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寺[浙江台州市天台縣高明寺]

高明寺[浙江台州市天台縣高明寺]

天台高明寺座落在天台縣城東北10公里的幽溪之旁。它是中國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538-597)親手創建(當時稱幽溪道場)。在佛教天台宗的發展史上,具有顯著的地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高明寺高明寺
地處佛隴山間,幽溪之側,在翠竹蒼松掩映之中,最早始建於唐代天佑(904-907)年間,據清康熙《天台縣誌》考:初,智者居佛隴講“淨名經”,忽經為風飄不下,乃杖尋經,行五里,風息而經墜,智者遂其地建剎,名“幽溪禪院”,也稱“幽溪道場”。宋大中祥符元年(l008)改“淨名寺”,後稱高明寺,今存建築為明萬曆年間重建,今“高明寺”門額,為康有為所題。1980年由法國華橋信士,捐施重修,已列為縣級文保單位。附近有摩崖石刻,園通寺,幽溪亭等勝跡。
天台山高明寺,相傳為智者大師貯藏紫金、袈裟、貝葉經的地方,亦即史稱“一葉飄經”的幽溪道場,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高明寺在天台縣城東北10公里太平山麓,為智顗手創天台山十二古剎之一。陳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初入天台,講《淨名經》於佛隴,忽風吹經飄,翩翩不下。即隨經所至,越五里,風息經墜。其地峰巒秀髮,清溪鑒心,遂營為淨居。五代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建寺,號智者幽溪道場。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淨名寺。後改稱高明寺(因高明山得名)。1926年,住持觀通將圮傾之地藏殿、鐘樓、天王殿重建,復其舊觀。寺內雍正"龍藏",大部保全。1981年,修復大殿,1982年重建鐘樓。1983年,國務院將高明寺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
1987年以來,陸續修築觀音殿、放生池及山門外圍牆,寺貌煥然一新。寺宇依山建築,分3軸13院,有天王殿、地藏殿、方丈堂、藏經樓、西方殿、鐘樓等寺宇200餘間。新鑄銅鐘,重達2.5噸,高1.96米,直徑1.48米,聲聞十里之外。方丈堂中有楞嚴壇,為傳燈結侶行道遺蹟。寺內外多名勝、碑刻、摩崖。西方殿壁嵌明萬曆年間董其昌所書《楞嚴海印三味壇儀碑記》。寺額"高明講寺"及大殿匾"大雄寶殿"為康有為書。寺東百步臨溪有圓通洞。寺東南有清涼橋。寺東摩崖"佛"字,直徑2丈余,筆力遒勁,為興慈和尚所書。

歷史

浙江省天台縣高明寺高明寺
寺始建於唐天祐年間(904-907年)。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一1016年)改名淨名寺。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由傳燈法師重建,復名高明寺。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又重修。十年動亂中,寺毀壞殆盡。1979年底,覺慧方丈暨全寺僧眾,在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懷和國內外廣大信眾的大力相助下,經過兩年的鳩工庀材,辛勤努力,重建大雄寶殿,修繕全寺殿堂,重塑佛像,恢復了清淨莊嚴的高明寺原貌。1981年9月舉行了盛大的開光法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法師親書“幽溪重光”的匾額和大殿楹聯,以示慶祝。1989年,高明寺又恢復舉辦“幽溪學苑”,堅持“解行並舉”、“農禪並重”的原則,培養“智悲兼具”的優秀僧才。

