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外瘺

胃腸道外瘺

因各種病因所形成的胃腸道與體表之間的病理性通道,稱為胃腸道外瘺。其多發生在胃腸道與腹壁之間。本病是一種較常見的嚴重的外科病理狀態,多為腹腔嚴重感染、胃腸道本身病變、腹部外傷和手術創傷所造成。發生後因影響胃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引起一系列臨床改變。多數胃腸道外瘺病人通過全身和局部治療,在發生後3-6個月能自行癒合;少數不能自行癒合者或嚴重者需通過手術矯正治療才能癒合。嚴重者而又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得當者,死亡率較高。近年來,由於治療方法的進展,本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已大為改觀。

基本信息

介紹

胃腸道外瘺胃腸道外瘺
臨床表現
1、胃腸內容物自體表創口(即瘺口)流出,瘺口可經久不愈;

2、早期可有腹膜炎或腹腔膿腫的表現,即發熱、腹脹或局限性壓痛、反跳痛等;

3、全身可出現脫水、酸中毒營養不良

4、瘺口局部皮膚可出現糜爛及感染;
診斷依據
1、體表自瘺口,並有胃腸道內容物流出;

2、口服染料(常用活性碳美蘭液)可自瘺口流出;

3、自瘺口注入造影劑可發現瘺口與胃腸道之間相通;
治療原則
1、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

2、營養支持治療;

3、輸血糾正貧血

4、抗生素治療;

5、瘺口及其周圍充分引流。若伴有腹膜炎者則需同時引流腹腔,控制腹腔內感染。

6、經過一段時間(2-3周)瘺口引流,瘺管已形成後,採用瘺口堵塞療法。對瘺口較長、直徑小於1cm者,用外堵法;對瘺口大、瘺管短或唇狀瘺口者,用內堵法;

7、瘺口周圍皮膚有糜爛時,可塗以氧化鋅軟膏保護;瘺口周圍組織形成膿腫者應切開引流;

8、手術治療:適用於唇狀瘺;伴有遠端腸道梗阻的腸瘺;瘺管周圍疤痕組織過多,瘺管內已有上皮增生或瘺管周圍有異物存留者;多發性瘺;繼發於胃腸道特殊病變如癌腫結核局限性腸炎等的腸瘺;經全身和局部治療不能治癒者,或腸內容物每日排出量大於500ml的腸瘺。手術方法包括:瘺管切除;瘺口單純縫合修補術;部分腸切除與腸吻合術;瘺口上、下腸襻間的短路吻合術;瘺口的貼補術或瘺口腸吻合術。

胃腸道外瘺胃腸道外瘺
用藥原則
1、基本用藥的療程根據腹腔感染控制情況來決定用藥時間。

2、對於瘺口小,無明顯胃腸道功能紊亂者,以口服“A”項中滅滴靈、抗生素和其他輔助藥物為主。

3、對於嚴重者,伴有胃腸道功能紊亂者,以靜脈用藥“C”項中力強的抗生素和脂肪乳劑等為主,特彆強調營養支持治療。
輔助檢查
1、一般病人的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伴有腹膜炎者、病因不明者、或懷疑為胃腸道惡性腫瘤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或“C”。
療效評價

1、治癒:胃腸道及體表瘺口癒合,全身狀況恢復或接近正常。2、好轉:瘺口變小,胃腸道內容物流出量減少,全身狀況有所改善者。 3、未愈:局部和全身狀況無明顯改善,或出現併發症者。預防

胃腸道外瘺胃腸道外瘺
1、及早充分引流,控制腹腔感染
在胃腸術後及腹部創傷的患者出現腹膜炎徵象,疑有瘺發生時應行剖腹探查,證實有胃腸道瘺時,應徹底沖洗腹腔,安置引流管充分引流,必要時進行多處引流或安置雙套管持續負壓吸引。依據細菌培養的結果,選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維持營養
對高流量瘺患者,不能恢復胃腸道進飲食時,可由深靜脈插管進行全胃腸道外營養治療,每日每公斤體重供給熱量167~209KJ(40~50kcal),供給氮量每公斤0.2~0.3克(相當每公斤1.3~1.95克蛋白質)。部分高位瘺可將鼻飼管插至瘺之遠側腸道或行空腸造瘺經瘺口插管,將管送至瘺口遠側進行管飼或給予要素飲食,直至能經口進食。
3、瘺口局部處理
(1)管狀瘺,經2-4周充分引流,腹腔感染得以控制、胃腸道內容物排出量逐漸減少,則可逐漸拔出引流管直至瘺自愈。

(2)瘺口大,瘺管較短的管狀瘺及唇狀瘺,可用矽膠片內堵,內堵成功後常可恢復患者飲食,改善患者營養狀況爭取早日手術治療。

(3)瘺口周圍皮膚有糜爛時,可塗敷氧化鋅軟膏保護皮膚,以防止胃腸內容物侵蝕皮膚。

治療

1、手術治療

(1)適應證:

①經上述處理瘺仍長期不愈或瘺管已上皮化。

唇狀瘺

③小腸瘺經上述處理,瘺排出量>5000ml/日。

④瘺遠側腸道有梗阻。

胃腸道外瘺胃腸道外瘺
(2)手術時機:

