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潭腿

臨清潭腿

臨清潭腿是中國北方的武術流派之一,源出於山東臨清(今河北邢台臨西)龍潭寺,以其獨到精湛的腿功在武壇享有盛譽。潭腿講究拳三腿七和拳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潭腿套路,氣勢連貫,起伏轉折,節奏清楚。在攻防技擊方面,較強地突出了北方拳派的特點,腿法多變,迴環轉折進退順暢。演練時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一致,又融內、外功於一體。

基本信息

龍潭寺古今簡介

作者:隋世國

臨清潭腿臨清潭腿
龍潭寺,這裡提到的龍潭寺,是唐朝末年宋朝初年時期,山東臨清縣龍潭寺。即:公元947年間的臨清龍潭寺,龍潭寺在古臨清縣城南七、八里之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寺廟東側有一水潭,常年積水,因水深,水色似墨,水中有一土埝,如龍戲水,傳說暴雨期間水漲埝高,從不被水淹沒,人們也稱此潭為“黑龍潭”。水潭西北側有兩眼井,稱“龍眼”。古寺旁東側,水潭西南岸有一古井。今臨清也曾稱州,龍潭沒有重名。《乾隆五十年臨清直隸州縣》記載龍潭在州西南三十里,相傳有水。
因為地理的變遷,龍潭寺已劃歸河北省臨西縣境內。據說是1964年以運河為界,將臨清縣劃為兩塊。運河東歸山東,仍稱臨清,運河西歸河北,稱臨西縣。河北省臨西縣城設在童村,離古臨清縣城遺址不到兩里地。所以,龍潭寺當今也在河北省臨西縣內,龍潭寺
體用兩全——古規臨清潭腿簡介作者:隋世國
一.歷史淵源
1.龍潭寺所在地
這裡提到的龍潭寺,是唐朝末年宋朝初年時期(即公元947年間)山東臨清縣龍潭寺。龍潭寺在古臨清縣城南七、八里之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寺廟東側有一水潭,常年積水,因水深,水色似墨,水中有一土埝,如龍戲水,傳說暴雨期間水漲埝高,從不被水淹沒,人們也稱此潭為“黑龍潭”。水潭西北側有兩眼井,稱“龍眼”。古寺旁東側、水潭西南岸有一古井。今臨清也曾稱州,龍潭沒有重名。《乾隆五十年臨清直隸州縣》記載:“龍潭在州西南三十里,相傳有水。”
因為地理的變遷,龍潭寺已劃歸河北省臨西縣境內。據說是1964年以運河為界,將臨清縣劃為兩塊。運河東歸山東,仍稱臨清,運河西歸河北,稱臨西縣。河北省臨西縣城設在童村,離古臨清縣城遺址不到兩里地。所以,龍潭寺當今也在河北省臨西縣內,龍潭寺(今臨西尖冢鎮龍潭村)距臨西縣城所在地童村南不過十里。
2.臨清潭腿創始來源
臨清潭腿始創於五代宋初時期,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創始人為五代時期後周名將崑崙大師。大師當時奉命遠征,在此期間後周為宋所滅,大師因回軍路遠,又被大勢所迫,自知難以挽回,當即解散軍隊,“自焚”隱身,在臨清龍潭寺(今河北省臨西縣尖冢鎮龍潭村)隱姓埋名,削髮為僧,法號崑崙,後人尊為“崑崙大師”。
崑崙大師身懷武術絕技,並且精通醫術,恐其年久失傳,即在龍潭寺內立門收徒以繼傳承,大師將武術、醫術共溶一爐,合成一體,研創出內外兩功並用的武術——潭腿。大師因見當時世上所習武功多重拳法,而失於腿法,為填補缺失,精心地研練出腿法傳世。因本門派多重腿功、腿法,故用法上講的是“拳打三成腳踢七”。潭腿的“潭”字是借用發源地龍潭寺的“潭”字,故而稱之為“潭腿”。
