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含

胡含

胡含(1924年4月3日~),農學家。湖南湘潭人。歷任華北大學農學院長治分院主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與人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誘導出小麥花粉植株。

人物經歷

胡含胡含
胡含,原名胡篤融。1924年4月3日出生在北京宣武區爛漫胡同的湖南會館內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籍湖南湘潭,後移居長沙,胡家祖輩世襲相承以辦學教書或走仕途之路,屬於典型的經學之家。其父胡彥博(榮雅)畢業於日本慶應大學,歸國後在國民政府的財政部任職。叔祖父胡元倓(子靖)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長沙明德學堂的創辦人。胡含四位兄弟姐妹從小就獲得了良好的教育,均接受過高等教育,就讀於當時中國最好的名校。
1929年胡含的父親被聘為南京政府賑濟委員會任會計主任,舉家隨遷南京,胡含就讀於南京實驗國小。
1935年,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哥哥胡篤諒(胡亮)參加“一二·九”抗日救國學生運動,二姐胡永萱(胡南)加入了黨的外圍組織“南京學生救國聯合會”。在二姐的引導下,胡含接受到革命新思潮的啟蒙,也談論起國家前途命運,認識到共產黨正在進行一項偉大的工程,因此逐漸產生了投身革命的願望。
1938年,胡含來到重慶,就讀於華西的著名學府——重慶私立南渝中學(南開中學)。胡含在校期間不僅學習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學科成績大都優等,更接受了黨的思想教育和考驗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1940年春,經同學顧誠介紹,胡含先生如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
1941年3月8日正式加入共產黨。
1941年擔任南開中學第十任黨支部書記。
1942年,胡含報考了中央大學農學系,此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但依然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搞學運和反內戰活動。
1945年,回響黨的號召,胡含冒著風險毅然徒步千里奔赴鄂豫皖邊區參加了新四軍。
1946年,他在民主建國大學再次申請重新入黨。其時中原危機,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的二姐胡南了解到中原形勢兇險,為胡含的安危找了一個關係,托中共代表周恩來到宣化店與美蔣代表視察調停時將胡含攜帶出來。但胡含毅然放棄機會,親歷了慘烈的中原突圍。
1946年6月中下旬,胡含來到晉冀魯豫邊區的山西長治,參與北方大學農學院的籌建。
1947年3月,農學院正式成立,胡含在農業生物研究室做科研教學工作,從此步入科研教學事業。胡含在農學院做課堂輔導與農技推廣,更多的工作是到各地教育工作站做推廣指導,並擔任工作站站長。
1948年8月,胡含任華北大學農學院黨總支的宣教委員並擔任了長治分院主任,經常到各地教育工作站巡視指導,推進地方基層的科技與生產發展。
建國後,胡含一家人在離散多年後得以在北京重聚,可惜二姐胡南於1949年11月27日在重慶“渣滓洞”英勇犧牲了。哥哥胡亮從西南聯大畢業後跟隨軍調處的葉劍英到了延安,解放後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先驅之一。大姐胡永芬在政務院當醫生,後任重慶醫學院副院長。
1949年12月,新組建了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前身),胡含在農藝系任講師,講授“新遺傳學與進化論”等課程,並擔任了北農大黨總支的宣傳委員。其間他也自編教材,在舉辦的全國農耕學習班講學。

1951年7月,中國科學院正式組建成立了遺傳選種實驗館,胡含被聘為助理研究員,並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黨支部委員,是籌建創始人之一。胡含在栽培研究組做分枝小麥研究,並於當年在《中國米丘林學會會刊》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研究報告——《平原省分枝小麥的初步調查工作簡報》。

1952年10月~1953年2月,農業部在北京舉辦“米丘林農業植物選種及良種繁育講習班”,胡含在助教班任助教。

1977年8月,胡含被推選為全國黨代會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10月,經國務院批准,胡含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胡含作為中國科學院的代表出席了此次大會,被推選為主席團成員。“花粉單倍體育種”項目獲得了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研究組被評選為先進集體。同年10月,中國遺傳學會成立大會在南京順利召開,選出了第一屆遺傳學會理事會,胡含當選為副理事長。

1995年10月離休後,胡含仍然應邀在許多科研單位擔任學術委員會委員、學術顧問,參與課題研究工作和研究生指導工作,對新知識和新技術往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體現出他一生對科學研究的追求精神。

1999年,胡含先生與魏榮瑄研究員合著了科普叢書《科學家爺爺談科學》中的一冊《種瓜得瓜的秘密——著名科學家談遺傳學》,系統地介紹了遺傳學科的基本概況,經中國圖書獎評審會評定,獲第12屆中國圖書獎。

2009年,已85歲高齡的胡含應邀到石家莊市農林科學院考察單倍體育種的套用情況,見到試驗田裡大面積栽培選育的小麥花粉植株後代各個株系生長狀態,激動地蹲在田間仔細觀察,愛不釋手地對每個株系特點進行點評。此行,胡含也根據自己的研究結果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向同行介紹了遺傳工程改良選育新品種的方法。

發表著作

1951年,在《中國米丘林學會會刊》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研究報告——《平原省分枝小麥的初步調查工作簡報》。

與祖德明等人合編了《米丘林生物學》通俗講義,胡含執筆撰寫了其中的“遺傳性及其變異性、植物的個體發育、有性雜交情況下的遺傳性及變異性”等四講。

其學位論文為《小麥、黑麥及其雜種受精過程中細胞胚胎學及細胞化學研究》,並且在蘇聯的《細胞學》期刊上發表。

在《遺傳學集刊》上發表了歸國後第一篇論文:《關於小麥與黑麥遠緣雜交的受精過程及胚胎髮育初期的一些特徵》,此後每年都有科研論文發表。

編撰出版了《植物細胞工程與育種》論文集。

1999年,胡含先生與魏榮瑄研究員合著了科普叢書《科學家爺爺談科學》中的一冊《種瓜得瓜的秘密——著名科學家談遺傳學》。

科研項目

胡含指導實驗室研究人員與學生對移栽的小麥花粉再生植株進行觀察選擇胡含指導實驗室研究人員與學生對移栽的小麥花粉再生植株進行觀察選擇
“七五”科技攻關是胡含完成的成功項目之一,他主持了“套用細胞工程技術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專題,在項目驗收時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編撰出版了《植物細胞工程與育種》論文集,彙編了這個研究課題五年(1985~1990年)來的主要成果。由於成績突出、成果顯著,他獲得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與財政部授予的特別嘉獎,此後胡含繼續主持了國家科技攻關的“細胞工程”項目。

獲得榮譽

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全國科學大會先進集體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曾主持“七五”“八五”國家科技攻關“細胞工程育種”專題,榮獲二委一部特別獎,並於2001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