①腹腔感染已局限或已控制。

②全身營養狀況良好。

③一般瘺超過3個月以上者。但排出量大的小腸瘺,可在炎症控制及營養狀況改善後儘早手術。

(3)手術方式:目前常用的手術方式有:

切除吻合術。適於早期小腸瘺,腹腔感染輕的患者。

腸瘺曠置術。將有瘺口的腸段曠置,瘺之近、遠側的小腸切端吻合,恢復腸道連續性。適於小腸及結腸瘺

③帶血管蒂腸漿肌片修補術:適於修補難於切除腸段的瘺,如十二指腸瘺。

5、防治併發症
嚴格進行心、肺功能的監護及血電解質的監測。出現感染性休克、胃腸道大出血、呼吸衰竭等併發症時要及時治療。

診斷鑑別

胃腸道外瘺胃腸道外瘺
1、多有手術、創傷或嚴重腹腔感染等病史。
2、早期,胃腸道內容物未穿破腹壁聚集腹腔時,常有腹腔感染的表現。胃腸術後從傷口、腹腔引流口流出混濁污穢液體時,應懷疑有胃腸道瘺,並應進一步檢查確診。一旦胃腸內容物從切口、引流口流出時則可明確診斷。
3、疑有胃腸道瘺時,可口服活性炭染料,並觀察是否從傷口或引流口溢出。依據其排出時間的長短判斷瘺口的部位。

專家提示

胃腸道外瘺胃腸道外瘺
本病的發生絕大多數與腹腔感染胃腸道手術有關,因此,及時診治腹腔和胃腸道感染,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手術操作仔細,術後出現併發症時及時正確處理,常常是可以防止和避免的。在胃腸道外瘺的處理上,醫務人員要細心觀察和耐心治療,在外瘺形成的初級階段,不要急於求成而採取手術治療,這往往使治療失敗或病情加重複雜,同時,避免病人受多次手術之苦;外瘺形成病情穩定後,應及時取有效方法促使瘺口癒合,以免延誤治療時間。對需要手術治療者,應對手術的困難及可能發生的問題估計充分,提出預防措施,這樣才能提高手術治療的成功性。

觀察護理

胃腸道外瘺胃腸道外瘺
胃腸道外瘺是一嚴重併發症,80%是由於手術引起,如果處理不當,病人常因嚴重的全身消耗、水電解質紊亂、低蛋白及繼發感染,最終將誘發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60年代腸外瘺的死亡率為40%~50%,主要死於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及感染。其中營養不良所致的死亡約占總死亡率的48%。因此,營養支持對腸外瘺病人甚為重要。我院外科自1995-06以來,套用全腸外營養(TPN)治療胃腸道外瘺病人6例,提高了胃腸道外瘺的治癒率和縮短了治療時間,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套用中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 一般資料 6例胃腸道外瘺病人,其中男5例,女1例,年齡27~81歲,平均53歲。疾病種類:腸瘺3例,胃瘺1例,外傷性胰及十二指腸瘺各1例。

2 、方法 先經中心靜脈給藥2~3周后,再經周圍靜脈留針給藥。因胃腸道外瘺病人機體營養狀況極差,過度消瘦,周圍靜脈血管彈性較差,反覆穿刺給藥困難,經中心靜脈給藥機體營養狀況有所改善後為預防導管感染,再改用周圍靜脈給藥。中心靜脈置管部位每日要消毒一次,用無菌紗布敷蓋,輸液完畢均用2mg/ml肝素鹽水3ml封管。能量供給分別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計算出各營養、代謝成份的需要量後,在經每日二次紫外線消毒的普通配液室按“全合一”形式配製於3000ml大袋內。營養液的配製程式是:先用維他利匹特稀釋水樂維他注入脂肪乳劑中,再將安達美,高糖,胰島素及其他電解質成份分別注入葡萄糖和生理鹽水中。將溶液灌入大袋中後再灌入複方胺基酸溶液,最後將脂肪乳劑灌入袋中。其他藥物(如抗生素等)不能加入袋中。營養液輸注要控制滴速,輸注時間不少於12h,注意觀察病人血壓、意識、尿量、液體出入量、有無導管局部靜脈炎及感染等情況。

3 、結果 6例病人最長套用TPN時間為60d,最短套用TPN時間為20d。經TPN治療後,所有患者的低蛋白血症、貧血、水電解質紊亂很快得到改善,肝腎功能也明顯好轉。5例病人經TNP治療瘺口逐漸自然癒合,1例小腸瘺患者經治療後瘺口變小,於3個月後行腸切除腸吻合術。6例病人最終都治癒。無深靜脈置管感染、血栓敗血症氣胸等併發症。

胃腸道外瘺胃腸道外瘺
二、體會
TPN套用,使水電解質與營養均從靜脈輸入,胃腸液的分泌量減少,瘺口溢出的腸液明顯減少促進了瘺口的自然癒合。能迅速糾正水電解質率亂,明顯改變了全身營養狀態及各器官功能。改善了肝腎功能,提高了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控制感染。瘺口未癒合者,也由於改善了全身狀態為再手術創造了條件。
TPN的套用提高了胃腸道外瘺的治癒率,改善了胃腸道外瘺確定性手術的成功率。因此,TPN在胃腸道外瘺的治療中甚為重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