據《武備志》記載:宋太祖建立宋朝初年,在長沙舉行全國武術大會。趙氏“太祖長拳”因其政治優勢,捷足先登第一寶座,稱之為宋代十八家之首。第二名便是崑崙大師研創的臨清潭腿,稱之為宋代十八家之尊。從此“南拳北腿”的說法便流傳至今,北腿即是潭腿,至此以後天下才有了北腿之稱。
清中葉,臨清潭腿達到鼎盛時期。清廷為穩固江山,發表《禁武令》,嚴禁民間習武。臨清潭腿受到清政府的圍剿。僧格林沁帶兵圍剿龍潭寺,殺死僧眾二百餘口,並焚燒了寺院。據有關資料記載,逃出劫難的僧人不過五、六十人,他們分散於全國各地。為保全全,部分弟子隱藏於皇宮大內,才使臨清潭腿這一拳種得以保存。1956年,殘餘寺廟被拆除,之後潭水逐年下降,1958年潭水乾枯。時至今日,龍潭仍在,古井尚存,廟基可見。
二.基本內容
1.臨清潭腿要義
臨清潭腿是一種以腿為主的拳術,有“北腿之傑”之稱。臨清潭腿共有拳腳三十餘路,器械五十餘種,鉤、撅、鏜、帶為主要器械,刀、槍、劍、棍為四大名械,看家拳、四平拳和傳統八路楂拳等為主要徒手拳路。練臨清潭腿,必須精習十路潭腿,而後才能練其它拳械。
主要腿法有踢、撩、掃、點、彈、踹及36天罡、72地煞連環腿等。在身法上要求中正、靈活,主宰於腰、賓輔肩胯。出手由脊發,出腳從臀輸,二者均藉以腰隙肩胯,一步一腿,一步一腳,連環踢打,手腳並用。
正宗臨清潭腿共十路潭腿法。臨清潭腿法是內外兩功同行,拳腳並用,潭腿不過膝,即七寸潭法。要求二目平視咬下顎,舌尖微舔上膛,遇有津液要下咽,氣沉于丹田,呼吸從鼻孔。含虛抱氣,不令氣散,用意不用力,功在於內,形領於外,蓄精育氣,氣意雙融。講的是:伸縮吞吐功,陰陽頓挫法,二目傳神法,單腰搖曳功,剛柔互用,彈韌相兼,威而不猛,柔而有力。並需身法好、步法快,巧、穩、輕、重、健,身動似槐蟲,身法似龍形,閃如清風退拔刀、躥高縱遠似狸貓,步法似蛇形、行走如貓行,抬腿如風、落地如釘,拳似流星眼似電、腰似龍形腿似鑽。重點在內功功力上的培養與發揮。強調威則能動,逼則能用,以簡克繁、以逸待勞,變無形象,攻缺擊要,巧打擊梢,出奇制勝,變化無窮。現存有臨清潭腿拳器武譜。
2.臨清潭腿精義
臨清潭腿功法體用全能,有“鍛鍊身體,祛病養身,延年益壽,自衛防身”四益之說。長期練習臨清潭腿可強身健體、消疾祛病,養心壯元,滋力固精、技擊防身。臨清潭腿十路正宗練法,實為男女老幼皆宜的一種好拳術,像關節炎、神經衰弱、腦力失常、心臟、肺、胃等慢性病症,如能照練,有立竿見影之效。如果照法練習,在十日之內就能精神爽快、身體輕鬆、食慾增加、睡眠安穩。如久不見好的慢性病症,多則一年,少則七八月,即可病體痊癒,如再久練下去,可一生無病,體力健康。所練的內容功用,是育神養氣、滋力固精之法。此拳因有內功的相佐,在技擊中能克制強敵和防身自衛。學者如能按法堅持久練下去,內中自會佳境環生、層出奇獻,久練可精神飽滿,體力充盈,氣爽神清,頭、頸、肩、肘、腰、背、柱、胯、腕、膝、踝、腿都能得到鍛鍊。同時可以修身養性、磨練意志,是老少皆宜、男女適用的一種好拳腳。
十路臨清潭腿詞譜(古規原譜)
崑崙大師正宗傳留下潭腿十路拳
一路順步單鞭勢二路十字起蹦潭
三路蓋馬三捶勢四路斜踢撐抹攔
五路栽捶分架打六路勾劈各單展
七路掖掌勢雙看八路轉環跺子腳
九路捧鎖陰陽掌十路飛身箭步彈
學者莫嫌勢架單奧妙精深在裡邊
內外兩功並同時能消除一切病源
勤學多練知根源學會護身又壯膽
