有最後的回答。
儘管如此,研究者還是熱衷探討二者之間的關係。比較流行的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科學和宗教存在著根本的衝突,一個處理可檢驗的事實,另一個則為信仰捨棄理性;一個對科學認識的進步所帶來的變化感到欣喜,另一個則在永恆的假定真理中尋找安慰。
第二種觀點是,科學與宗教並非是爭鬥的,而是本質互補的——各自滿足一系列人的不同需要。這種觀點認為,只要牧師不對自然的作用發表武斷的見解,科學家不狂妄到構想科學知識能滿足人類最深層的需要,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就會變得甜蜜而輕鬆。
第三種觀點是,科學和宗教既不衝突也不分離,關係極其密切,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相互作用絕不是有害的,而是能夠對雙方都有利。
薩繆爾等對科學與宗教的關係作了詼諧而有趣的對比。例如,科學與宗教都試圖解釋自然現象,《聖經》創世紀第一章描述了世界的起源,現代宇宙論也提出了“大爆炸”的創世圖像;科學與宗教都試圖描述宇宙的終極命運;科學與宗教都有一組信條,宗教信條是諸如十戒之類的道德準則,科學信條則是物理規則;科學與宗教都尋求真理,宗教尋求的是道德真理,科學尋求的是自然真理;科學與宗教都試圖更好地理解已知的一切並發現未知,去見前人所未見,去理解似乎不可理解的事物,去給似乎無意義的賦予意義;宗教經常涉及尋求得救的種種努力,在塵世追求美好生活最終升入天堂;科學則是有更好地理解自然的需求所驅動,這樣的理解通常會帶來巨大的技術成果和實際利益。 與發現神和神諭相對應的是科學發明,宗教中的啟示通過精神經理、歷史事件、宗教學習和神秘體驗而發生,科學發現則通過實驗或者基於美學或者數學原理來實現,很多情況下發現的過程顯得十分神秘。宗教和科學都做出預言,《聖經》包含災禍降臨和許多其他事件的預言,科學則企圖預言物質在未來的運動。與宗教一樣,科學也有自己的“牧師”,即科學家和教師,而科學的聖徒則是那些做出巨大科學貢獻的偉大人物;科學因為有用而存在,宗教的存在是因為它提供了作為人類的精神支柱的道德準則。 由於科學和宗教的這些相似性,也許可以把科學視為一種宗教。在科學中,自然扮演了上帝的角色。自然是萬物存在的一種抽象,自然無處不在,自然通過時間和偶然創造了生命。如果把“上帝”一次替換成“自然",《聖經》的創世紀第一章便具備了一些科學意義。
歐洲歷史上,科學與宗教經歷了兩次較大的衝突。第一次是中世紀末期。這時的歐洲,教會統治一切,具有絕對的權威。教會就是第二政府,控制著大量財產,掌管法庭、監獄和意識形態,科學只是為教會服務的恭順的婢女。教會對所有違背《聖經》的科學研究的人,一律加以打擊迫害。由於教會的強大和專橫,大量的科學家慘遭殘酷的迫害。近代科學的誕生,可以說是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甚至犧牲鮮血換來的。
第二次是19世紀的下半葉。這時科學已經得到蓬勃發展,教會的力量已經削弱,儘管達爾文的進化論與聖經的創世紀的說法大相逕庭,但教會也只能採取舌戰和筆伐的方式進行攻擊、諷刺,再也沒有中世紀宗教裁判所那樣的酷刑。
歐洲歷史也經歷了宗教對科學的促進的兩個時期。一個是10到11世紀的歐洲第一次學術復興階段之後的一段時期。文化教育在教會的倡導下發展起來,教堂、修道院大量興辦學校,大學也開始教堂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海德堡等。教堂、修道院、大學既是傳播宗教神學的重要陣地,也是孕育近代科學和文明的場所。
另一個是17世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形成的階段。宗教改革後,新教倫理促進了英國和北歐等國的科學體制化。新教派具有功利主義傾向,強調世俗職業的功利特徵。他們宣稱研究自然是基督徒的責任,增加知識也是為了健康和獲得財富,因此他們關心知識的實際套用,這對自然科學與技術的繁榮起來積極的推進作用。宗教改革提供了一種較為自由的環境和寬容的精神,摒棄了經院哲學,迫使神學逐漸適應科學,使人們能夠接受一些新的觀念。宗教改革也抑制了聖事和神職人員等舊的權威,提高了理性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