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監控

企業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 自我管理型團隊

自我控制(self-control)

什麼是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又稱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調整、自律性管理,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自我監控是指個體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調整自己的動機與行動,以達到所預定的模式或目標的自我實現過程。它是一種人格特質。

高自我監控者在根據外部環境因素調整自己行為方面表現出相當高的適應性,他們對環境線索十分敏感,能根據不同情境採取不同行為,並能夠使公開的角色與私人的自我之間表現出極大差異;而低自我監控者則不能以這種方式偽裝自己,傾向於在各種情境下都表現出自己真實的性情和態度,因而在他們是誰以及他們做什麼之間存在著高度的行為一致性。

高自我監控者比低自我監控者傾向於更關注他人的活動,行為更符合習俗。可以推斷高自我監控者會在管理崗位上更為成功,因為它要求個體扮演多重甚至相互衝突的角色。自我監控是自己對自身行為與思想言語的控制,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動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為,抑制與該行為無關或有礙於該行為進行的行為。進行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的訓練目的是進行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行為,使行為符合群體規範,符合社會道德要求,通過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認識活動,提高工作效率。

自我控制的內容

1、自我檢查和分析

只有 在目標實施中經常進行自我檢查和分析,才能及時掌握目標的狀態,發現實施中的問題,並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便於採取措施解決。自我檢查和分析的內容,包括目標實施的進度、質量和實施中的協作情況。

  • 首先是進度,看是否按原定進度進行。控制好目標實施的進度,使各分目標在進度上大體相適應,才能保證目標均衡的發展;
  • 控制實施質量也是非常重要的,質量不符合要求的目標,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也必然影響總目標;
  • 總目標層層分解,分解的越細,越需要協作。

2、 主動糾正偏差

通過自我檢查和分析發現了問題,找到了偏差,就要積極的採取措施去糾正偏差,保證自己承擔的目標正常的實施,按計畫、按要求完成。目標責任者對自己承擔的目標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對目標實施中產生的偏差和出現的問題,要主動的解決,不能有依靠思想和等待情緒 。凡屬於自己職權範圍內的,就要敢於負責,大膽的、果斷的採取措施;屬於需要協作部門配合的,要主動與協作部門聯繫,協商解決的辦法,取得協作部門的支援;屬於本級解決不了或超出職權範圍的,要主動向上級請示報告,以求得上級的支援和幫助。

3、及時反饋信息

自我控制是目標管理中重要的控制形式,但不是唯一的,上級的指導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為了使上級領導及時了解和掌握目標實施情況,必須建立信息反饋制度,具體規定反饋信息的內容、時間和反饋形式。這裡最主要的是建立報告制度,報告可以在目標管理活動各階段中,提供必要的信息,成為計畫、控制的依據,推動目標管理活動的深入展開。

報告的內容要適應控制的需要,通常包括目標實施的進度和質量,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自己採取的措施,需要得到的配合和上級提供的幫助等。報告的形式可以是書面、口頭、統計表、圖表等,具體形式要與 報告內容相適應。報告制度,作為上級是掌握下級情況的手段,作為下級是對上級的匯報和取得上級支持的途徑。所以,上級要統一規定報告制度,下級要主動向上級匯報,用信息反饋溝通上下級的聯繫。

自我控制的實現

實現自我控制的意義

自我控制是目標管理中最基本、主要提倡 的一種控制形式。實現自我控制的意義在於:

1、能極大的調動目標責任者的積極性。

2、有利於目標責任者素質和能力的控制。

3、能提高管理組織系統的應變能力。

實現自我控制應注意的問題

1、目標責任者要以高度負責的精神,積極主動的搞好自我控制,要勇於克服目標實施中出現的困難,大膽行事、敢於負責,不要把矛盾上交。

2、要有全局觀念。調整一項目標中出現的偏差時,要同時估計到其他目標和其他部門,不要影響各項目標間的協調均衡。

3、反饋信息要實事求是,要報真情、說實話,讓上級掌握真實情況。

4、為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目標責任者要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領導者也要重視對各級管理人員和全體員工的培訓。

對自我管理監控心理機制的分析

⑴自我監控是一種元認知高度醒覺狀態。

弗拉維爾等(Flave & Wellman)認為,元認知監控的實質就是人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學習自我監控是自我意識的重要表現。

尼爾遜(Neson & Narens)認為,人類認知過程應區分為兩個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聯繫的水平,即元水平(meta level)和客體水平(object level)。對學習而言,客體水平即通常所說的知識或技能獲得過程,而元水平則類似學習的自我管理監控。

我國有學者(董奇等,1996)將自我監控的結果區分認知指向型和和非認知指向型,並劃分為計畫性、準備性、意識性、策略性、執行性、反饋性、補救性和總結性8個維度項目;

⑵自我監控是一種自髮狀態的認知結構特徵。

按照發生認識論(Cenetic epistemology)創立者讓·皮亞傑 (Jean Piaget)觀點,機能派生於結構。個體的策略行為總是以主體已經具有或正在形成的認知結構為轉移的。“沒有一種行為,構成一種絕對的開端,它是嫁接在以前的格式上的。”學習自我監控是一種自髮狀態的認知結構。它需要啟迪,需要教學干預以促使其喚醒,進而過渡到自覺水平。從這個意義講,對學生學習自我監控實施教學干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自我監控教學干預的理論依據

根據維果斯基的言語的自我指導理論(Vygotsky),個體對行為的調節在程度上是一個言語的過程,這種言語的過程是從社會言語向內部言語不斷發展的。個體的行為最初受他人言語的調節,然後受學習者自己的自我指導的言語的調節,最後自我指導的言語就形成了。這樣看來,自我管理監控實質上就是學習者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不斷的內化指導過程,有理由相信,這正是實施教學干預的理論依據;同時,也為教學干預的具體操作提供了一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關條目

  • 自我意識
  • 自我評價

本條目相關資訊

  • 書摘:把罵人的信燒了 想要成功就必須控制情緒 14:33 2008年8月26日
  • 自我管理的“八項原則” 15:08 2008年7月29日
  • 李嘉誠:我有一個“自負指數” 14:33 2008年7月24日
  • 怎樣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茨 11:51 2008年7月14日
  • 高效時間管理的40項準則 11:30 2008年7月7日
  • 如何提高自己的行動力 14:13 2008年7月4日
  • 給自己當“第三者” 14:04 2008年7月2日
  • 壓力是可以管理的 13:19 2008年7月3日

本條目在以下條目中被提及

更多條目(192)...

關鍵字

自我監控,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調整,Self-control,Self-Control,自律性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