一踢一打增氣力多練多看問根源
學者練到貫通處伸手還招就占先
3.臨清潭腿存真
臨清潭腿的功法、用法、練法和套路,從古到今幾乎沒有失傳和添改,這是因為崑崙大師為臨清潭腿所訂的門規、師訓世代相存,成為歷代傳人、學藝者遵循的宗旨。
臨清潭腿對傳徒授藝有著嚴格規定和要求,學藝期間,不守門規、不遵師訓、妄為之徒當即除名,拒絕傳授。能夠遵守門規,方能被吸收為門徒,可傳全技,這也是當今臨清潭腿傳人較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古時規定,學習臨清潭腿年限為三年為一小成,十年為一大成,學藝十年以上者,方可傳全技全譜。學藝年限少者,則按照所學練的內容傳技傳譜。師長時常提醒,令學生、徒弟和學者讀譜、背譜,以便於使學生對動作名稱、理論內容記得紮實,並能隨時與譜對照,不易出錯、少出錯,從而達到所學練的動作內容與譜一致。同樣,也是用來檢查老師在傳授中有無差誤、是否服譜的一種方式,故言:“練武沒有譜、練法難合古、日久有變遷、難免有差誤。”教拳、授技、傳譜是臨清潭腿留古存真的重要手段。
4.潭腿的發展
自崑崙大師宋朝初年始創臨清潭腿起,傳至明清,達到興盛時期,相繼傳入海內外,由此產生了以下流派:
(1)教門彈腿:是崑崙大師後世弟子於明初所傳派系。當年,習練者多為臨清本地清真教(又稱回教),故名教門彈腿。教門彈腿也有十路彈腿法。這個派系重視外功,為求速成,不注重內功的修練,只重於外功功夫,故而對內功的習練很少。所以,在練法中稍有變動,在套路功架上也有相應的改動,屬於中上盤腿法。教門彈腿講究靈活機敏,以求開展。雖然踢腿練習時,同樣立地支撐腿不彎屈,但比低盤潭腿正宗法較為省力。這是對教門彈腿的功架改動和練法變動的主要原因。因為,教門彈腿缺少內功的修練,與臨清潭腿法有相當大的差別,這也是區分和記認教門彈腿與臨清潭腿的主要依據。
(2)少林彈腿:臨清潭腿沿傳到明正德年間,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主持相濟禪師久聞臨清潭腿名滿天下,特地到原山東臨清龍潭寺走訪。當時龍潭寺的主持僧人為崑崙大師第七十二代再傳弟子躍空大師。二僧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兩僧將少林的羅漢拳與臨清潭腿法互換,由於兩派的功法內容不一樣,皆不能互相照練。原羅漢拳為五百手,改為一百零八手,名為潭腿羅漢拳,至此臨清潭腿也有了羅漢拳;少林寺也將臨清潭腿的功法按其拳功加以改動,後又添加了兩路,故稱少林彈腿。這就是少林彈腿的來歷,也是臨清潭腿的一個分支,除此之外,臨清潭腿也相繼傳入其他拳種。
5.瀕危狀況
臨清潭腿這一流傳千年的傳統武術文化,自清中葉後受到了很大衝擊,至今練習者極少,在發源地河北臨西以及現代臨清一帶早已絕跡。臨清潭腿於明朝初葉傳至北京,如今只有北京保有臨清潭腿傳統的技藝和風格。上世紀90年代初期,北京臨清潭腿研究會會長、臨清潭腿第97代掌門隋世國先生率領部分會員多次到臨清和臨西一帶考證,才使這一在當地失傳的拳種及臨清潭腿文化在臨西得以顯現。北京市武協臨清潭腿研究會致力於臨清潭腿的發掘、研究、傳播,力促其發揮強身健身、造福民眾的社會作用,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搶救中華武術文化瑰寶。為使這一瀕臨失傳的臨清潭腿武術文化不斷發揚光大而不斷努力奮鬥。

