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隨血脫

氣隨血脫

氣隨血脫亦稱血脫氣脫。由於出血過多,氣無所附,則陽氣暴脫。症見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舌淡無華,脈微欲絕。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攝血,血載氣,血脫易致氣虛,氣虛又加速血脫,兩者互為因果。治宜益氣固脫。方用獨參湯。

氣隨血脫氣隨血脫
氣隨血脫:氣隨血脫,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急劇散脫,從而形成氣血並脫的危重病理狀態

各種大失血皆可導致氣隨血脫,較常見的有外傷失血,嘔血和便血,或婦女崩中,產後大出血等因素。血為氣之載體,血脫則氣失去依附,故氣亦隨之散脫而亡失。症見精神萎靡、眩暈或暈厥、冷汗淋漓、四末不溫,或有抽搐,或見口乾,脈芤或微細

氣隨血脫如能及時救治,則可轉危為安,繼而表現氣血兩虛的病理狀態。如病情惡化,可出現亡陰亡陽,發展為陰陽離決而死亡

概述

氣隨血脫氣隨血脫
氣隨血脫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散脫,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並脫的病理狀態。
它是大量出血所引起的氣脫證候。常常由於肝、、肺等臟腑素有瘤疾以致脈道突然破裂大出血引起,或者由於外傷,婦女崩中,產後大出血等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大出血時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昏厥,舌淡,脈微欲絕,或芤,或浮大而散。

病機分析:本證以大出血時突然出現氣脫之證為審證要點。由於氣血相互依存,當血液大量亡失之時,則氣無所依,乃隨之外脫。氣脫陽亡,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蒼白;不能溫煦四末,故手足厥冷;不能溫固肌表,故見大汗淋漓;神隨氣散,神無所主,故昏厥。舌淡,脈微欲絕,或芤,或浮大而散皆為失血亡陽氣脫之象。
證候分析】本證以大量出血時,隨即出現氣脫之症為辨證要點。氣脫陽亡,不能上榮於面,則面色蒼白;不能溫煦四肢,則手足厥冷;不能溫固肌表,則大汗淋漓;隨氣散,神無所主,則為暈厥。血失氣脫,正氣大傷,舌體失養,則色淡,脈道先充而微細欲絕,陽氣浮越外亡,見浮大而散,證情更為險惡。

相關搜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