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厥

1溫病熱厥證治《條辨》載:“厥者,盡也。

中醫學中“厥”的含義有二:一為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為厥逆,亦稱厥冷,系四肢清冷不溫,即肢厥。《傷寒論》第337條云:“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又分寒厥、熱厥。《素問·厥論》首先提出“熱厥”一詞,“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張仲景論及了外感病陽明實熱內結致厥。吳鞠通於《溫病條辨》(以下簡稱《條辨》)中指出溫病熱厥有三,其論補《內經》、仲景言之未盡。然厥證不同,治療各異。茲依據《條辨》所論,對溫病熱厥證治試作分析。1溫病熱厥證治《條辨》載:“厥者,盡也。陰陽極造其偏,皆能致厥。”“厥”有“極”之意,凡陰(寒)之極或陽(熱)之極均可致厥,外感病中多出現在病重階段。溫病“熱厥之中亦有三等:有邪在絡居多,而陽明證少者,則從芳香,……有邪搏陽明,陽明太實,上衝心包,神迷肢厥,甚至通體皆厥,當從下法,……有日久邪殺陰虧而厥者,則從育陰潛陽法。”(《條辨》上焦篇17條自注)吳氏論熱厥以三焦分證而依證施治。1.1上焦厥證——熱閉心包證《條辨》上焦篇17條:“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此言病在上焦手厥陰。邪熱或痰熱內閉,心陽受遏,氣機不暢,陽氣不能達於四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