武術流派

源出於臨清龍潭寺,以其獨到精湛的腿功在武壇享有盛譽。潭腿講究“拳三腿七”和“拳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潭腿套路,氣勢連貫,起伏轉折,節奏清楚。在攻防技擊方面,較強地突出了北方拳派的特點,腿法多變,迴環轉折進退順暢。演練時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一致,又融內、外功於一體。表演起來古樸大方,高低起伏,對比鮮明,深受廣大武術愛好者喜愛。臨清武術界流傳著“潭腿本是崑崙傳,功法深奧妙無邊。若是學得真諦在,交手比試準占先”的歌謠。崑崙即傳說中的崑崙大師,乃五代後周時的一員將領,因兵敗隱居臨清龍潭寺,傳下潭腿。後宋太祖召天下比武,臨清潭腿一舉奪得18家之首,使臨清潭腿名聲大振。?練功要領臨清潭腿共有十路,潭腿法內外兩功同行,拳腿並用。彈腿不過膝,即七寸彈法。要求二目平視,舌尖微添上齶,津液下咽,氣沉丹田。呼吸從鼻孔,含虛抱氣,不令氣散,用意不用力。功在於內,形領於外,滋精育氣,氣意相溶。講的是伸縮吞吐之功,陰陽頓挫之法。單腰搖曳,身法傳神。剛柔互用,彈韌相兼,威而不猛,柔而有力。並需要步法快、巧、穩。身動似槐蟲,身活似龍形,閃如輕風退拔刀,躥高縱遠似狸貓。步法似蛇形,行走似貓行,抬腿如風,落地如針,拳似流星眼似電,腰似蛇形腿似鑽。重點則在內功功力上的培養與發揮,強調威則能動,逼則能用,以簡克繁,以逸待勞,變無形象,攻缺擊要,巧打擊梢,出奇制勝。現有崑崙大師為臨清潭腿所制定下的古傳。

練功要領

臨清潭腿臨清潭腿
臨清潭腿共有十路,潭腿法內外兩功同行,拳腿並用。彈腿不過膝,即七寸彈法。要求二目平視,舌尖微添上齶,津液下咽,氣沉丹田。呼吸從鼻孔,含虛抱氣,不令氣散,用意不用力。功在於內,形領於外,滋精育氣,氣意相溶。講的是伸縮吞吐之功,陰陽頓挫之法。單腰搖曳,身法傳神。剛柔互用,彈韌相兼,威而不猛,柔而有力。並需要步法快、巧、穩。身動似槐蟲,身活似龍形,閃如輕風退拔刀,躥高縱遠似狸貓。步法似蛇形,行走似貓行,抬腿如風,落地如針,拳似流星眼似電,腰似蛇形腿似鑽。重點則在內功功力上的培養與發揮,強調威則能動,逼則能用,以簡克繁,以逸待勞,變無形象,攻缺擊要,巧打擊梢,出奇制勝。現有崑崙大師為臨清潭腿所制定下的古傳。

詞譜口訣

十路臨清潭腿詞譜如下:
崑崙大師開始傳,留下潭腿十路拳。
一路順步單鞭勢,二路十字起蹦彈。
三路蓋馬三捶勢,四路斜踢撐抹攔。
五路栽捶分架打,六路勾劈各單展。
七路掖掌勢雙看,八路轉環跺子腳。
九路捧鎖陰陽掌,十路飛身箭步彈。
學者莫嫌勢架單,奧妙精深在裡邊。
多練多看問根源,學會了護身壯膽。
內外兩功並同時,能消除一切病源。
一踢一打增氣力,勤學苦練知根源。
學者練到貫通處,伸手還招就占先。