寺廟風景

高明寺高明寺
高明寺座落於高明山南麓,距國清寺8公里,由太平智者塔院旁的高崗東下,行徑九曲迴環長約2.5公里的層層石級,過一小橋便是高明寺,是智者大師開創的天台十二古剎之一。綠竹與黃牆相映的寺門上懸“高明講寺”匾額,是清光緒年間(1875一1908年)康有為手書。高明寺規模為天台山諸寺第二。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樓寶殿、楞嚴壇,寺西有三聖殿等。
大雄寶殿。內供釋迦牟尼、文殊、彌勒三尊鐵佛。每尊高約4米,重達8500餘公斤。相傳這三尊佛像是寺僧募鑄於南海,由於在海運途中船被撞翻,佛沉海底,百年過後才運到天台。關於高明寺和這三尊佛像,民間有這樣的傳說。相傳,一天,智者大師在說法台上講經,忽然一陣大風吹走了手中的經卷,他忙於揀拾,誰知經頁卻越飄越遠,一直追到谷底,只見經頁變成了一隻只小蝴蝶,慢慢地飛到他的腳前,一隻只落下,轉眼又成了經書,揀起細看,見經一頁不缺,一頁不錯,智者大為驚奇。又見谷底澗水淙淙、鳥語花香,不禁脫口也贊道:“好一個鍾秀之地,真是條幽溪呀!”後人便把此溪叫幽溪了。智者因追趕經頁時,有點累,便坐在溪石上休息片刻,誰知竟安然入睡了。睡夢中,忽覺眼前五彩祥雲飛渡,金光耀眼。觀音菩薩飄然而至。智者忙上前施禮。觀音說道:“大師今日有緣,佛經引你到此,此山名高明,你可在此建造一座高明寺”。接著又道:“被海螺精撞沉的南海三尊佛像還在海底,你在此誦經七七四十九天,佛像自能浮起。”智者醒來,知是觀音點化,遂在此興建高明寺,將三尊鐵佛置於大雄寶殿中。撞船的海螺精被觀音淨瓶吸去,只剩下一個驅殼,就是今天見到的“海螺岩”,澗水成了山溪,也叫螺溪,那隻載佛的大船,化成為青山,合成為天台“螺溪吊艇”這一勝景。楞嚴壇內有古井一口,名“福泉”,壇前西方殿殿壁嵌有高1.2尺,闊3.4尺的“楞嚴海印三昧壇儀碑”一塊,記述著傳燈法師建造楞嚴壇之事,由虞淳照撰文,董其昌手書,陳繼儒鐫刻。寺西“三聖殿”牆上還鐫有五塊“楞嚴台碑記”,字跡秀麗,均出自董其昌手筆。
寺左有鐘樓,創建於明祟禎九年(1636年),1924年重建,後被毀。1983年再建。樓中有3500公斤重的大鐘一口,為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鑄造,為天台山少有的大鐘,前人曾以“國清的松”、“塔頭的風”、“華頂的霧”、“萬年的柱”、“高明的鐘”來形容天台名剎的特點。每當晨曦微露,高明鐘聲都在重山幽谷中震盪,聲傳數里。
高明寺四周,翠竹成蔭,流水棕棕。環境幽美,古蹟甚多。幽溪之上有一石橫架,下有四石相承,自成一洞,名叫“圓通洞”,高約4米,寬6米。洞的南端開豁如宙,在此俯瞰,峭壁千尋,溪流如帶,相傳傳燈大師曾在此寫過《天台山方外志》,並注《圓通疏》。圓通洞附近多奇石和摩崖石刻。北首山側有一大“佛”字,直徑7米,是明代僧人興慧的手書並刻,筆力剛健,氣勢磅礴。洞下有“望雲”兩字,為傳燈大師所書,對面小亭後的岩壁上刻“幽溪”兩字,每字約40厘米見方,傳為智者大師手筆。
高明寺分3軸13院,依山而建,屋宇400餘間。山門及大雄寶殿,均系維新派首領康有為題額(康氏於1924年來游天台山,留此墨跡).大殿兩側,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手書的楹聯,上聯為:牛宿耀峰,風飄經至,百代鹹尊至者;下聯為:幽溪映月,人悟性空,三乘共證中觀。天王殿右側為地藏殿,原有明萬曆年間鑄造的7000斤巨鍾,後毀。今年內易為銅鐘,高1.96米,直徑1.48米...
高明寺座落在天台縣城東北10公里的幽溪之旁。它是中國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538-597)親手創建(當時稱幽溪道場)。在佛教天台宗的發展史上,具有顯著的地位。
高明寺分3軸13院,依山而建,屋宇400餘間。山門及大雄寶殿,均系維新派首領康有為題額(康氏於1924年來游天台山,留此墨跡)。
大殿兩側,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手書的楹聯,上聯為:“牛宿耀峰,風飄經至,百代鹹尊至者;”下聯為:“幽溪映月,人悟性空,三乘共證中觀。”天王殿右側為地藏殿,原有明萬曆年間鑄造的7000斤巨鍾,後毀。今年內易為銅鐘,高1.96米,直徑1.48米,重2.5噸,系法籍華人所捐贈。每當清晨敲鐘,震長空、山谷回應,聲傳十里之遙。每次撞鐘均為108下,寺僧相告說:古人用108聲代表一年,因為1年有12個月,24個節氣,72個候,(古代稱5日為1候,積6候成1月,故1年有72候了。)加起來正得108。取年年如意,歲歲平安之吉利。另外關於鐘的敲法也有講究,各地的撞擊上手法不同,天台是:"前擊七、後擊八、中間十八徐徐發,更兼臨後擊三聲,三通共成一百八。"目的是使鍾專聲不至於單調呆板,造成一個"百八鯨音,響遏行雲"的美妙意境。大鐘上還鐫胡"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之佛教偈語,促使人們對鍾產生敬意。高明寺原藏文物很多,如《雍正龍藏》、《貝葉經》、楞嚴壇鏡等,都是無價之寶,大都已移送國清寺珍藏。
高明寺四周古蹟眾多。出寺往東南走,幽溪清涼橋旁,有明玉禪師筆冢。智者大師當年題於崖上的“幽溪”兩字,筆勢端莊,每字約1尺見方。現於崖上建亭以保護其墨跡。過橋往北走,登伏虎崗,崖邊有“松風”、“伏虎”四字,筆力遒勁。溪邊有洞,深約6米,上跨巨石,洞下可容數人,洞南有兩棵巨松,高摩雲天,這就是圓通洞。
高明寺東南是螺溪釣艇,為天台山八景之一。兩山夾峙,缺處如門檻,稱“石門檻”。進岩門數十米,茫茫碧潭上一石孤聳雲端,即石筍岩。左右峙壁圍抱,飛瀑從後衝下,直擊岩根,其聲轟轟,如雷貫耳。潭水深而清澈,稱“螺螄潭”,相傳智者大師放螺丁於此,故名。
為什麼叫“釣艇”呢?齊召南曾寫道:“溪於深潭險奧中,澄潭半泓,幻出江湖一幅。有石橫高,當潭之曲,酷似漁舟,作長篙百尺,斜矗霄漢,若漁人岸以他游者,大石筍也。”

旅遊提示

門票價格

高明寺門票:3元

交通提示交通:從北站乘往石橋或大同方向的中巴在途中下車即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