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瀉

一種傳統中醫術語,出自《醫學傳燈》。

概述

脫瀉,病證名。泄瀉。《醫學傳燈》:“脫瀉者,水谷皆下,日有百次,不但糟粕瀉盡,並腸中所蓄之黃水,俱已竭盡而無餘。”急宜止瀉固脫。參見緊病、滑泄條

夫脫有陰脫陽脫之殊,內經論之最詳,難經又言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不過言其脫時之情狀也,明理者須預為挽救則可,若至見鬼目盲而治之,已無及矣,今觀先生之治法,回陽之中必佐陰藥,攝陰之內必兼顧陽氣,務使陽潛陰固,庶不致有偏勝之患,至於所脫之

夫脫有陰脫陽脫之殊,內經論之最詳,難經又言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不過言其脫時之情狀也,明理者須預為挽救則可,若至見鬼目盲而治之,已無及矣,今觀先生之治法,回陽之中必佐陰藥,攝陰之內必兼顧陽氣,務使陽潛陰固,庶不致有偏勝之患,至於所脫之

久瀉

久瀉病證名。泄瀉久延時日而不愈者。《壽世保元·泄瀉》:“大抵久瀉,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自持,遂成久瀉。”《張氏醫通·大小府門》:“久瀉,谷道不合,或脫肛,乃元氣下陷,大腸不行收令而然。補中益氣加訶子、肉果、五味、烏

治療方法

1、三錢)煨肉果(三分)炒菟絲餅(一錢五分)山藥(炒,二錢)茯苓(三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王(三八)前議扶胃疏瘀方。瘕瀉大減。少腹微痛。腰微酸楚。寤而少寐。惡露已凈。督虛背寒。總屬妊去液傷。絡脈空隙。投溫防燥。過潤恐清。均非產後至當之法

2、粘米半生半熟,黃土水入地龍十餘個,爛烹去滓飲之尤妙。和清亦可。小兒泄瀉大甚,閱月不止,肉脫難救,脫殼田螺炙而服之,則瀉止。生服治瀉肉脫,兒之神方。小兒及壯老赤白泄痢,海衣細末和清服之。泄痢忍冬藤(炒去皮),長二寸許二握及棗七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