內容特點

臨清潭腿臨清潭腿
1、臨清潭腿法:奠基根深,含義深奧,上、中、下、三盤齊全,左右開練,返復循環,以低勢下盤功夫為主。2、內功功法:沉氣穩勢,擺架站樁,調息鍊氣,蓄精育氣,培內壯元,靜動綿柔。此外還有操手、試力等法。3、器械眾多,不但一般器械應有盡有,還有許多稀有器械如截爪鐮、牛頭鏜等。在拳腳器械的套路中極少有重複的動作。 4、內外兩功並重,求得內七外三之法,故多重於內功,調氣運勁,用意不用力。不論拳腳。器械都是手足並練,拳腳同功,剛柔相濟,彈韌相兼,快慢疾徐,柔而有力,威而不猛,剛中有柔,節奏分明,輕鬆飄灑。 5、練法要領:上部垂肩墜肘、中部緊背含胸,下部合膝裹胯。內外同行表里相合.講究陰陽頓挫之法,伸縮吞吐之功,單腰搖曳法,二目傳神功,氣沉于丹田,津液要下咽,呼吸從鼻孔,含虛抱氣不令氣散,這皆為內功要領。
6、臨清潭腿功法體用兩全,正如潭腿四益:“鍛鍊身體,祛病養身,延年益壽,自衛防身。”所言,即是如能長期練習彈腿可強身健體,消災祛病,養身壯元,可以滋力故精,技擊防身。 7.勁力功法:講究調氣運勁,剛柔鬆緊,步法穩健,身體傳神,矯健有力。功勁要求練出以下幾種勁力,即:伸崩力、擠按力、螺鏇力、槓桿力、爆發力、自然力以及以柔克剛的牽動四兩撥千斤之力。 8、臨清潭腿把武術和醫術相結會,不論站功,還是十路潭腿的練法上,都多重於內功的鍛鍊與發揮。故而功法奇特,招術實用,變化無窮,拳打三成,腳踢七是潭腿特色之一。共一百零八種腿法,七十二種連環腿,三十六拳腳並用法和單招散式等。 9、身法要點:勁力充實,精神飽滿,氣爽神清。身動似形,步法似形,行走似行,肩胯活如輪,兩臂動如蛇。

訓練方法

臨清潭腿的功法按傳統的教學訓練方式,要求分為五個相互銜接的練功過程,簡介如下:

臨清潭腿臨清潭腿

一、首先要崴腰壓腿,抻筋活絡,沉氣穩勢,擺架站樁。
1、崴腰壓腿:崴腰分為內崴、側崴。壓腿分內正壓、側壓、分腿壓、直腿壓、高壓腿等不同方法。臨清潭腿不練後崴腰和後壓腿。 2、抻筋活絡:主要是增進上肢肩關節的柔韌性,加大肩關節的活動量和上肢運動的敏捷靈活能力。下肢主要是腿部的柔韌性,靈活性,拉長腿部的肌肉和韌帶,加大髖關節的活動範圍,通過這樣的抻筋達到上下肢經絡的通暢。 3、沉氣穩勢,要求是進行基本技術的練習,結合手眼身法步由淺至深,由簡到繁的原則進行訓練,來逐漸掌握拳術、器械的基本要求,動作與動作之間定勢的銜接等要領。 4、擺架站樁:樁法有單鞭樁伏龍樁對門樁推山勢混元極等十幾種,主要是以定架穩勢調煉氣息培養內力。

二、在逐步鍛鍊完成上述的內容的基礎上,接著(或同時)練習基本腿法。如:迎面腿、夾襠腿、里合腿、外援腿、單飛腿、斜飛腿、十字腿、掛肩腿、單彈腿、跺子等十種。在以上十種腿法練習有一定基礎後,方可練習跳躍和簡單的連環腿法。跳躍腿法有:二起飛腳、雙飛腳、雙飛燕、金雞蹬、鏇風腳、擰鏇子、回身擺蓮、躍身擺蓮、野馬奔槽、野馬奔蹄。基本的連環腿法有:前後掃堂腿勾掛腿回馬腿撩陰腿風擺荷葉、里合外擺腿、踢彈返身腿、截腿、抹腿箭腿、蹬踹腿、湯蓮腿、扁跺腿等。

三、第三階段則開始練習步法。如:弓步馬步丁步虛步、仆步、歇步、提步、點步、蓋步、背步、臥步、登步、跳步、偷步、掏步、挫步、扭步、俏步、摩擦步、玉環步連環步龍形步蛇形步、鶴形步、鴛鴦步等。以上各種基本功活和基本動作學會後可以輪流反覆進行練習。潭腿譜中說:“練拳不練腿,終歸要後悔”,況且臨清潭腿功用上講的主要是腿,所以習練本功法一定要把腰腿功夫練好。

