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脫

氣脫,屬於氣虛的病機變化之一,是氣虛至極。

氣脫與亡陽都是疾病的危險證候,屬於厥脫證的範疇。所謂厥脫,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或見汗出如注,口開目合,手撒遺尿,脈微欲絕為主要表現的急危重症。但氣脫與亡陽病機變化及其臨床表現、急救措施不同,因此,需要分別清楚。
1.脫為精氣驟失,以氣脫亡陽為多見
脫是指人體陽、氣或陰精的驟然亡失而言。人身陽氣主動,根於陰而行於外,以動為用;陰精藏於內,為陽氣之根,宜寧靜謐藏。所謂“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如果陽氣或陰精驟然散失,則名曰脫。《臨證指南醫案·脫》說:“脫之名,惟陽氣驟越,陰陽相離,汗出如油,六脈垂絕,一時急迫之症,方名為脫”。《類證治裁·脫證》說:“若夫元海根微,精關直泄,上引下竭,陰陽脫離”。《金匱翼·卒中八法·固脫》說:“猝然之候,但見目合口開,遺尿自汗者,無論有邪無邪,總屬脫證”。約言之,凡脫總以陽氣離根,浮越於外,脫散失離為根本病理變化,但根據患者體質狀態,致脫原因不同,脫可分為氣脫與亡陽。《類證治裁·厥症》說:“形色清素,身微冷,脈微弱,為氣脫”,“喘促不續,汗多亡陽,神氣亂,魂魄離,即脫陽也”。脫陽即亡陽,如《東醫寶鑑·內景篇·亡陽證》說:“凡汗多不止,則真陽亡脫,故謂之亡陽,其身冷……小便難,……四肢拘急”。
脫有陰陽之分,而氣脫、亡陽皆屬其中。
2.氣脫是氣瀕於竭絕
氣脫屬於氣虛的病機變化之一,但它是氣虛至極,出現了亡氣、失氣,人體之氣瀕臨竭絕的病理變化,是元氣脫散的危重證候。氣脫之名,首見於《內經》,如《靈樞·決氣》說:“氣脫者,目不明”。但此處所說的氣脫是氣虛之義,而非本節所說的元氣脫散之候。
氣脫的病因,以大汗、大瀉、大失血為主,由此導致津液大泄;或因元氣素虛,復因悲恐或疲勞過度,一時氣機不相接續;亦可見於中風卒發,或厥證、真心痛等病情危重之際。氣屬陽,但賴血以養,賴津以濡,故當大量失血,或吐下無度,汗出太多之時,因為津血的大量消耗,由此導致“氣隨血脫”、“氣隨液泄”的病理變化。因此有“吐下之後,定無完氣”的說法,並且最終可能發生氣脫。因而,可以說,氣脫是氣虛至極的病理變化。
氣脫為急須搶救的危重證候。人身所有惟氣與血,而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物質與功能表現,若氣脫,必然表現為生命活動瀕危的見證,如氣息低微,眩暈昏仆,不知人事,面色蒼白,汗出多而膚冷,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景岳全書·厥逆》說:“氣虛卒倒者,必其形體素虛,色清白,身微冷,脈微弱,此氣脫證也”。氣脫因病因不同,導致氣脫的機理有別,見證各異。如《景岳全書·非風》說:“忽為汗出者,營衛之氣脫也;或為遺尿者,命門之氣脫也;或口開不合者,陽明經氣之脫也;或口角流涎者,太陰髒之氣脫也;或四肢癱軟者,肝脾之氣敗也;或昏倦無知,語言不出者,神敗於心,精敗於腎也。凡此皆沖任氣脫形神俱敗而然”。
3.亡陽為陽氣衰竭
陽氣衰竭稱為亡陽。陽氣根於陰精,以陰精為化基。陰精消耗,陽氣失於憑依,或陽氣失於化生之根,常常導致陽氣亡失,此證多見於高熱大汗,或吐下太過,失血過多,所謂大汗亡陽。
亡陽是陽氣損傷之極。陽主固護,主溫化,能制約陰液。陽氣消亡,衛外失固,溫化失職,陰失其制,則見多汗,肌膚濕冷,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浮大無根之症。《石室秘錄·收治法》曰:“大汗之病,陽氣盡隨汗而外越,若不急為止抑,則陽氣立散,即時身死,法當以大補之劑煎飲,一線之氣可留,而大汗可止,……大汗症多屬陽脫。有用大劑參附湯者……。凡人無論有病無病,一旦汗出如雨不止者,名曰亡陽……夫亡陽之證,雖是亡陽,其實陰虛不能攝陽,以致陽氣之亡也。倘陰足以攝陽,則汗雖出,何至亡陽”。
4.氣脫與亡陽只有程度的不同
氣脫與亡陽同屬陽氣散失。人體氣與陽,分之為二,合則為一。從氣血言,則氣屬陽血屬陰;從陰陽屬性而言,功能盡屬陽,物質皆為陰。以其主衛外、固攝、溫煦、蒸化、推動的功能言之,則氣與陽是相同的。故人體臟腑功能不足,表現為虛弱、低下而無寒象時為氣虛,氣虛同時又見寒象者則為陽虛。氣虛之極,為氣脫,而氣脫之時,必見冷涼之象,如大汗淋漓,手足不溫,或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神識不清,甚則目合口開,手撒遺尿,脈微欲絕。此時氣虛陽亦不足。陽虛者,氣必虛,故見衛外不固,推動無力之徵;亡陽者,氣必大傷,所謂真元虧極,氣隨陽脫。因此,亡陽所見與氣脫有相同之處,而又以陰寒內生為要點。如精神萎靡,或昏不知人,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息微遺尿,脈微欲絕。以上說明,氣脫與亡陽只有程度的不同,但無本質的區別。
氣脫與亡陽之治,俱宜益氣固脫回陽,參附湯為基本方,但氣脫重在固脫,而亡陽者,又須回陽破陰,故破散陰寒藥物生附子、乾薑皆為必用之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