四、有了上述基礎後才開始練習基礎拳功,也就是說第四階段才開始進入學拳的過程。
基礎拳譜(歌訣)
初習入門基礎拳,隨勢左右兩邊練。
一路弓步沖拳勢,二路鑽拳進步攔。
三路貫耳蛇舔腿,四路擦步穿山掌。
五路連拳踢彈腿,六路鎖肋跺子腳。
七路挫步纏絲腿,八路伸繃十字腿。
即是操步又習拳,勢法功勁內里含。
此八路基礎拳是左右並練,內外同功,是學練十路潭腿法的基本功。同時也是為了繼續深造打下基礎,從而達到沉氣穩勢、調息鍊氣的目的,如此方能逐漸地適應動功,是欲使勁力能順達傳導到梢節而必須鍛鍊的基礎功法之一。
五、按臨清潭腿傳統的煉功規定,具備上述1-4各項基礎後方可按"先教架子後傳功"的方式傳習十路潭腿。這十路潭腿是最重要的練功方法(即活樁法)。潭腿的練法左右兩邊並練法。臨清十路潭腿即是練功法,又是各種拳械之母;如:操手、試力、明勁、暗功。技擊防身、消疾祛病等內容,全在這十路潭腿之內。故習練潭腿必須勤學苦練,等練好這十路潭腿,而後再練其它拳腳與器械方能有實效。
十路潭腿,每路八個組。一去練四組,回來也練四組,為一路。每路潭腿都是由幾個動作組成。十路潭腿共分為五十個單勢子,歷代相傳。十路潭腿全按八組來練習共四百個勢子,可分路習之,不能一下全練下來,這是十路潭腿的練功法。
此外,只會十路潭腿不會潭腿連環拳,只算會一半。潭腿連環拳例舉兩路,一路名“鐵鎖鏈孤舟”,一路名“雙峰抱岳”這兩路是將十路潭腿聯繫起來練。雙峰抱岳的練法是一去練一、二、三路潭腿,往回練四、五、六路潭腿。再去練七、八、九路潭腿,再往回來練第十路潭腿。往返共為四趟。鐵鎖鏈孤舟的練法是一去練一、三、五、七、九路潭腿,回來練二、四、六、八、十路潭腿。往返共為兩趟,這全是練單勢。以上為臨清十路潭腿的練法的開始
臨清潭腿共有拳腳三十餘路,器械五十餘路、鉤、撅、鏜、代為主要器械。刀、槍、劍、棍為四大名械。看家拳、四平拳和傳統的八路楂拳等為主要的徒手拳路。按臨清潭腿傳統必須精習好十路潭腿,而後再練其它拳械。

樁功述要

臨清潭腿臨清潭腿
張路平臨清潭腿是中國傳統武術門派之一,在演練時講究低盤下勢,對等部位的支撐力和運動力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下盤需穩健有力,因此,非常注重樁功的練習。其樁法有單鞭樁、擔山樁、三合樁、伏龍樁、伏虎樁、混元樁、對門樁、雙掖樁、四平樁、七星樁等十餘種,以定架穩勢、調練氣息、培養內功、修練真氣為主。現將幾種樁功的練習方法介紹給大家。
預備式:
兩腳並步站立,全身放鬆,兩手下垂,頭頸正直,二目平視(圖1)。以下各樁功皆從預備式開始,不再贅述。

三圓樁

練法: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腳尖外撇成外八字狀。兩手心略向下傾,十指微伸,指間如夾物狀,意念想像胸前含抱一個紙燈籠,身似騰雲駕霧,兩腳似踩水懸空,背似虛靠長桿,頭如有絲牽頂,鼻孔自然呼吸,氣沉丹田,二目平視前方(圖2)。要點:足圓、臂圓、手圓,足圓是為了使腰保持正直,“百會”與“會陰”成一條直線,鼻尖與肚臍成一條直線;臂圓與手圓是為了加強呼吸,使氣自然順經脈運行,氣貫全身與手足指端。

單鞭樁

練法: ①兩腿前後開立,站成左弓步型,後腳跟必須與前腳尖成一條直線,後腿繃直,前腿弓出,大腿部要與地面平行。前膝不可超過前足尖,與足尖上下平齊為最合適。前後腳尖微微內扣,兩膝也同樣內扣。要點:上身的上半部側向前方,但是下半部即肚臍的位置必須正向前方,稱為“單腰法”。注意含胸拔背,舌頂上齶,頭要正,頸要挺直,下頦略收。
②接上動,兩臂前後伸出與肩平,如擔水式,兩手握立拳,手腕下挫。挫腕為本流派特點之一,一般立拳拳眼向上,挫腕後,拳眼斜朝向自己(圖3)。前拳眼對照鼻尖,二目微視前拳眼,後手拳眼對同側耳尖。兩肩下垂,兩肘下墜(圖4)。要點:松肩墜肘,頭頂“百會”穴與襠中“會陰”穴上下成一條直線,鼻尖與肚臍相對,氣沉丹田,舌頂上齶,津液下咽,鼻孔自然呼吸,全身肌肉放鬆,用意不用力。

伏龍樁

練法:左腳向左側邁步,略寬於肩,身略左轉,兩腿略彎,重心移至後腿成四六步。兩腳尖略向外側,十趾抓地,裹胯合膝,緊背含胸拔腰。同時兩掌上舉,左右分開,左掌略高於頭,掌心向上;右掌從身前提起,向上向外翻,上托高於頭頂,垂肩圈肘,掌心上托。兩掌指尖同朝左前方(圖5)。要點:意念兩掌如托物狀,脖頸挺直,目左視,上身微向右傾,舌頂上齶,氣沉丹田,鼻孔自然呼吸。

三合樁

練法:兩腳前後開立,相距約二尺許,以站穩舒適為要(可根據身高調整步距大小),合膝裹胯足尖微內扣,站成剪子步型。前腿斜直,後腿微彎曲,全身體重分前四後六於兩腿。如右腿在前左腿在後,即左手臂舉起伸出,掌心朝前,掌腕下挫,墜肘垂肩,伸出的左手要與口平,手指微曲,食指稍高於其餘四指與鼻尖相齊。右手下垂,肘微外撐,掌心朝下,五指朝前,手離腹臍寸許,手指微彎(圖6)。要點:前膝不可過足尖,胯不可過於足後跟。百會穴會陰穴成一條直線,鼻尖與腹臍相對;身要正,挺頸、收頦,二目平視前手食指指尖。吸氣時似開弓,身體有外張之感。

對門樁

對門是指“正胸朝前,兩手十指相對,手似兩扇門之意” 。練法如下:兩腳前後開立,相距一尺半左右,前後腳全腳掌著地,前腳腳尖略向內扣,後腳尖微朝外斜。十趾抓地,腳掌心涵空,前膝微屈,後腿屈膝約90度,胯不可過後足跟。上身緊背含胸,挺直脖頸,微收下頦,兩臂由身前慢慢舉起,掌心朝內,略與胸高;隨後,兩臂由內向下向外返轉,兩掌尖相對,食指微挑,掌心向外,大拇指略曲,手臂同時略向兩側微撐,垂肩圓肘,兩掌一同微向前撐(圖7)。要點:意念胸前與兩臂之間挾抱一個紙燈籠,既不能用力將其抱破,又不能令其脫落。要求舌頂上齶,上體正直,呼吸自然,二目平視前方。
文中所述各種樁法除三圓樁外都是左右互練的,練功地點宜選擇空氣清新、不易受人打擾的地方,如公園等地。初練時應每天早晚練習,每種應站十分鐘以上,以後隨著練習程度的加深,可只在每天晚上練習,時間逐漸延長到半小時以上。練功初期,兩腿感到酸脹時,可以在結束後用兩掌輕叩大腿四周和小腿肚,兩掌心要虛涵凹進,攏住氣順勢拍向腿部。經常練習,能增強身體各部關節的支撐強度,使身體下盤穩固,既可以達到強筋健骨之功效,又能培內壯氣,增長功力。

中國武術

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中國武術是中國人引以為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就讓我們去領會中國武術的精髓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